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教金剛經的真正作用

佛教金剛經的真正作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23:30:19

《金剛經》傳到中國以後,被中國人根據中國文化來加以闡釋與傳播,在這個過程中,《金剛經》就與中國禅宗發生了密切關系,正是通過禅宗的流行和普及,使《金剛經》深入人心,成為在中國最為人們熟知的一部佛經。以下通過禅宗六祖的故事等,說明《金剛經》是如何與禅宗結合起來,從而深入普及到中國文化中的。

《金剛經》譯成中文後,受到禅宗的高度重視,此經成為禅宗的重要經典。中國禅宗的禅師達摩在嵩山傳法時,還以《楞伽經》為主,到隋唐之際,禅宗第四祖道信開始參用《般若經》,至五祖弘忍,聚徒授法就以《金剛經》為主,常勸人持誦《金剛經》。唐代鹹亨年間(638~713),六祖慧能還是一個不識字的普通人,在無意中聽到别人誦念《金剛經》,在聽到其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感悟,是禅宗所講的“頓悟”的代表事例。

頓悟是對佛教所講的根本教義在當下的即時開悟,禅宗六祖慧能是頓悟的代表人物。與頓悟相對的是漸悟,指先相信,再來研究佛經而得到理解,再根據理解而加以修行,再根據修行逐步證得佛義,逐步地理解、修行,逐步開悟。

慧能聽到别人讀誦《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後,來到五祖門下繼續悟禅,并且寫出了著名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出了這首偈語的見識超群,所以要将禅宗的衣缽傳授給慧能,定為六祖。其後六祖講法,仍以《金剛經》為主,提倡頓悟,不專坐禅。他的講法由弟子記為《壇經》,其中内容與《金剛經》密切相關。20世紀日本禅學大師鈴木大拙在世界上闡揚禅宗,非常有名,他仍以《金剛經》為主。

六祖後來弘揚佛法,極力稱贊般若法門。《壇經》說他為大衆講法時說:“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又說:

“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此法門是最上乘。”

這是說持誦《金剛經》功德無量無邊,持誦《金剛經》能入甚深法界,見性成佛。

《壇經》第二品《般若品》,六祖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又講般若的功用: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是說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本來沒有差别,悟了之後,凡夫就是佛,不悟的話,佛也是一個凡夫。悟了就是菩提,不悟的話,菩提就成了煩惱。所謂的悟,就靠金剛般若大智慧。

《壇經》的《定慧品》中,六祖按照金剛般若大智慧,提出禅宗的三大綱領: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就是在相而離相。相就是《金剛經》四相的相,指事物的外在形相。人不能不在事相之中,否則就成了虛空。所以必須在相,或曰不得不在相。但在相的同時,卻不能執著于相,而要離相。離相,就是不計較事相的差别,不為表面事相的差别而形成彼疆此界,而不能一視同仁。

離相則要離一切相,所以慧能說:

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靜。此是以無相為體。

離一切事物之相,此即無相,隻要能離相,心中固有的佛性就能清靜。若不能離相,或離相不徹底,佛性就不能清靜。佛性不清靜,就不可說是明心見性。

無念,就是“于念而不念”,即在心中不對事物産生分别的念頭,把千差萬别的事物看成沒有差别,不因種種差别而産生彼輕此重、彼貴此賤的念頭。人不能無相,所以不能無念。但仍要用無分别心來使自己的心靈達到無念的境界,這就是無念而不念。

人不能無念,念頭與念頭相接續,念頭接着念頭不停留,以前的念頭、此時的念頭、以後的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象一條不枯的河流。人隻要不死,總有念頭在心裡産生、接續、活動、索繞。人心中如果沒有念頭了,就表示此人已死。念念相續不斷,這是人心中的實在情況。

慧能說要在“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住就是停留、執着,無住就是不停留、不執着于這些無窮無盡的念頭。“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隻要執着于一個念頭,就會執着于所有的念頭,這就是念頭對人的束縛,人就無法擺脫這些束縛,所以有無窮的煩惱。所以要“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如果能在一切的事物上,都能讓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不為之計較、分别、停留、執著,就是無束縛,無牽挂。合起來說,就叫做無住為本。

無住、無念、無相,都是為了不受念頭的束縛,無相是為了把念頭所思慮的看破,無住是為了不受念頭的束縛,無念就是在看破和擺脫束縛的基礎上把無窮的念頭看作沒有任何念頭一樣。金剛般若智慧就是要用這樣的辦法來實現,這就是禅宗對《金剛經》的發展。

慧能說:“此教門立無念為宗。”在求佛悟佛的過程中也要無念。即不要把求佛悟佛當作一個念頭放在心裡,因為這樣還是有相、有住、有念,也就無法悟得佛性,所以慧能立下無念為其宗旨。

無念、無相、無住,說起來是三個,實際上隻是一個,即佛性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真如。真指它是最真實的,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如指它是本來如此的,不是由人或别的什麼東西創造出來的。佛教的任務,就是教人懂得這一點,并知道如何達到這一點。

不立文字與《金剛經》

《金剛經》的即非邏輯,是要人不執着于語言名詞,而禅宗提出了“不立文字”的說法。

禅宗前身是印度佛教的禅定,這是習靜修定的一種方法。佛教傳到中國後,有人研究禅定,但還不是後來的禅宗。中國對印度佛教的禅定,譯為思維修、定、靜慮、功德聚林,中國學者把禅定法分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其中隻有最上乘禅才是禅宗的禅。

最上乘禅又叫如來清淨禅、一行三昧、真如三昧、祖師禅,即達摩所傳之禅。達摩是禅宗的東土祖師中的初祖,達摩時的禅還沒有成為中國的禅,因為中國禅宗以“不立文字”為根本特色,達摩還要學習佛經,研究佛經,未能擺脫文字的束縛。達摩向禅宗二祖慧可傳授衣缽時,交給他四卷《楞枷經》,說:

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慧可也沒有徹底離脫佛經文字,他常以四卷《楞枷經》為法要,故達摩一派又稱為“楞枷宗”。直到六祖慧能出現之前,真正“不立文字”的禅宗都未徹底完成。

六祖慧能不識字,當然無從讀佛經。然而正是他創造了中國特色的禅宗,由此可以看出禅宗的根本特征。慧能未悟之前是一個普通的貧苦樵夫,一日到街市賣柴,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此人讀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慧能當下便有所感悟。其後他又聽尼姑無盡藏讀《涅般經》,當即能為她解說經義。

無盡藏手執經卷,向慧能詢問經中文字的音義,慧能回答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姑問:“字尚不識,曷能會義?”

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這正是中國禅宗的關鍵所在。禅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即可以不通過閱讀佛經的文字而求得佛性,所以稱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通過文字或學問而求悟禅理,這叫以心求禅。中國禅宗倡導的就是這種思路。若從佛經入手,依靠文字來分析佛理、研究禅義,就不是禅宗的求禅,其結果往往令人更加弄不清楚禅的精義。

如何是以心求禅?人心中難道可以不通過語言文字來思維嗎?沒有語言文字作為思維的工具,人類真能悟出什麼道理嗎?要真正理解《金剛經》的即非邏輯和禅宗的“不立文字”,這是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

不立文字,按現代說法就是非邏輯的、非理性的、非語言的思維。然而所謂邏輯、理性、語言,是世人習見而通用的邏輯、理性、語言。在運用這種邏輯、理性、語言進行思維的人們看來,這是人類唯一的思維途徑。事實并非如此。法國學者列維爾有一部名著《原始思維》,研究的就是人類的原始思維。列氏通過研究原始部落文化,發現原始人使用的思維方式與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有根本的不同,他稱為“前邏輯”的思維,與現代人類使用的邏輯思維截然不同、而在發展階段上處于現代邏輯思維之前的人類思維。這種前邏輯思維,就是非邏輯的、非理性的思維。這表明,現代人類習見而運用的邏輯思維并不是人類唯一可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所依據的理性、語言、文字等思維工具,也不是人類唯一的思維工具。

由此可知,禅宗慧能式的禅悟思維雖然與人們習知的邏輯思維不同,但其中仍然存在一種屬于人類的思維方式,從而能夠悟出佛理,而使人心與佛性相契。這就是禅悟雖非邏輯、非理性、非語言而仍能進行思維的原因所在。

佛教金剛經的真正作用(禅宗六祖與金剛經)1

六祖慧能肉身像

佛教金剛經的真正作用(禅宗六祖與金剛經)2

達摩

佛教金剛經的真正作用(禅宗六祖與金剛經)3

達摩

佛教金剛經的真正作用(禅宗六祖與金剛經)4

六祖的偈子,載《壇經》内

佛教金剛經的真正作用(禅宗六祖與金剛經)5

迦葉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