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剛
紀榮明先生71歲了,退休前是二軍大的人體解剖學教授。他可能做夢都沒想到,他的學問在這次上海封控中,派上了用場。
原來他所在小區團購了一頭整豬,劈成兩半送來,團長束手無策,在群裡求助高手來分解。紀先生見狀,自告奮勇,重操舊業,運用其所研究的人體解剖學問,把這頭豬切割得讓團員們皆大歡喜。此事一時在滬上傳為美談。
如今,上海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是,做飯。主廚們要善于烹饪,飯菜要盡量出些新花樣。
我所在的一個全國性的微信群,有個朋友順着紀先生的手藝問題接着問:“有誰會殺豬殺羊?”這可把大家難住了。
就此話題,以文人墨客為主的這個群,熱烈讨論了一番,各抒己見。我殺雞殺鴨的手藝還是有的,二十多年前在老家教書賦閑時,曾經每周殺一隻鴨子,做紅燒或啤酒鴨吃,連殺了十幾周,把一群鴨子吃光了。殺雞比殺鴨容易,不在話下。
說到殺豬殺羊,這200來人的群裡,恐怕真沒有人幹過,我也很遺憾,沒幹過這個活。
其實我10多歲的時候,真正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屠夫。當然,如果那時候老師問我“長大了想幹什麼”,我一定回答“科學家、醫生、宇航員、戰鬥英雄”之類高不可攀的人物。
在農業社會裡,一般屠夫在當地的地位是很高的。以之為理想,并不違和。
農業社會的主要收入來源,無非是種糧食,養豬養雞,種一點蔬菜水果也可以換點錢,有泥水匠、木匠等手藝的,也可以有些收入。但要把零碎收入積攢起來很難,手一松就花個精光,農戶能想到的法子,是養豬。
農戶養豬相當于儲蓄。業餘時間投入不值錢的勞力四處割豬草,有糧食下腳料諸如米糠、麥麸和不飽滿的玉米,值不了幾個錢,都拿給豬吃。這樣養上一年左右,豬可以長到100多斤,整個地賣掉,可以得一筆不大不小的收入,相當于銀行的“零存整取”。
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引誘着我想長大後當一名屠夫。也因此,遇到殺豬的場面,總是跑去觀看,每到年底殺年豬的時候,也主動積極,配合父母去屠夫的工作場所觀摩一番。大家都覺得,這小孩學習成績好,将來是要讀書上進的,怎麼會想到要做一名屠夫呢?
再後來,學習任務繁重,做屠夫的心思也就淡了。
不過,不管是在老家還是在上海,舉凡殺雞殺鴨,殺兔殺魚,都是我的事,責無旁貸。反而是我父親,見到這些場景,就自動避開。
與殺豬比起來,殺小型食用動物實在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這些在我們的上一輩那裡,真的是看一眼就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技能。屠夫之所以成為一門手藝,不但耗費體力,也需要技巧,如能像莊子所描述的那樣,技進乎道,達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境界,亦可開宗立派了。所以需要師父,不是看看就會的。
這些傳統的技藝,現在掌握的人越來越少,如果講起來會幹這個,簡直不可思議。
但通過屠宰場拍的視頻,看到的是殺雞殺鴨殺豬殺牛都機械化、自動化了,這邊是活生生的動物跑進去,那邊是切割碼放整齊的肉類出來。我一度感到心理不适。殺戮的機械化自動化,的确更不容易引起人面對生命的愧疚,幾乎是一定的。
這段時間足不出戶,很多人的廚藝有了質的提高,當真有了一技之長。但有很多人大概還是不會“殺雞殺鴨”。這倒不是要讨論做飯的技術和膽量的問題,平時我們習慣了各種方便的吃飯方式,似乎很少去想熱騰騰的飯菜是怎麼來的。也許,親身感受從原材料到上桌的全過程,我們才能真正感覺到一餐一飯的來之不易,才能學會珍惜。
責任編輯:李勤餘 圖片編輯:沈轲
校對:張亮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