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參數,隻談體驗,關注導盲犬小摳,真實解讀您熟悉的數碼産品,本文閱讀預計耗時3分鐘。
作為台式電腦必須的配件之一,鍵盤的發展從其誕生之日起,形态似乎一直都沒有改變,但這并不意味着相關品牌商創新嘗試停止,反而是各種新的黑科技不斷出現,鐳射鍵盤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期,小編與大家分享一款來自節之冠的鐳射鍵盤,它的機身僅充電寶大小,能夠在任何平面地方使用,開啟和操作過程更是充滿科幻效果,新鮮感十足。
從機身外觀來看,這部鐳射鍵盤似乎其貌不揚。比如,它的造型和體積不大,方方正正,像是一個迷你充電寶,又像是一個大号的數碼産品充電頭。機身正面是品牌logo和必要的發射、狀态指示燈管,背面為散熱孔,側面還有電源按鍵和micro usb的充電口。機器整體以黑色和銀色為主題色,面闆處渾然一體,側面邊框有裝飾線條,與常用的手機做工類似,就是沒有顯示屏幕。19mm厚度,60克重量,小巧的機身渾然一體,這款鐳射鍵盤随身攜帶是真的方便。
開機使用,伴随着一聲标志性的“滴滴”嘶鳴,一抹絢爛的紅色閃現,激光投射出的鍵盤慢慢顯現在桌面上,充滿科幻感。經過藍牙聯機,鐳射鍵盤可以在iOS、ANDROID、WIN系統下使用,接駁方式便捷。可以看到,投影出的鍵盤類似标準的全鍵盤布局,間距的話稍小,雙手分不下,緊湊感很強。通過用手指觸碰按鍵區,鍵盤發出模拟提示音,完成對應鍵符操作。想起n年前羅老師語錄:用胡蘿蔔一樣的手指,以“一指禅式”的姿勢按在“桌面”上,屏幕裡一行行文字冒出來,體驗确實符合鍵盤帶來的科幻感覺,看着相當神奇。請注意,小編說的是“看着神奇”。
切身體驗之後發現,這款鐳射鍵盤,或者說這類鐳射鍵盤,操作過程一點也不順利,第一反應是嚴重缺乏手感。那什麼是手感呢?所謂手感,就是要有具體的操作回饋和連續的操作穩定性,要有實打實地按在鍵盤上的回應,讓人知道是在操作鍵盤。傳統的實體鍵盤,包括高檔的機械鍵盤,一直在做的其實就是提升操作手感,可這個鐳射鍵盤,完全是開倒車。由于沒有實體按鍵反饋,人的手指本質還是按在投影的桌面上,視覺上可以區分鍵位,觸覺上就是睜眼瞎,完全無法下手,即便偶爾下手一次,要麼按錯了,要麼按了沒反應,這不是添亂來的嗎?
進一步來看,使用鐳射鍵盤,其觸控穩定性也非常糟糕。具體表現為,在正常操作輸入的模式下,手指點按鍵位,沒有任何響應,等于是“撲了空”,重新點按時又有了響應。與鍵位匹配的是按鍵模拟聲,它是區分鍵位是否響應的依據之一,但很多時候,這個聲音提示有了,卻沒有反饋出來,也有時候是一會兒按到了一會兒沒按到,像中獎概率一樣。更多時候,雙手放在鍵區,遇到需要持續輸入的情況,手指不停點按,鍵盤模拟不斷發聲,看似操作一一對應,但屏幕上出現的全是雜亂的鍵符,讓人崩潰。
再者,這類鍵盤對使用的環境要求也很矛盾。說明書上寫着它的投影面要求是:無反射,不透明的平面,看似很寬泛,但實際最常用和可以用的還是桌面,可如果有桌面,那為什麼還要吃力使用這個投影鍵盤呢,實體鍵盤不香嗎?說白了,使用這個鍵盤本質還是按桌面,時間長了,真有點蛋疼。其次,由于鍵盤是激光投影出來的,導緻強光環境下看不清;換到弱光環境,鍵盤是看清了,周圍又是一坨黑,感覺敲個鍵盤還得偷偷摸摸,真是難受。
最後,這款鐳射鍵盤的續航很扯淡。說明書上同時标注,它充電需要120分鐘,使用也隻有120分鐘,這就讓人充分領略到了什麼叫相對論,即鍵盤充電的2個小時覺得特别長,而使用的2個小時又特别短。怎麼辦,那就一直插着充電器使用呗,可這又帶來另一個問題,用鐳射鍵盤追求的就是桌面的簡潔,可這下好了,桌面再新增一幅充電套裝,更加淩亂了。
體驗一圈下來,對這個節之冠鐳射鍵盤的印象,小編始終覺得很虛無。這款鍵盤除了觀感效果出衆,對于需求高效辦公和遊戲體驗的人而言,不但沒有絲毫幫助,反而會帶來更多麻煩,導緻的結果就是新鮮感過後,直接棄之不用。不得不說,對于鍵盤品類來講,鐳射類産品真的一無是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