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我是北京大學姓氏文化館馮志亮。本期節目講一講楊姓。
先說一下“楊”這個字,它的繁體字咱們常說成是“木易楊,木易楊”,而“木易”二字合在一起其實不念字,而是由“木”和“昜”組成的“木昜楊”。偏旁右側的這個字比“易”字中間多了一橫,念“昜”,與太陽的“陽”同意,“楊”字其本意是指對一切楊柳科楊屬植物的泛稱,并不單單指楊樹。
簡單說一下楊姓的由來,在西周後期周宣王在位時,将其一子封于楊地,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洪洞縣,建立楊國,爵位為侯。春秋時楊國被史稱為“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晉獻公所滅,這晉獻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的父親。
在晉滅楊之後,晉獻公又将楊地封給其弟伯僑,其後世子孫便以楊為姓,并尊伯僑為楊姓得姓始祖。
講到這裡,故事才剛剛開始,本期要講一位楊姓名人,他的身份非常特殊。
大家都熟悉翹“二郎腿”吧。就是坐着的時候一條腿壓在另一條腿之上的一種坐姿。翹二郎腿容易壓迫脊椎神經造成彎腰駝背,甚至會形成腿部靜脈曲張。但現代人很多都有翹二郎腿的習慣。那為什麼叫“二郎腿”呢?
唐朝時期,在巴蜀地區開始流行供奉一尊神靈,名為二郎真君,俗稱二郎神。傳說這位二郎神司掌神職甚廣,主要能保佑農耕水利、狩獵遊牧,對于當時的農業社會來說,是一尊最為親民的神。
這位二郎神原本沒有姓氏,但到了宋代,二郎神崇拜經過道教以及朝廷的一系列推廣,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賦予了更多的神話色彩。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二郎劈山救母”故事,說二郎神是玉帝三公主下界後,與凡間的楊天佑婚配所生,姓楊,名戬。相傳楊戬法身高大,相貌俊秀,有三隻眼。手持三尖兩刃刀,身後緊随一條細犬。端坐時,常右腿擡起,壓在左腿之上。
之所以有三隻眼,因為四川盆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尤其成都地區常年處于水氣籠罩之下,很難看到太陽,當地民衆希望能開通天目,看穿雲霧,故古巴蜀人有對“目”崇拜的傳統,三星堆古遺址出土的青銅人像,眉心凸起就像是第三隻眼。
那身後又為何跟着一條狗呢?其實這裡面也大有寓意。前面說過二郎神是掌管水利、農業和狩獵的神,而狗就有這樣三個特點,第一是會遊泳,俗稱“狗刨”。其次,狗以肉食為主,不破壞莊稼,若換成牛馬之類的坐騎,容易啃食禾苗。最後一點,狗忠于主人,獵人外出狩獵時,常帶着獵狗來幫忙捕捉獵物。這三個特點完全符合它主人二郎神的司職。
這位相傳會72變,能與孫悟空打成平手的民俗仙化人物二郎顯聖真君楊戬,又因《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傳播,可謂家喻戶曉,廟中供奉的二郎真君木胎泥塑都變成了這種形象,随之也出現了一個著名坐姿翹“二郎腿”。
那麼“二郎腿”象征何意呢?
這要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大禹治水,曆盡艱辛,三過家門而不入,患得偏枯之病。就是一條腿神經壞死了,走路時,一腳跳行,一腳跷起,坐下時,為了能促進血液循環,可随時拍打那條病腿,就将受病的右腿架擱左腿之上,為了紀念大禹為治理洪水所做的巨大付出,故講此形象統稱為“禹步”,就是大禹的步伐。
千年以來,全國各地大禹塑像都是一腳着地的坐姿像。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改成頭戴鬥笠、手持耒耜的立身像,年長一些的朋友可能對坐姿大禹像還有一定印象。順便說一下,“耒耜”是指先秦時期民間耕地翻土用的一種農具,型似鐵鍬,隻是在鍬的最下端多了一個拱形豁口。
二郎神楊戬掌管水利,其形象模仿大禹,方能更加保一方水土,佑百姓平安啊。再有,他手持的那把根本不像兵器,而酷似農具的“三尖兩刃刀”,仔細看來,分明就是一把升了級的耒耜,耒耜底端有一個豁口,三尖兩刃刀頂端有兩個豁口。畢竟是神仙,法力廣大,翻土翻的多。
所以,所謂的“二郎腿”也就是“禹步”,是因為腿腳不便,而表變現出的一種無奈之舉,還是不要效仿為好,畢竟養成習慣後對身體無益。尤其和父母或長輩在一起時,翹起“二郎腿”也會讓對方感覺很是無禮,因為擺這種姿勢的無論是上古賢君大禹,還是二郎真君楊戬,那都是應該受人拜祭的,難不成還想讓面前的長輩下拜叩首嗎?
講到這裡,還有一個終極問題,二郎神為什麼會姓楊呢?前面咱們講過,繁體“楊”字由“木”和“昜”組成,一個是草木,一個是太陽。萬物生長靠陽光,一聽這個姓氏,就知道這尊神靈能掌管農耕。
現如今,楊姓已經發展成為按人口排名全國第六的超級大姓,人口總量超過3700萬,楊姓曆史名人衆多,還曾經建立過統一且富強的大隋王朝。
本期《不一樣的百家姓故事》就講到這裡,我是馮志亮,下期再見。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被譽為品牌推廣人、網絡策劃人、IT培訓師、網絡分析師、姓氏文化學者;網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品牌通創始人。曾提出關于網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于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義,并成為我國網民對網絡真正了解的一個标志,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