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世昕
編 | 園長
2022年8月初,權威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稱在中國山東和河南兩地發現了一種新的動物源性病毒亨尼帕病毒,可以感染人類,更有消息稱我國發現了多例新型尼帕病毒感染者。
随後的幾天裡,相關話題不斷被引爆。後疫情時代,一個新型的可感染人類的病毒的出現再次引發了不少網民的恐慌。這種病毒從何而來?感染後是何症狀?傳播率如何,衆說紛纭之下,急需權威人士向公衆們答疑解惑。
8月10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布微博,向公衆解釋了新尼帕病毒的“前世今生”,解釋了病毒的傳播方式以及人類感染後會産生的症狀,并講解了降低人類感染風險的方式。
這篇微博中的專業講解與詳細解讀,讓更多人了解到了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知識,在疫情仍舊肆虐的當下,這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不難發現,在微博上這樣的“權威聲音”越來越多了。
在現如今微博的博主儲備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各領域的頭部精英們,他們中不僅有高校學者、領域專家,還時常能看到兩院院士、文化名家。他們活躍在國内外重大事件的輿論場上,在不斷輸出專業内容的同時,更為微博帶來了理性專業的讨論氛圍。
知識内容、深度内容正成為中文互聯網内容産業的發展趨勢,這顯而易見。但縱觀大多數平台,盡管知識内容發展繁榮,但其中UGC内容居多,創作者多為領域普通的從業者或知識内容愛好者,像微博上這樣各界專家頻繁發聲的現象并不多見。
問題随之産生:為何微博能吸引如此多的專家學者分享知識内容?這又對微博的社交輿論場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對于互聯網知識内容發展來說,這又意味着什麼?
微博,談笑有鴻儒2022年8月,海南、西藏等地的疫情引起了國民的關注,多個社交媒體平台上相關輿論場迅速形成,而微博再度成為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環。
微博在後疫情時代中的價值在于“理性讨論”。伴随着時間進入2022年,疫情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被讨論的話題,無論是當下國内外的疫情情況,還是防疫政策的變化、新冠疫苗等相關話題,都已經成為大衆熱議的話題。但對于更多人來說,公共衛生領域相對高的話題門檻讓許多網民的讨論不免淪為隔靴搔癢,如何能聊到實處,真正讓輿論起到積極理性的作用,專業人士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
而在微博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國内權威專家的實時發聲。
就像開篇所說的那樣,就疫情相關問題發布微博,已經成為吳尊友的常态。
自2022年8月開始,微博就成為他重要的觀點輸出平台,德爾塔病毒的不同、疫苗在新冠中的重要作用、年初多點爆發的疫情以及動态清零政策等,他時常在讨論最熱烈時出現在輿論場中,用更具權威性的聲音與觀點進行教科書式的解讀,發揮極其重要的科普作用。就在不久之前,吳尊友還就猴痘是否會傳入中國并造成流行的議題發布微博,破除着人們對于另一重大疫情的迷惑與恐懼。
在以往的網絡環境中,類似CDC首席專家、兩院院士這樣的權威人士距離我們都非常遙遠,他們通常并不會出現在輿論場的“一線”裡,而是通過媒體渠道以官方身份“出場”,想要與他們進行讨論互動更是難上加難,而借助微博這樣的網絡平台,這種近距離接觸不再隻是幻想。
現如今,微博正在成為專家們直接發聲的重要渠道,專家們的獨家微博也成為了媒體二次報道的内容來源。專業讨論從微博出發,并通過熱搜等機制第一時間将其傳播開來,直至成為多個平台的熱點内容。例如吳尊友的多次微博發聲就引發了全網級别的關注,不僅有人民日報、鳳凰網等權威媒體的轉發,還在騰訊新聞、知乎等多個平台引起熱議。
除了吳尊友外,光是疫情相關的專家大V還有很多,第一時間就疫情發聲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别專家組成員曾光,最早對新冠病毒進行基因測序的複旦大學張永振教授,以及感染科專家、副主任醫師李侗曾等。他們不僅奮戰在科研、抗疫的一線,還在微博上實時進行着知識内容科普,成為當下疫情相關讨論中最重要的理性力量。
而在他們發布的内容中,我們能夠看到同一個話題詞:#鴻儒計劃#
2022年5月,微博正式推出了#鴻儒計劃#,這是微博推出的針對站内外專家學者的點亮計劃,通過内容生産激勵、社交資産提升、線上線下推廣等舉措,扶持專業内容和權威專家,助力理性發聲。
他們多是兩院院士、超級總師、文化名家、知名專家教授等。截至目前,整個微博平台上已經有超過200位各領域權威人士選擇參與鴻儒計劃,他們中有各大高校學者,也有垂類領域的專業人士,橫跨醫療、财經、媒體、法律、軍事等多個領域,他們關注公共事件、國内外重大熱點、以及泛知識領域科普等。截至目前,鴻儒計劃相關話題閱讀量已經超過14.1億,讨論量達到23.6萬,參與輸出内容的創作者也達到了2702人。
“鴻儒”可謂無處不在,不難猜測,微博對這一計劃的命名的用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些鴻儒們不僅能夠帶來權威專業的聲音,還能帶動整個平台輿論氛圍的理性化發展。
鴻儒,構建理性優質輿論場從2021年中開始,微博正式推出了新知項目,旨在滿足用戶對高價值内容需求,幫助用戶發現更多專業領域的高價值内容博主,與此同時也鼓勵知識内容在平台上的創作與傳播。“新知”也可以進行進一步拆解,“新”代表着微博上稀缺的内容,新領域、新知識、新觀點,而“知”則不僅是深度的、知識性的内容,更是理性專業的讨論氛圍。
根據微博官方數據,微博新知計劃推出一周年,已經有超過2000位優質内容創作者成為新知博主,創作領域覆蓋全網15個垂直領域,新知累計熱點讨論曝光量超1000億,整體漲粉超5500w,熱點爆款博文量超4000條。
從全網知識内容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微博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内容輸出平台,那麼對于微博新知來說,接下來的重要一步,就是将“知”推向更高的高度,鴻儒計劃應運而生。當“鴻儒”們的聲音進入微博這個開放的場域,也将為用戶帶來更多專業、理性、深度的内容。
盡管鴻儒計劃正式推出的時間不長,但從2021年至今多次引爆微博的大事件中,我們就能看到鴻儒們在輿論場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仍舊是“提質”。2022年6月初,唐山打人事件震驚了整個中文網絡,更是産生了極其惡劣的輿論影響,在讨論不斷發酵之下,各大領域的專業人士都參與進讨論之中,從各個角度對事件展開讨論。
對于此類犯罪事件來說,法律相關的解讀對于公衆來說是迫切需要的,鴻儒計劃中的多位法律領域專家就此事件發布長文。@湖南律師劉成成從法律責任角度出發,第一時間向網民們解讀了打人者将會承擔的法律責任;@小議國事 則通過梳理國内相關法律法規的曆史,以及類似案例,直觀地向關注者解釋了事件的惡劣程度與未來發展。
除了法律從業者們的即時性解析外,事件發生後,更有法律領域的權威學者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對其進行了解析,将事件本身放置在社會、法治層面進行探讨。北京師範大學法律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彭新林就是其中之一,在微博上,他以“解答唐山事件四問”的方式複盤了事件涉及的法律責任問題,不僅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給予了公衆全面且深度的解答,還為官方的後續處理提供了切實的建議。
也正是這些理性且專業的聲音的注入,讓整個打人事件沒有隻是落入群情激憤的情緒窠臼中,而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為整個社會敲響警鐘。在事件發酵後的幾天裡,這些聲音成為了推進事件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地公安部門實時在微博上發布事件進展,從嫌疑人抓捕到受害者現狀,微博也成為了當地公安部門向廣大公衆答疑解惑,傳遞信息的重要途徑。
在各種國際大事件中,鴻儒們的深入解讀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在充滿不确定性的世界裡,重大國際事件頻發,2022年初爆發的俄烏戰争、前不久的安倍被刺事件,美國取消堕胎權等震驚中外的國際事件裡,微博的鴻儒們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美國取消堕胎權事件發生後,參與鴻儒計劃的鳳凰衛視記者王冰汝就第一時間發布相關視頻梳理了取消堕胎權法案的前世今生,向國内公衆直觀的解釋了事情發生的緣起與影響。
這條視頻也成為國内對于這一事件最早也最詳細的消息來源,視頻發布後,迅速引發了全平台的廣泛讨論,也有更多的“鴻儒”們參與進事件的讨論中,從人權曆史、美國社會問題等角度出發,給網民們帶來了更多元的解讀。
正如上面的這些案例一樣,在衆多重大事件與公共輿論事件中,鴻儒們的聲音不僅豐富了相關内容,能夠讓用戶看到最前沿、最具專業性的觀點,破除知識的壁壘,更促進了深度、理性、專業的讨論,更讓讨論不僅僅隻落于讨論,而是促進各方觀點、不同思維的碰撞。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對于微博來說,“新”的輿論氛圍已經逐步形成,而鴻儒們就是帶來更多的“知”,助力整個平台形成知識化心智和理性讨論氛圍,引導正确的輿論方向與平台認知,微博也得以實現新的“進化”。
鴻儒們為什麼願意來微博?無論是社會熱點事件還是其他内容,微博作為興趣社交媒體,也是了解中國社會的窗口。鴻儒計劃能吸引衆多權威的專家學者,與微博的社交媒體屬性密不可分。
相比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時代,碎片化、娛樂化内容大行其道的狀況,知識内容、深度内容愈發珍稀。在短視頻、直播等新内容形式撇去浮沫、趨向平穩的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網民想要看到好内容,願意靜下心來在網上讀上一篇邏輯清晰、幹貨滿滿的長圖文。理性與知識正在回歸網絡。
在如此境況之下,微博作為國内當下最重要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一,不僅要順應深度化内容的發展方向,更要成為其中的引領者,而知識化、理性化的内容無疑是最好的“良藥”。
根據2022年第一季度财報數據,微博月活用戶已經達到5.82億,在這裡,你能看到國内最熱門的話題與最主流的輿論趨勢,憑借強大的用戶基礎與多元的内容,微博能為各領域專家們提供一個絕佳的窗口:其不僅是輸出專業知識内容的平台,更是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
從這個角度來講,鴻儒計劃也不僅隻是針對用戶端的單方面輸出,對于專家權威們來說,微博更是他們了解當下社會思潮、輿論生态的重要途徑,他們不僅要在微博上輸出知識,還要吸收、融彙,并在與大衆的讨論與對話中進一步推進對于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認識。而微博的熱點、社交機制也讓更多事件得以進入輿論場中,為專家們提供發聲的機會。
正是在互動過程中,知識與理性得以釋放,作為更具影響力的領域專家們,鴻儒們的發聲也借由微博進一步推動了單一事件的發展與整體社會的進步,這是一種良性的輿論發展趨勢,在理性中更理性,讓知識落在實處。
相比短視頻、短資訊等社交媒體平台,微博的優勢在于,其不僅擁有多樣化的内容形式與強大的傳播體系,強調“對話”“互動”的平台特質更能賦予知識内容以靈魂,在你來我往中理性生根發芽,知識能夠有的放矢,更能引發思考。
在#鴻儒計劃#之下,“專業知識内容産出—建立平台知識化氛圍—吸引更多專業博主—生産更多内容”的路徑正在逐漸形成。
微博的大力扶持更是促進了這一路徑的良性循環。鴻儒計劃不僅僅隻是簡單的增加曝光,圍繞專家學者發聲這一點,微博上線了一系列“點亮計劃”進行幫扶,在參與鴻儒計劃後,專家學者們即可通過輸出專業知識内容不斷點亮權益,不僅有完備的内容生産激勵機制,還能獲取漲粉、流量提升等資源,提升社交資産。微博還建立了微博專家庫,專門為能夠生産好内容的專家們展開服務,幫助鴻儒們全面提升自己的平台影響力。
對于任何一個平台來說,好内容的潛力并不缺乏,但如何讓好内容真正成為平台的主流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微博正在做的,即是利用平台的優勢為好内容賦能。如前文所述,微博平台的廣度、領域深度優勢正在形成,無論是微博新知還是鴻儒計劃,微博還将繼續構建的,是一個知識、理性、深度的優質輿論場,一個健康、有益的社交媒體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