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午,我聽到有人在讨論孩子的學習問題。
一位媽媽說:我家這個孩子腦袋瓜子很聰明,但就是不好好學習,一點都不認真……
另一位媽媽也附和着說自己家的孩子也是同款的……
這個聊天内容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
然而,一刹那間我腦袋裡飄來一句話:不要輕易去評判(這裡要感謝我師父)。
似乎這句話針對的是“不認真”學習的孩子。
孩子是真的不認真嗎?
如果孩子并沒有不認真,那麼真相是什麼?
那一刻我陷入了沉思。
孩子不想學習,是不認真,還是别的什麼?
【1.我們的确很容易無意識地評判】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門口,又或者是體育場、少年宮等,我們常常聽到這些話,甚至有一些我們自己也會這樣講:
@你這樣不對;
@這樣是不好的;
@他考100分是因為他聰明,而你的腦子就是笨;
@你總是很懶;
@你怎麼這麼愛忘事呢;
@你腦子進水了嗎;
@他就是不好好學習;
@他白搭、沒用,以後也就是這樣了;
……
很多時候,甚至這些已經變成了口頭語。
平時我們與他人交流的時候,也覺得這樣說很“正常”。
實際上,我們是習慣了。
我們已經習慣評判了。
我們認為他做得“不對”,是真的嗎?标準答案又是什麼?
好與不好之間,是非黑即白的嗎?
他的本質如果就是懶和笨,那為何還要繼續要求他努力學習呢?
他就是健忘的嗎?
他有沒有不忘事的時候呢?
他一無是處嗎?
我在想,有時候我們給出這些話,或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無可奈何,又或者是為了“刺激”對方,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讓對方改變。
但,結局往往……
你懂的。
你告訴她怎麼樣才是對的,然而她常常是不領情的
【2.孩子真的不認真嗎?】
“不認真”是我們給出的評判。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說?
我們不過是想要歸因,把問題丢到孩子頭上。
看,是你不認真,是你的問題,是你……
這跟我沒啥關系。
孩子看上去學習的時候有些三心二意,實際上,他隻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别的地方,他有些抗拒學習,或者是感到了困難,等。
平時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認真嗎?
不過,他還是有些事情會認真做的。
他是有認真的品質的。
隻是,在某個特定的學習時刻,他沒有運用這個品質。
與其說他“不認真”,不如說他的注意力飄走了。
他“不認真”地學習,可能是在“認真”地幻想一些情境故事或者“認真”地玩别的東西。
所以,我們給出的“不認真”,常常針對的是我們對孩子有期待的事情。
而孩子往往不這麼認為。
他們會覺得我們的評判像一頂帽子被扣在頭上。
我們的“掙紮”在于,我們太希望孩子“認真”學習了,但卻把注意力和能量放到給孩子評判上,想要刺激他。
隻不過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這樣做,實際上就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我們企圖控制孩子。
這也削弱了孩子在學習上的動機和态度。
我們苦心教育孩子,往往把他推到了對立面
【3.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站到孩子的對立面時,他是抗拒的。
我們隻是單純希望他能改變,變得可以滿足我們對他的期待。
雖然孩子也都想要更好,但我們這樣“用力”,往往結果适得其反。
與其把孩子“摁”在我們認為的學習上,去評判他們,不如帶着好奇看看他是怎樣的。
他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是“不認真”,這個行為代表了什麼呢?
是他笨、還是不認真?還是他覺得疲倦了、無趣了、有困難了、挫敗了,又或者是别的原因?
一種是評判,一種是否定。
一種是好奇,看到真正的發生。
兩者的不同是,前者聚焦在我們的期待中。
後者聚焦在他在發生着什麼。
如果要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除非他願意改變,否則決定權不在我們手裡。
而我們常常聽到或者學到的一個技巧原則是:先跟後帶,或者也叫随順而轉。
意思是,先認同和理解對方,取得信任和理解之後,你的話才容易被接受。
如果我們常常給孩子不良的評判,往往就是站到孩子的對立面了,沒有“跟”和“随”,後面的“帶領”和“轉變”就變得困難。
從對立面走到一個隊伍中,帶領才會容易發生
好了,先寫到這裡,有些倉促。
這是我今天的一個小覺察,分享給您,希望對您也能夠有一些啟發。
如果您對以上内容有些其他看法,也歡迎留言或者私信一起讨論。
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關心殘障人士的發展,我們一直在努力。
讓我們一起享受生命、創造美好未來!
【不斷探索,不斷思考,添加新的,放下舊的,讓生命更富足。揚帆起航了,一起動起來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