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的故事在我國已經是家喻戶曉,其故事主人公更成為了曆代史學家所推崇的對象。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毛遂自薦的主人公晚景卻非常凄涼,那麼,毛遂本人的結局如何呢?毛遂自薦後,他又有什麼樣的經曆呢?
毛遂是趙國平原君趙勝門下的一位門客,邯鄲之戰時毛遂脫穎而出。當時,秦國正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而秦将王陵也借着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威攻打趙都邯鄲,在趙國生死存亡之際,平原君趙勝隻能攜帶門客向其它國家求救。平原君趙勝在赴楚求救前打算選用二十位口齒流利的門客說服楚國出兵救趙,毛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舉薦自己。
毛遂自薦的經過就不用提了,由于毛遂的救場,楚王最終答應了出兵的請求,于是在魏、楚、趙三國聯軍的打擊下,秦軍終于被趙國擊退。
毛遂立有大功,其本人自然會深受平原君和趙王的信任,邯鄲之戰後不久,毛遂就被趙孝成王提拔任用,并被慣以上卿來稱呼。像毛遂這樣的人物,國君信任是必然的,可惜,令人大跌眼球的是,毛遂最後卻自刎而死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邯鄲之戰後不久,趙國的世仇燕國就趁趙國衰弱之機攻打趙國,燕王派出了丞相栗腹領兵。栗腹是一個非常驕狂的人,其根本不把趙軍放下眼裡。前有長平、邯鄲的損失,今天燕國又來發難,趙孝成王為難了,這時,正值趙國多事之秋,廉頗因為趙國内鬥被趙王冷落,趙國遂陷入了無将可用的尴尬境地。
趙國無将統病,于是有人便提到了毛遂自薦的毛遂,趙王認為,毛遂既然能夠說服楚王救趙,救必然有能力擊退燕軍,所以他便拜毛遂為帥,統領數萬大軍去抵禦燕軍。
趙孝成王命人找來了毛遂,并當面授其官爵,可惜,這些都被毛遂拒絕了,當毛遂聽到自己要上陣統兵,遂堅決辭退。毛遂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毛遂是一代文士,并非上陣殺敵的大将,若我統兵,恐怕會誤了趙國的大事,僥幸取勝尚可,若是失敗了,将會給趙國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可惜,趙王還是沒有聽從毛遂的谏言。
一代文士,統兵上陣,的确有失風範,不過,毛遂為了趙國,也就不得不為之了。果不其然,毛遂在戰場上是一敗再敗,趙軍幾乎被燕軍全殲,後來,毛遂僥幸突圍。毛遂身為名士,其自然受不了這樣戰敗的屈辱,所以燕趙之戰沒多久,毛遂就自刎而死了。其死後,趙王才重新起用廉頗為将,并将燕軍擊退。
趙王一開始就犯了緻命的錯誤,毛遂是辯士,并非為統兵大将,而趙王卻偏偏倚重毛遂的短闆。如此行徑,趙軍焉能不敗。再說,毛遂對自己還是有所了解的,他拒絕擔任趙将,也是為了趙國大局考慮,可惜,趙王剛愎自用,最終給趙國帶來了重大的損失。
如果趙王能充分發揮毛遂的長處,或許趙軍還能取勝,不過,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已經江河日下,就算有毛遂這樣的辯士,恐怕趙國衰敗的結局也無法挽回了。不得不說,毛遂之死是趙國一手造成的後果。
一代名士,就這樣死在了戰場上面,的确令人痛心。毛遂自薦後,毛遂本人的确再也沒有為趙國做出什麼重大的貢獻,邯鄲之戰後的第二年,毛遂就被派上了戰場,這樣本該擔任國士,且有機會晉升為趙相的人,卻匆匆戰死,這不得不說是趙國的一大損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