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作文怎麼讓思路清晰

作文怎麼讓思路清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19:11:07

上海高中作文與閱讀

作文怎麼讓思路清晰(怎樣使自己的作文思想認識深刻)1

一 、深度是比較出來的

在《試論議論文的“思想深刻”與寫作教學》一文中為我們解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即“深刻”的标準問題。的确,如果不與一個标準進行比較,那麼,無論是用什麼方式寫作,其思想都不一定會深刻。這個發現很重要,它讓我們不用那麼苦惱了,因為所謂的深刻,其實就是比較的結果。

總結了深刻的四種類型:

第一,以本質為深。例如人類之所以使用石器,就是根據需要認識到了石器的本質屬性。

第二,以層次為深。例如從常識思想到科學思想再到哲學思想;再如從直覺思想到實證思想再到思辨思想。

第三,以反為深。例如從反面來論證或者思考。

第四,以新為深。例如采用新視角、新取向、新路徑等。

我們實現以上任一類型的深刻,都可造就文章的“深刻”,并指引我們如何去尋找新的工具。“深刻是目的,方法則是手段。”那麼,有哪些具體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深刻呢?有哪些工具既比較新鮮又容易掌握呢?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同理,實現深刻的路徑也可以有多種。

二 、思考的工具比思考的結果更實用

不同的作者,理論素養、修養、立場、角度等都不會相同,其文章往往各有各的深刻。基于此,筆者試着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思考的工具。

(一)以本質為深的“泊松分布概率”

北京師範大學劉裡遠博士在《有一種高論叫“大多數是好的”,怎麼破?》一文中,告訴我們怎樣去一招破解無數的“大多數”。

這一工具,相當實用。如果學會,将能破解生活中的無數難題。社會和自然界中的大多數,屬于數學中的正态分布,是正常事物的分布範圍。而社會和自然界中事物發生的個體數,則屬于數學中的離散分布或泊松分布,一般用于異常個例的發生數目或分布範圍。在計算和評價發生壞人、壞事的概率時,應該用離散概率或泊松分布概率,應當以每千人、萬人甚至十萬人、百萬人中發生的數目,作為概率值。如果壞人由過去的平均值萬分之三上升到萬分之五,就是警惕信号;如果上升到萬分之七,就是危險信号。如果十個人中有一個壞人,盡管百分之九十都是好的,但一百個人中就有十個壞人,那該多嚴重啊。

劉裡遠博士用專業的知識,撥雲見日,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異常個例的發生數目或分布範圍),讓我們立刻透徹地認識了社會中的這類現象,讓我們也實現了一次深入本質的深刻。

通過學習這個思考工具,學生不僅能看透“大多數是好的”這種掩蓋嚴重現實問題的永遠正确的廢話,還能培養數學興趣和邏輯能力。

(二)以層次為深的“需求層次論”

這裡采用的不是純理論的心理學著作,而是借用畢淑敏在《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幾層》一文中對人的需求層次的劃分(溫飽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以及她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一段名言的讨論(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輕,去做比你盡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麼我警告你,在你今後的日子裡,你将是很不幸的。因為你總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聯系的各種機會和可能性)。

畢淑敏以此來幫助讀者分析和認識——“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幾層”,引導讀者去自我認識、自我定位,乃至追求更高的目标、實現人生的價值。

這裡用了明顯高于我們一般讀者的心理學理論,從更高也更新的層次,讓我們跟随文章去實現深刻的認識,以及采取明智的選擇。

我用這篇文章,一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二是幫助學生明确更高的目标,三是讓學生掌握一個思考的工具——從心理學層次來認識現實、分析難題、解決困惑。于是,我們在學習與生活中便又多了一個思考與論證的工具。

(三)以反為深的“第三份名單”

2017年6月28日“搜狐教育”發表江寒園的一篇文章《對最近瘋傳兩份狀元名單的思考》。文章對網絡瘋傳的兩份名單(第一份名單,都是狀元,最後卻籍籍無名;第二份名單,不但都沒考中,最後還流傳千古)及名單對讀者的誤導(逃避現實的“考試無用論”)做了分析論證。

江寒園老師對這個思維陷阱做了解構,其中的關鍵要件是“第三份名單”:

1.歐陽修為避嫌曾鞏,不然蘇轼本是狀元;

2.唐宋八大家的曾鞏是狀元;

3.文天祥是狀元;

4.王維是狀元;

5.柳公權是狀元;

6.郭子儀是狀元;

7.賀知章是狀元;

8.三國演義開頭曲,寫二十一史彈詞的楊慎,明朝三大才子,他也是狀元;

9.張居正更是出名的神童,顧璘怕他年少得意,故意壓制了幾年,即使如此也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進士;

10.其繼任者申時行也是狀元。

然後設問:制作兩份狀元名單并誤導讀者的人怎麼不舉這些例子?

這第三份名單,像“黑天鵝”一樣,用一串相反的例證對前面兩份名單進行了有力的反證與反駁,從而搗毀了網上瘋傳的“兩份名單”形成的思維陷阱,讓讀者如夢初醒,立刻開始理性地思考事物的另一面,從而引導了辯證思考。它還教給讀者方法,讓他們從“幸存者偏差”“故意含混的因果邏輯”“單維度的價值判斷”等角度去破除誤解,從而引導了正确的認識與判斷。

這個思考工具,主要是讓我們關注事物的另一面,注意事物中的“黑天鵝”。

(四)以新為深的“劇場效應”

郭山老師的《從坐着看戲到站着看戲——兼談教育現狀》讓我們接觸到一個思考的工具:劇場效應。文中舉出一個故事:

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衆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得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求助劇場管理員,管理員卻不在崗位。于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衆都從坐着看戲變成了站着看戲。

接着做了分析: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在短時間内看得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相同。

隻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來付出了更多的體力成本,得到了和原來一樣的(甚至更差)觀劇效果。

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

因為,誰選擇坐下來,誰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還會有人開始站在椅子上看戲,引發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戲。

于是,一種空前的奇觀出現了,某處的椅子不是用來坐的,而是用來站的。

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

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衆,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

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郭山老師的這篇文章,讓一個大家見怪不怪又深受其害的現象再度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文章後面的舉例論證、分析原因、設計對策之類的并不新鮮,但“劇場效應”這個小工具,卻讓問題一下子變得清晰透明,也因此引發了大衆的關注和思考。

這一工具,使用範圍很廣。如果使用得當,将給自己的文章增添一個解剖工具,讓許多社會現象變得清澈見底。比如中國當前階段的各種亂象,購物不排隊、惡意賴債、毒牛奶、地溝油、藥品回扣等。這些亂象用“劇場效應”來解剖,都能很快發現是因為相關部門的不作為,才使得亂象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五)以新為深的“狄德羅的睡袍”

2018年《讀者》雜志上發表了劉峻歧的文章《如何拒絕“狄德羅的睡袍”》,大意是: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過一個“狄德羅效應”的理論,援引的是200餘年前法國啟蒙哲學宗師丹尼斯·狄德羅的一件轶事。話說狄德羅某日收到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穿着新睡袍在書房裡走來走去,總覺得家裡的家具風格老舊,地毯的針腳粗鄙,配不上身上雍容華貴的睡袍。于是,狄德羅一通買買買,把家裡重新裝修了一遍,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這時候他心裡卻不舒服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于是他寫了一篇文章《與舊睡袍别離之後的煩惱》來反思。

“狄德羅的睡袍”,這個短句涵蓋了我們生活中無數類似的經曆。檢視一下,我們房間裡有多少欲望之後的新欲望,比如小孩子的玩具一個接一個、女士逛街買的衣服、男士的遊戲機等。最好的抵禦辦法就是不接受那件“睡袍”,而是理性地衡量目前的欲望和将來的狀況。

“狄德羅的睡袍”這個表達較為新鮮,當我們讨論現實世界中衣食住行等物質欲望與追名逐利等入世欲望時,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思考、分析與論證。因此,它也是一個有效的深度思考的工具。

關于語文核心素養,課标組負責人王甯老師曾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論述,語文核心素養分四大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内涵,又列舉了四塊内容:直覺與靈感,聯想與想象,實證與推理,批判與發現。

那麼,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用什麼内容、什麼載體來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呢?用什麼活動來培養“實證與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呢?這些都不是淩空蹈虛、紙上談兵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載體,需要鮮活的現實生活、實在的語文活動、具體可感的閱讀、激發情感與思考的讨論。這些課堂上的閱讀、思辨、讨論,都是具體的、實在的語文活動,都在切切實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