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兔兒爺是老北京什麼節日的民間吉祥物

兔兒爺是老北京什麼節日的民間吉祥物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5-16 09:47:00

中秋節時,大人會給孩子們買個兔兒爺玩兒。每年一進農曆八月,街頭賣兔兒爺就成了一景。前面大街上很多店鋪裡都會把兔兒爺擺上櫃台。

那兔兒爺長的模樣都差不多,常見的多為二目直視,三瓣嘴禁閉,臉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莊中有稚氣,活潑生動惹人喜愛。大的有3尺多高的,小的有兩三寸的。兔兒爺都會頭戴金盔,身披甲,背上插着令旗。兔兒爺身下騎着各種動物,有獅子、老虎、鹿、大象等,反正都是一般人騎不上的。人們傳說這兔兒爺是玉兔的化身,所以好多人都喜歡。

兔兒爺是老北京什麼節日的民間吉祥物(八月十五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由來)1

人們為什麼喜歡兔兒爺呢?據說有一年北京城裡鬧瘟疫,許多小孩都得了病,怎麼治也治不好。眼看要到八月節了,全城人都被瘟疫鬧得沒了心情,誰還想着過節呀。月宮裡的嫦娥看到了,就讓身邊的玉兔到北京城裡,給孩子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給孩子們看病。也不知她用了什麼方法,隻要她看過的孩子,等她一出門,轉眼就活蹦亂跳的了。大家為了感謝玉兔,都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隻是向别人借衣服穿。後來大家才猜到,玉兔向人們借衣服,是不想讓人們認出她來,以便行動自由。每到一條胡同裡,給那裡的孩子看好病,她就向人家借一身衣服換上。

玉兔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還騎上獅子、老虎、大象、鹿這些一般人很少見的走獸,走遍了北京城的每一個角落。給京城的老百姓治好病後,玉兔該回月宮了,可大人、孩子都拉着她不讓走。玉兔回月宮時,要從前門樓子上天,她就跟人們說:“你們和我一起到前門去玩吧,我要玩高興了就不走了”。人們就都跟着玉兔到了前門。

這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前門大街上已擺了好多個賣兔兒爺的攤子,五牌樓那裡的攤子最多,人走過去,滿眼都是兔兒爺,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好看極了。這麼着,玉兔在攤子中間走着走着就被人們跟丢了。等大夥擡頭一看,玉兔已經在前面樓子上了。

大家知道挽留不住,就叫小孩們齊聲喊: “兔兒爺!兔兒爺!”在孩子們的喊聲中,玉兔從前門樓子上天回了月宮。兔兒爺回天上了,要不是年年都下到凡間的。人們為了能時時看到兔兒爺,就用泥捏出兔首人身的樣子,并畫上好看的衣服,擺在房間裡,帶在身邊,讓她來保佑自己。兔兒爺實際上充當了孩子祭月活動中的神佛,祭拜結束後變成了孩子的玩具。

泥彩塑是以濕潤、松軟的黏土為主要原料,再添加一定比例的防裂物,混合拌勻後,随類賦色,制作而成的造型藝術品,在民間流傳很廣。做泥彩塑出名的,南有無錫惠山泥人,北有天津“泥人張”。

“泥人張”制作的泥彩塑所用材料相對簡單,一塊泥配上幾件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完成。但從制泥開始,就有很多獨到的技藝。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塊泥就很難在兩隻手中捏出活靈活現的兔兒爺來。

“泥人張”制作的泥彩塑雖經曆歲月滄桑,卻不損不裂,其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泥料是經過特殊加工處理的。泥料所用的黏土是取自天津西郊古河道地下1米的紅色黏土,或北京門頭溝地下沉積久遠的膠泥。這些地方的黏土含沙量适中,可塑性好。使用前要對采集的泥料進行過濾。過濾時要挖制相連的一高一矮兩個池子,将黏土放入高池内,注入水将土攪拌成泥漿,使漿水通過高池與矮池底部相連的鐵絲網的孔洞緩緩流入矮池。矮池中沉澱的泥漿經過晾曬,取上層黏土進一步加工成坯。

泥坯在使用前還需要打制。将一定量的黏土放在一條青石闆上,用一木槌反複砸制,一邊砸一邊加入棉絮,直到将成比例的棉絮全部砸進膠泥内,使膠泥與棉絮自然摻融。打制好的膠泥掰開時,可以看到均勻的棉絲。這樣的泥稱為熟泥,用其捏塑作品不會開裂,塑性極好。

老北京城裡的民間泥塑一般分為三等。三等的叫“鑼活兒”,就是打着鑼走街串巷,以物換物的那種最為粗糙簡陋的泥活;二等的比“鑼活兒”細緻一些,叫“二細”;一等的就是“泥人張”彩塑這樣的精品了。

2021年,泥塑(北京泥人張)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本文節選自《技藝巧奪天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