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市開發建設破壞了自然的“海綿體”,導緻“逢雨必澇、雨後即旱”,同時引發了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緊缺、水安全缺乏保障、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問題。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适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将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現建築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等不同下墊面的雨水控制和利用,達到修複水生态、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涵養水資源的多重目标。
相當于高速發展工業科技,現在全世界都把目光更多的投向經濟環保這一塊,注重循環利用,對于水資源的短缺,與現在氣候問題導緻的洪澇災害造成的财産生命損失。一套良好有利的城市水文體系十分考究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2017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裡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
所以建設城市“海綿”系統是中國在保護環境,與先進的城市系統領域上一個大的邁步。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城市建設将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傳統城市道路:道路路面不透水;傳統管道排水方式導緻道路排澇壓力大、路面污染嚴重。而且一些垃圾堵塞排水口,尤其是在雨季時期,常常道路積水高度沒過車輛排氣口,導緻車輛抛錨,從而加大道路安全與暢通。
通過對比,可以明顯發現,在不影響車輛同行,多增加綠化與排水口。
更好的排水,進入綠化,澆灌植物。
傳統城市綠地:不透水的路牙阻擋了雨水排入公共綠地,雨水滞留在路面,造成内澇;地形過于平整,不利于雨水在綠地的滞留、滲透,在老式居民區内,堆放垃圾的地方在雨水的作用下,随波逐流,對衛生也是嚴重問題。
利用土地與綠化,吸收雨水,在底下形成循環,有些小區還有水池或者遊泳池。這樣在夏季也能降低該區域溫度。
在中國城市中,一眼望去便是普遍一色的混凝土屋頂,十分單調。而海綿城市綠色屋頂:栽種綠植,以吸收多餘雨水,通過植物根系淨化過濾,将雨水收集存儲;多樣植物的綠植層可吸收建築熱量,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且在樓頂空地給予居民種植自己的花草樹木或者蔬菜水果
資金需求量大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将達到每平方公裡1億元至1.5億元。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試點城市計劃3年内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裡。
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有人估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标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将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标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
缺乏穩定收益回報
《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PPP模式在基礎設施上用得不錯,比如污水處理等項目,每年政府作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回報給投資商,這方面已經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綿城市,怎麼計算公共服務?它不像一噸污水處理完了是幹淨的,很容易計算出來。海綿城市相當于在建一個生态綠地系統。這部分的服務怎麼計算是一個難點,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應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還有一定困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