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綠色中國】
三江源頭千湖之景重現,神秘雪域高原萬羊奔騰遷徙,大臉小眼的藏狐成了網紅而被制作成表情包,世界上唯一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鶴類——黑頸鶴閑庭漫步于雪山之巅……這裡就是三江源國家公園,一個古老而神秘的雪域聖境,我國第一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之一。三江源國家公園所轄區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生物多樣性豐富。這裡有高原精靈藏羚羊,新生代網紅藏狐,更有唯一生存于高原的鶴——黑頸鶴。
雪域精靈藏羚羊 更高更快更強
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内,平均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裡盡管平均氣溫在零下4到10度之間,最低氣溫更是達到了零下46.4度,但這裡卻是藏羚羊的天堂。可可西裡的主要植被類型是藏羚羊喜愛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主要的植物有紫花針茅、扇穗茅、青藏苔草、豆科的棘豆和曲枝早熟禾等,而藏羚羊最喜歡吃的是紅景天。
在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上,藏羚羊跑起來如履平地,上演着速度與耐力的激情四溢,秘訣全賴高原生活所賜,凸而圓的鼻子,增大了鼻腔的容積,能吸入更多的氧氣;心髒比例大,血液中紅細胞含量高,血液循環能力和運輸氧氣能力很強。藏羚羊在生命禁區與惡劣環境鬥争,成為“精選”而成的傑出代表。特别優良的器官功能,耐高寒、抗缺氧、對食料要求簡單而且對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疾病的高強抵抗能力,都超出我們的估計,甚至有專家表示,根據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還培育不出如此優秀的動物。
△晨光月色中的藏羚羊 葛玉修 攝
藏羚羊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長大約是135厘米,肩高80厘米,體重在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有直而細長的角,大概長55~62厘米,雌性沒有角。它們的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子寬闊略微隆起,鼻腔兩側鼓脹,呈現半球狀。上身是淡棕褐色,頸下、胸、腹和四肢内側都是白色。
藏羚羊遷徙是世界範圍内最為氣勢恢宏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每年夏季,數萬隻藏羚羊就會前往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裡腹地産仔。雌性藏羚羊在每年11月至12月交配後,在次年5月開始前往可可西裡卓乃湖、太陽湖等地,7月至8月産仔結束後陸續返回原栖息地與雄羊合群,完成一次遷徙過程。
它們遷徙時會途經青藏公路,這條繁忙的公路對它們是一大考驗。在藏羚羊遷徙的季節,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都會安排專人進行執勤,不間斷巡護,一旦發現藏羚羊集群并試圖穿越公路,第一時間采取臨時交通管制措施,攔截車輛,讓藏羚羊群安全通過公路。在遷徙的路上,藏羚羊随時要面臨狼的利齒、盜獵分子的槍口,還有對公路、鐵路的恐懼。可為什麼它們還要千裡迢迢、冒着如此大的危險去一個特定的地方産下後代呢?這尚未被破解的遷徙之謎不斷引發科學家們的猜想卻都未得到證實。
20世紀初,藏羚羊種群總數在100萬隻以上。但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國内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大肆捕殺藏羚羊,使藏羚羊遭到了空前的厄運: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分布區域日益縮小。經過多年保護,在三江源地區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隻恢複到目前的7萬多隻。青藏公路沿線可以經常看到藏羚羊及其他野生動物采食、嬉戲、活動的場景,成為青藏線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5個吉祥物中的“迎迎”嗎?它的形象就源于藏羚羊,因為它符合“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也符合“綠色奧運”的科學理念。藏羚羊身上有着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造就的頑強的毅力和拼搏進取的精神。藏羚羊以其獨特的氣質、堅韌的品格,受到了世人的喜愛,也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一張黃金名片。
藏狐 大臉小眼佛系猶豫的表情包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還有一種特殊的動物,沒有狐類的妖娆魅惑,卻憑着一張大方臉,一雙小眼睛和佛系而憂郁的表情一炮而紅,還被做成花式表情包。這就是藏狐。
狐狸在犬科動物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膽小又機智,外表“妖媚”。而藏狐卻是狐狸中的“奇葩”一朵,因為顔值太低被人戲稱為“行走的表情包”。
藏狐的那張四方面癱臉,和身體差不多大的腦袋是有用處的。它們的頭骨是食肉動物中最為專業的,上颌骨狹窄,下颌和頰齒長度比一般的狐狸都長,犬齒也比較長,大大的臉蛋上附着更多的肌肉,使得藏狐的咬合力更強。一隻成年藏狐的體長49~65厘米,體重3.8~5千克,這點重量甚至比不上一隻普通的家貓。它背中央毛色是棕黃色的,體側毛色呈銀灰色,而腹部是白色的;有明顯的窄淡紅色的鼻吻,頭冠、頸、背部、四肢下部是淺紅色;耳後呈茶色,耳内的毛是白色;下腹部為淡白色漸變為淡灰色。
因為藏狐全身長滿了厚密的毛,看似豐滿,其實虛胖,人家根本就是個“瘦子”。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沒有一身毛,焉能禦寒?
而且能在生存條件惡劣的高原地區生存,藏狐可絕不是吃素的。它們食物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鼠兔,所以藏狐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打地鼠”,偶爾也會吃小鳥、昆蟲、蜥蜴,甚至和自身體型相仿的旱獺。
最令人羨慕的就是藏狐對于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人家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一旦認定終生不再更換配偶,除非有一方因為各種原因而去世。藏狐組建家庭之後,會在每年春季開始交配,4、5月份後幼崽就會誕生。剛剛出生的幼崽不具備任何生存能力,而且外界環境也非常不安全,它們必須要天天躲在洞穴之中,等待着父母的喂養。有一個壞消息是藏狐自己不會打洞,但好消息是高原上地洞有的是——那都是旱獺挖的。由此可見,旱獺和藏狐的關系絕不是吃與被吃那麼簡單,藏狐不但食獺肉,還經常“狐占獺巢”。
目前,藏狐并沒有滅絕危險,但是依舊被我國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态鍊中處于非常重要地位,如果沒有藏狐,三江源地區的高原鼠兔可能會泛濫成災。高原鼠兔的繁殖能力和繁殖速度都非常快,而且它們善于鑿洞,啃食草地,如果高原鼠兔洞穴數量過多,會造成土地坍塌,草場退化。保護藏狐可以起到防治三江源地區草原退化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物種保護的不斷深入,藏狐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無危物種。
黑頸鶴 世上唯一的高原鶴
前不久,黃河源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黑頸鶴孵化的影像并傳遍了全網。這是當地生态巡護員用相機近距離拍攝到黑頸鶴孵化的影像,也是人類首次近距離拍攝到黑頸鶴孵化的影像,此前都是利用架設的紅外相機拍攝。
黑頸鶴作為青藏高原濕地鳥類的旗艦物種,是世界上唯一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鶴類,它的栖息繁殖狀況能夠充分反映高原濕地生态系統的健康狀況。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黑頸鶴 周夢爽 攝
1876年,俄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尼古拉在青海采到這種鶴的标本,就以它頸部三分之一的羽毛為黑色作為最為明顯的鑒别特征,與世界上已經被發現的14種鶴類均不相同。至此,“黑頸鶴”第一次被鳥類學界所發現,它們也成為了世界上被命名最晚的一種鶴。
黑頸鶴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草甸、沼澤、湖泊等地帶,分布區域狹窄,除中國外,僅有極少數在印度、不丹栖息。但就是這樣一種分布不廣泛的鳥兒,卻在青海全境分布。黑頸鶴是青海的“省鳥”。青海是國内黑頸鶴種群繁殖密度分布最大和繁殖率最高的區域,每年大緻有2000對至2200對黑頸鶴在青海繁殖。位于長江源的嘉塘草原也是黑頸鶴的重要遷徙停歇地和夏季栖息地。由于它們對生存環境選擇十分挑剔,保護嘉塘濕地,不論對黑頸鶴種群數量的增加,還是保護長江上遊水系都有着重要意義。
通過對社區監測員調查數據的回收整理發現,2020年累計記錄黑頸鶴25108隻次,與2018、2019年同期相比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開始選擇在嘉塘草原繁殖,表明域内草甸及濕地生态環境在逐漸改善,包括适宜栖息地和食物條件的增加或得到有效利用。
黑頸鶴屬于大型飛行涉禽,全長約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頸、腿比較長,頭頂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紅色,頭頂布有稀疏發狀羽。頭頂的裸露的紅色皮膚,陽光下看去非常鮮豔,到求偶期間更會膨脹起來,顯得特别鮮紅。除眼後和眼下方有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餘部分和頸的上部約2/3為黑色,故稱黑頸鶴。每年3~4月,黑頸鶴飛到三江源相親擇偶、築巢産卵,開啟新一輪的繁衍,然後再到10月初南遷。
黑頸鶴雖然屬于群居的候鳥,但它們卻實行一夫一妻制,雌雄相依相随,朝夕不離不棄。一旦有一方不幸離世,另一方不會再度婚配,孤獨到老。如此忠誠,其情可嘉,但卻影響到了黑頸鶴種群數量。與其他鶴類不同,黑頸鶴是先産卵,後築巢。黑頸鶴的巢比較簡陋,巢寬大而平坦,中央稍微凹陷,直徑約有90厘米,高10餘厘米。築巢材料也很簡單,一般采用巢周圍幹枯苔草莖杆。這種簡陋的巢結構,并不是黑頸鶴懶,而是它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一種合理選擇。黑頸鶴一般有兩枚蛋。棕黃色毛茸茸的小鶴出生了,萌哒哒、超可愛。 如果孵出兩隻幼鳥,往往隻有一隻能夠存活下來。高寒地區缺少食物,雛鶴天生好鬥毆,兩隻小家夥會為了食物争鬥,直到将其中一方打死,而黑頸鶴父母也隻照顧身體比較強壯的那隻。加之天敵侵害、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黑頸鶴繁殖成活率不足30%。
近年來,随着保護區的建立,生态巡護員們護鳥守鳥,為雛鶴擋住天敵,投喂食物也有效地減少了雛鶴自相殘殺,兩隻雛鶴有食吃了,争搶打鬥明顯少了,這些保護措施取得較好的種群恢複成果。到了黑頸鶴育雛期,一個家族帶2隻幼鶴的比例達到80%以上。
黑頸鶴也是全球最善于高空飛行的鳥類之一。飛行時,黑頸鶴的雙腿沒有呈現出平時的水平伸展狀态,一般把腿收到腹部的羽毛中,這樣方便更好地保暖。其實,這是對突然降溫的一種适應性行為反應,就像人在寒冷時把手插到口袋裡一樣。它們甚至能飛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個飛行高度可是高達1萬米,可見黑頸鶴飛行的本事。
黑頸鶴曾經一度難覓蹤迹,被列入瀕危野生動物,成為了珍貴的“鳥類熊貓”。198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一級野生動物, 1996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97年被列入《華盛頓公約》瀕危等級,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等級。經過多年各方面攜手積極有效的開展黑頸鶴保護工作,黑頸鶴成為我國9種鶴類中唯一種群增長的鶴類。2020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黑頸鶴從受脅物種名錄中移除,瀕危等級由易危調整為近危。(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師曉迪 盧燕 《綠色中國》2022.6A)
本文來自【綠色中國】,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