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燈下,一卷殘書,一杯清茗,獨居一陋室,徜徉在書的世界。這成為了我的一種習慣。
點一盞明燈,坐一方桌椅,捧一本書籍。讀書,即使喧嚣網絡時代,此刻會變成靜靜流淌的時光,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讀書,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南宋著名詩人、藏書家尤袤說得好:
饑讀之以為肉,寒讀之以為裘,孤寂讀之以為明,幽憂讀之以為金石琴瑟。
換言之就是:饑餓的時候讀書,把它當作肉來充饑;寒冷的時候讀書,把它當皮裘來禦寒;寂寞孤單之時讀書,可以把它當作朋友來交流;憂愁煩悶的時候讀書,把它當作金石琴瑟來解悶。
網絡圖片
讀書的三層關系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冰心《憶讀書》
讀書好,讀書是天下第一等好事,想要讀書當然就是一件最好不過的事情。
多讀書,是在告訴我們,要經常去讀内容廣泛的書籍,博覽群書。
讀好書,是讓我們學會挑選、比較,讀一些有意義的書籍,讀一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書籍。
讀書好,就是通過讀書,能獲得知識;多讀書,能獲取更多的知識,拓寬已有的知識面,能有更多的發展自我的空間;讀好書,讀有品味的書籍,能引導我們啟迪智慧,提升素養,拓展眼界,沉澱學識,從而引領走向成功。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的關系是呈遞進式發展,腳踏實地一步腳印地提升。因為讀書好,所以要多讀書,但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要讀好的書。
網絡圖片
讀書的三個階段
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師曠回答晉平公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就是說:年輕的時候學習猶如朝陽光芒;壯年時期學習猶如正午之時陽光;晚年的時候學習猶如點燃的蠟燭那樣的明亮。
就是說:需要讀書,任何時候都是不遲的。
網絡圖片
讀書的三個境界
宋代禅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禅的三重境界:參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由懵懂無知,到霧裡看花,再到透徹明悟,三種境界,依次展開,引人深思。其實,讀書何嘗不是如此。
張潮讀書的三境界: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
網絡圖片
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網絡圖片
這是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 》說的。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衆裡尋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網絡圖片
讀書的三個目的
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其怡情也 ,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 ;
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
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練達之士雖能分别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别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網絡圖片
讀書的三種方法
培根認為: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
淺嘗、吞食、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取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 ,少數則須全讀 ,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對不同的書采用不同的讀法,或選讀,或浏覽,或通讀,或精讀,有的書可隻讀摘要。
網絡圖片
讀書的幾種效果
培根是這樣說的:
帶着悲傷去讀,“文”是最好的療傷藥;
帶着快樂去讀,“文”可以讓你的快樂發酵,然後變成膨脹了好多倍的面包;
帶着煩躁去讀,“文”是一片可納百川的海,無際的深沉面前,寵辱不驚;
帶着平靜去讀,“文”是巋然的大山,谷曠心更幽;哪怕無聊亂翻書,翻的多了,也會在我們慵懶的靈魂上激水三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