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茶幹,是江蘇南通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了,是“白蒲茶幹”選用優質大豆,多種香料精制而成。内含易于人體消化的優質蛋白質及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B1、B2和鈣、磷、鐵等,還含有動物性食品所缺乏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彌補動物菜肴的缺陷,對于增補人體和營養極為有利。茶幹又味美香芳,富有韌性,色澤美觀,形狀方且薄,别具一格,經濟實惠,弛名四方,極受群衆歡迎。
追溯曆史
“三香齋”的來曆: 據《如臯縣志》記載,公元三九七年即隆安元年,晉安帝司馬德宗家已将白蒲置為“蒲濤縣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白蒲茶幹”始制于清朝康熙年間,一門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開的一豆腐幹店,店号“三香齋”,又名“屠三香”、白蒲北街是南北交通要道,商業較盛,油餅糧行,京貨店,水煙棧,各式菜館,點心店 ,魚行、茶館等店鋪林立,來往商人,小販很多,每日清晨,商民,街坊鄉老,小販等都喜歡坐茶館,閑談生意經,山海經,一邊談心,一邊買來屠氏的豆腐幹佐茶。因其近似茶色,又是名茶配食的佳品,故取名茶幹。到康熙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即一六九六年),“屠三香”生産的茶幹由于加工工藝精細,用料考究進嘴細軟勁韌,美味可口,算得上色、香、味俱佳,茶幹上模壓店号,很有特色,被譽為白蒲一絕。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地方官特别選擇了“三香齋”茶幹作為貢品,請皇上品嘗,乾隆嘗後甚悅,又聽該店獨家經營的介紹 ,便禦筆寫下“隻此一家”的題字,賜予褒揚。屠氏得此禦筆歡喜欲狂,并将“隻此一家”制成金字匾額,懸于店堂,自得禦筆“隻此一家”,“三香齋”茶幹馳名大江南北。嗣後“三香齋”茶幹店,生意更加興隆。
做法白蒲茶幹傳統的制作方法: 白蒲茶幹味美,主要是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操作認真,一絲不苟。人們檢看茶幹質量,常将茶幹對角相折,總不斷裂,而芳香撲鼻,群衆誇獎說:“進了三裡墩,聞到茶幹香”,可見其味香沁人。白蒲茶幹傳統的操作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浸豆、糙皮、磨豆、扯 漿、煮漿、點漿、包、榨、剝、煮、紮等,細說有二十一道工序。白蒲茶幹傳統的加工,不僅工序多,而且每道工序的技術性都較強,與産品的質量有直接關系。以煮漿來說,燒火要旺,煮得越快越好,如慢火燒,則易潮漿,對質量,産量都有不利影響。煮好的漿出竈入缸時,要堅持“過篩”這一道工序,将扯漿或套漿時從布眼中漏出的反渣去盡,提高豆漿的純度,這樣做:
(1)漿中的飛渣越少,生産出的茶幹韌性越強。
(2)韌性強的茶幹在煮制過程中破碎少,成品産量高。
(3)韌性強的茶幹耐煮制吸味足,口味好。再拿煮制茶幹來說,各種配料齊全,用料恰當,這也是保持名特産的重要環節。煮制的配料有白大川,元回、丁香、精鹽、味精及自制的三伏醬油等,特别是自制的三伏醬油,要熬得濃,熬得香。此外,在選擇黃豆豆種,浸豆的時間,氣溫季節的變化,煮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技術要領。
營養價值白蒲茶幹食用方法甚多,既可冷食涼拌,也可葷燴素炒,四季菜肴均可配用,别有風味。如選用水餃餡、春卷餡更加香味獨特,從營養成份來看,該品内含優質植物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維生素,對增補人體營養極為有利,是高血脂病、糖尿病、冠心病者常用的理想食品,同時白蒲茶幹已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禮品,和外出旅遊攜帶的方便食品。有的歸國僑胞也慕名前來訂購,帶給外國親友品嘗。
榮譽展示1993年被評為南通市優秀産品、1994年榮獲江蘇省食品展銷會金獎、1996年榮獲北京國際食品及加工技術博覽會金獎、1997年中國公認名牌産品、2001年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産品獎2002年被評為首屆中國長壽文化節指定産品、2003年被評為維權無投訴規範企業、2003年被評為江蘇省區域重點明星企業、2003年被評為江蘇省農産品質量信得過單位、2006年榮獲南通市名牌産品等。
傳統技藝《白蒲茶幹制作技藝》于2010年8月被列為南通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