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考今天下午結束。隻說另一個我眼中的事情。
“中國大媽”被收入牛津詞典純屬笑談。但“中國大媽”走紅全世界,卻是不争的事實。“Dama”的标準解釋是:中國的中老年女性,大多數偏胖,精神飽滿,聲音大;走路成堆,排隊加塞;較富餘,喜購物,裝束臃腫,熱衷拍照,喜歡佩戴鮮豔絲巾;拍集體照時喜歡翹腳。按漢語拼音直接音譯的dama,或許正在國際上流行,但肯定是貶義多于褒義。
瞧“中國大媽”的脾氣
說大媽是中老年女性,其實,從生活周遭來看,應該指向的是五十七八、六十開外之女人。比她們小點的,如 40至50區間的,稱大媽太老,稱姐姐太小,稱姨媽或更符合年齡實際。姨媽有大有小之分,大姨媽或許又更尊稱些。我42歲跳槽,就被新同事丸子親切地稱為”大叔“,還好沒被稱為”大姨父“。
如果再硬造一個詞出來 ——“中國大姨媽”,是褒是貶?褒多貶少?還是褒少貶多?不敢妄下結論。不過,對有些熱衷特定行為的“中國大姨媽”,我是心存芥蒂的。純屬一家之言。
美是美的,但觀衆的感受不一
比如,孩子們都在忙于高考,場外的旗袍族到底要秀什麼?稱你們一聲 “大姨媽”吧,既是尊敬,也多少有些“笑”之以鼻。旗袍帶了個“旗”字就是“旗開得勝”?為什麼不能是“望其旗靡”呢?把本該“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候考區域,弄得像廣場舞台。親耳聽到一個女兒對穿着旗袍的母親說:“怪伐?侬離我遠一點”。父親則在一旁勸導女兒:“勿要去睬伊,讓伊去。”雖然一個圓場打過了,但不知會不會在孩子應試的心情上引起波瀾。雖然這隻是一個極其偶然甚至極其少有的個案,但由“中國大媽”衍生到“中國大姨媽”的作派,真的能讓我恭維嗎?不信,馬上要中考了,再到考場外目測一下,這個年齡段的母親,穿旗袍的肯定少于高考母親。前兩天比高考更熱鬧的民辦小學、初中招生面試,有見過穿旗袍的嗎?為啥?因為,現代越年輕的女性,或許受”中國大媽“的影響越小。文化使然。
在滬語裡, “中國大媽”幾成了“錯氣”的代名詞。那麼,“中國大姨媽”會不會步其後塵或長江後浪推前浪呢?
二
高考結束了。漫漫長假要來臨。幾乎每年都會聽一些高三畢業生報怨,呆在家裡就怕母親沒完沒了煩得要命。
在不少家庭裡,孩子作,是蠻心累的一件事。但如過遇到家主婆也跟着作,或者作得特别厲害,那這個家庭多半搞七搞八。托爾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的開篇語“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是不是還能加個注釋:”不作“。
要大姨媽們不作,就看各家的運氣了。
曾經采訪過一件事。放假正酣,華東師範大學的 BBS上卻聚集了一批迫切期盼早點回校的學生,并訴說他們宅在家裡的種種煩惱。據悉,這樣的“盼開學”心情,在不少大中學生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專家認為,這是他們對不和諧的家庭生活的一種自我逃離。不時發現有大學生朋友發帖稱自己“在家裡煩得很,不想理爸爸媽媽”,與其放假在家裡無所事事聽父母唠叨,還不如早點回校與同學快樂相處。
“放着好好的家裡不住,非要快點回學校去,根源大多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華東師大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陳默說,寒假春節走親訪友與人客套寒暄,這是大中學生最不喜歡的事,在這樣的場合,大人圍繞孩子們的話題不是讀書考試就是尋工作、找對象,而這恰是孩子們特别想逃避和不願與長輩交流的問題。
家主婆是一家心情的風向标
“現在有些孩子特别怕在家裡與父母相處,捧個電腦吧,要被父母罵怎麼玩個不停,其實大人也不想想,孩子在家不玩電腦玩什麼?難道是要幫父母燒飯燒菜才滿意?有家長見孩子總不出門,要罵他們太宅;孩子想出門找同伴玩,又要被罵心太野。偶爾躺着看會兒書吧,也要被罵怎麼不坐端正看書。反正橫豎是左也不好右也不好,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陳默說,有些家長特别是當母親的,在家庭生活中往往過多聚焦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上,甚至總把孩子“定格”在十來歲的年齡段,這要管那要管,一天到晚不停地對孩子的行為做評說,隻要看不順眼就要責罵,弄得兩代人火氣都很大,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不選擇早點開學回校才怪呢。
孩子和媽媽沒有共同語言,大姨媽們又作得死去活來。這日子咋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