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城市家庭的父母,都是孩子們每一個年齡段的“新手”。
特别面對孩子居家學習上網課,父母如何引導和陪伴孩子?如果孩子出現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拖沓、專注度不夠、自律能力差等問題,又該如何做?
家庭是孩子最近的課堂,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們度過的每一天,都在為自己答題,也在為孩子的人生打樣。小編梳理了幾個常見問題和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幫助大家拿下這些挑戰。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身教勝過言教,最好的教育是榜樣示範。倘若我們走在前頭以身作則,對孩子提出要求的底氣自然也就足了,有底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即便沒有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1. 自己學起來,也很有必要
總體來看,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在家學習,更容易滋生消極情緒。倘若你沒有去單位上班,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身為家長的你也不妨讀讀書,看看報,做點同樣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以自我提升的事。
如此,孩子内心會更加甯靜。
2. 來一點“共同關注”
網絡世界浩瀚無邊,信息真假難辨,極容易使孩子迷失方向。作為家長,要多給孩子傳播官方的、真實的信息,過濾情緒宣洩的文字,推送理性思辨的文章,和孩子一起收看高價值的影視節目,從源頭上進行把關,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健康肥沃的土壤。
3. 學校的那些事門兒要清
作為家長,要同步關注學校的信息,了解學校的要求,知道學校是如何組織教學的。唯有了解,才有可能幫扶。這并不是要求家長大包大攬,而是從旁觀察,做好補台的準備,必要的時候提醒監督。你上心了,孩子也重視。你不重視,孩子随意的可能性大增。
4. 走進看看,勝過千言萬語
無數實踐證明,有監督的學習行為,往往更高效。作為家長,有必要履行觀察、提醒、反饋的職責,否則,學習容易徒具形式,缺乏實效。
走進并非走近,而是一種零距離接觸,深入其中,包含兩層意思。
○ 走進房間,看看有沒有在聽課,聽課的狀态是不是良好,有沒有做課堂筆記。
○ 翻開作業本看一看,看看書寫的數量,初步了解完成的質量,你無須是專業的人才,但你隻要打開他們的作業,翻開他們的書籍,基本上能了解八九不離十。
5. 幫助樹立遠大志向
一些家長認為,樹立遠大志向是學校的任務。其實,家庭也承擔同樣的任務。遠大志向是孩子的學習動力保持持久的重要因素。
那麼,該如何做呢?
引導孩子“掃一屋”,家長可以設立一個“家庭記事闆”,讓孩子看到家庭中的問題,定期分享,聽聽孩子如何看待和解決家庭中的問題。
引導孩子“觀天下”,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動力會發生改變。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當國家需要、人民需要的時候,在遇到兩難選擇的時候,能更堅定、不糾結、不迷茫。
從小樹立志向對孩子的意志品質、眼界和思維方式都會有很好的啟蒙。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你的世界不僅有學習,還有外面的生活,幫助孩子慢慢地懂得:什麼叫“尊重知識、敬畏自然”,“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挺身而出、臨危不懼”,“責任擔當、積極作為”。同時,也要讓孩子意識到,社會上也有百态人生,明白什麼叫“疏忽大意、畏手畏腳”,“推波助瀾、沒有立場”,“見利忘義,沒有底線”。
怎樣讓孩子保持專注?
孩子是體會得到心流的感覺的。一個人,隻有體會到心的流動,才知道做那些需要耐心、需要慢、需要高智力的、高密度高濃度的事情,是怎樣一種感覺。他一旦獲得了那種感覺之後,他會再一次要那種感覺,這種高智力的活動,做過一次之後,會上瘾,下一次還想要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的名字就叫成就感。
培養安靜專注的能力不容易,有幾個秘訣:
1. 最好全家人同時做一件事
其實,一天你應該有一個高質量跟孩子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父母跟孩子一起做,這事兒的成功機率會大大升高。
2. 搞個“電子監獄”
全家一起閱讀寫作的時候,把手機、iPad啥的全部放到一個盒子裡面,這個盒子名字叫電子監獄。人類離開手機,壽命延長一倍。因為聚焦不受打擾的狀态效率極高。
3. 從閱讀寫作開始
為什麼閱讀寫作是最容易開始的?
閱讀和寫作不需要門檻。隻要你會認字、會說話、有想法、有記憶,就可以閱讀和寫作。
4. 從三分鐘開始
我“治”猴子型娃娃的方法,就是要求他三分鐘不停筆,一直寫下去——先讓孩子上好廁所、喝好水、保證有3支筆能順利工作,給他一個三分鐘沙漏,告訴孩子:隻要寫滿三分鐘,就可以不寫了。
6歲以上的孩子隻要給他三分鐘,他把頭開了,一般都能寫15分鐘到20分鐘,這是很了不起的。
孩子無法堅持遵從計劃怎麼辦?
1. 為什麼孩子總是反抗計劃呢?
這是因為孩子有兩大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個需求叫做控制感,他對一個事情沒有控制感;一個需求是價值感,孩子的價值感沒有得到滿足。
在制定計劃之前問孩子:哪些事情是你特别想做的?做了之後讓你特别開心,早上睜開眼睛就不想賴床的?
你要尊重孩子的真實回答。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做到他特别想做的事情,他是會非常抵觸計劃的。計劃再英明再偉大,孩子也會抵觸。
第二是孩子的價值感要得到滿足。孩子特别喜歡寫作課的時候,通常是他取得了重大突破,寫出好文章的時候。一個人迎接了挑戰,獲得了成就,他才會喜歡一樣事物。
計劃的該做部分,應該由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構成。
所以,我們的計劃裡面一定要包括這兩部分:想做的和該做的。有價值感和控制感的計劃才能夠被執行,而且它值得被執行。
2. 為什麼計劃總是完不成?
因為沒有細節。
很容易執行的計劃是什麼樣的?
比如上圖:9:00~10:00是學英語。後面說了是精讀的第5課,計劃到具體學什麼。
閱讀什麼呢?《我的名字叫紅》。規定了具體要讀哪本書。
社交是什麼?社交如何做計劃?
提前約好社交夥伴,商定具體時間以及社交項目,将計劃精細到什麼時間,跟誰,怎麼玩,這樣的計劃就很容易執行下去。
從這些細節,你能看出這是一個執行意願極其強烈的計劃。
這就是做計劃的能力,總的說來就是:第一,在設置的時候要控制感和價值感都滿足。第二,要具體地、有細節地去實戰。
居家如何堅持運動?
1. 制定詳細的運動計劃。計劃需要詳細到什麼時間段做什麼運動,精确到每天每小時每分,盡量每天都留出特定的時間來運動,将運動計劃堅持到底。
或者制定一份家庭共同運動打卡計劃,比一比誰在家堅持運動時間長。
在執行之前,全家圍坐在一起讨論運動打卡的目的及意義,給自己的運動設置一個目标,全家人一起約定運動打卡的時間段、打卡公約、獎懲制度……
确定好家庭共同運動打卡計劃,可以由孩子或者家長制作一張打卡計劃表,挂在家中醒目位置。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實際運動情況,進行打卡。等到約定時間來臨時,一起檢驗各自是否完成打卡任務。
根據事先約定的獎懲制度,對于完成任務或未完成任務的人,予以相應的獎勵或懲罰。
2. 運動強度由低到高漸進遞增。剛開始時不要太勉強自己,由低強度到高強度運動,循序漸進。
3. 增加運動項目的多樣性。增加運動項目的多樣性,減少單一運動帶來的枯燥感和惰性。
比如,跟着視頻或音樂,來段親子健康操,在活躍身心、提高節奏感鍛煉反應力的同時,也讓家裡洋溢歡樂氣氛,一舉多得。類似的還有:拉大鋸、交互平闆撐、跳跳虎等一些趣味親子運動。
還可以鼓勵孩子出鏡錄制視頻,拍照并記錄成績,作為自己鍛煉的成長手冊,也為運動增添樂趣。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
1. 從集體契約入手
在自律還沒有培養出來之前要用有建設性的他律——集體契約來替代自律,為培養自律留出時間。
需要注意的細節是:
家庭公約、班級管理公約、活動小組活動公約等,都應該是在家長或老師引導下由孩子們參與共創的。
創建過程中,應遵守公平公正,責權利平衡,充分讨論,一事一議,多數裁決的基本原則,突出公約的約定性(規則明示在前,對事不對人),工具性(凡事不往道德上扯,能用工具解決的絕不無端拔高或指控),價值中性(旨在凝聚組織認同,提高運作效率,平衡多元利益),家長或老師也應該是其中平等的一份子,不能高高在上。
由家長或老師單方面的制定的制度隻會激起對抗,或者隻要求孩子做到,家長或老師卻起不到表率作用就會讓契約陷入不公平,隻有由孩子們參與共創并和家長共同遵守的契約才有生命力,大家才會共同遵守。
2. 管理制度要适當
管理制度不要一刀切。如居家學習期間,可以與孩子共同非常時期制定一個手機使用時間表,比如約定在這兩個時間段裡可以使用手機(下午15:00-16:00,晚上19:00-20:00)收集上傳作業、答疑解惑、小結分享、新聞浏覽、觀點報告,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碰撞思維的火花。
越自律,孩子擁有使用手機的權限就越大,違規使用者會被降級,削減使用權限,直至被全時段禁止使用手機。這種管理制度的設定是為了大家明白一個道理:越自律,越自由,從而讓大家都去培養自己的自律能力。
3. 幫助孩子明确目标、分解實現
隻有真正是發自内心的,想要的目标,孩子才有為之奮鬥的内心力量。
隻有以行文的方式寫出來,而且是極為明确的目标,才能說明孩子内心梳理清楚了自己的目标。
如:這個學期我要努力學習數學,這個學期我要多閱讀等,就不算是一個好的目标,而隻能算一個好的意願,做到什麼程度并不清晰,執行中容易打折扣。若是制定出“我的數學成績這個學期要從C級提升到B級,或者我要閱讀六本書,包括一本國内知名古典小說和一本知名國外科幻小說,一本人物傳記,一本哲學入門書籍,一本歐洲近代曆史書籍和一本旅遊類書籍”這樣的目标,執行起來有沒有打折扣就很清晰,容易自我監督。
把目标分享給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張貼出來有利于督促自己實現自己的承諾,此舉若能配合有創意的契約式獎懲制度,效果就會更好,孩子們更願意堅持。
所有這些要有儀式感,是要給自己接下來的行動賦予意義感,往往是一個事情對自己的意義越大,我們就更加願意堅持。
孩子不會長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他極可能會長成我們的樣子。
從這個意義上說,隻有高度自律的家長和老師才能培養出高度自律的孩子。
沒有捷徑,也正是因為沒有捷徑,這種品質的習得才彌足珍貴。
積極健康的親子關系
從何處着手營造?
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共同打掃清潔、共做一桌菜,或者共讀一本書,共同讨論一個話題,分享彼此的學習見解。家庭共同打卡計劃是一個能夠快速凝聚家庭動力的活動方式。可以挑選出一個共同打卡的目标,然後以各自喜歡的形式,在規定時間内完成打卡任務。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這些細節:
底線要清晰。讓孩子明白,規則是需要遵守、不能随意改變的。
賞罰要分明。罰不是體罰。當孩子沒有做好時,可以取消一件事情。賞一定要及時,比如,鼓勵孩子:看到你克服了小饞蟲,耐心地等大家一起吃飯真好!
特别要提出,任何年齡段的孩子使用電子産品必須有限制,每次不超過 20 分鐘或 40 分鐘。如果孩子小,不要超過 20 分鐘;孩子到了高年級,最好不超過 40 分鐘。一天不超過兩次,最好是固定時間。
心中有數,守住底線。居家期間,家長要估算孩子大概完成作業的時間、完成的方式。要讓孩子了解,如果家長檢查作業時,沒有完成,需要付出代價。這就是常常說管嚴點,看緊點,也是看家長是否能守得住底線。
既要共情又要硬度管控。很多家長都害怕孩子哭鬧,面對孩子的哭鬧,核心是讓孩子歸于平靜。不要嘗試給孩子講太多道理,但是家長的态度要溫柔而堅定。當孩子需要結束遊戲時,可以說:“你必須結束了,明天我們還可以有玩遊戲的時間。”所以,家長需要用平靜的語氣,将規則意識傳遞給孩子,并讓孩子明白,規則是需要遵守、不能随意改變的。
遇事怎樣保持平和
與孩子一同成長?
面對孩子,怎樣控制情緒?作為家長,及時阻斷負面情緒很重要,深呼吸,同時抓緊時間進行以下的思考。
首先,抽離自己。理性地觀察自己的所感所思。這是重新評估的第一步。
其次,問自己為什麼憤怒。你可能會說“因為我的兒子太笨了,以後怎麼辦”。這時你要停下來,重新說“我有一個想法,我的兒子太笨了,以後怎麼辦”,也就是要加一個前綴“我有一個想法”。因為這隻是你的想法,想法不是事實,避免你把想法和事實混淆。
第三步,切斷錯誤的邏輯鍊。比如,成績好和成功幸福之間可能是負相關的關系。人生成敗、生活水平、生命質量可能跟人格的健全程度、價值觀等變量相關性更強些。幸福不是一種狀态,而是一種能力,是對快樂的感知力,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福而是麻木。
第四步,與不适共舞。有時進化形成的生存本能是我們的敵人,生存本能讓我們對很多東西、事情、局面産生不适感,以提高機體的警惕性,及時适當應對,提高生存概率。但是,當我們的“不适閥值”降得越來越低,低到不合理的程度時,我們的生活就變得難以忍受,我們将陷入不良的行為模式,對自己和周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有些讓你覺得不适的東西、事情、局面,是應該和它和平共處的,與之共舞,相克相生,形成平衡,實際上它們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了解這些道理,順應自然規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