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05 22:06:29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周頌·良耜》);

“有略有耜,俶載南畝”(《周頌·載芟》);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豳風·七月》)。

詩中的“耜”sì,被大量的提到,這說明到周朝時,耜的使用廣泛而普遍,已是耦耕中的主要農具。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1

浙江河姆渡遺址骨耜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2

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

【耜】,

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這一時期遺址發現較多的耜,是用石片打制再加以磨制而成的。器身多扁平,刃部呈圓弧或尖銳狀,便于入地翻土。耜也用骨、木材料制作,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二百多件骨耜,這成為河姆渡遺址區别于其他同時期文化遺址的大特色。骨耜用偶蹄類哺乳動物,如水牛、水鹿等的肩胛骨制成,肩部挖有一個方孔,可穿過繩子綁住木柄。骨耜的中部磨有一道凹槽以安裝木柄,槽兩邊開有兩個孔,穿過繩子正好綁住木柄的末端,這樣安裝木柄非常牢固,使用起來不會松脫。

【耜】不是最早的農耕工具,它是由【耒】發展而來。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3

【耒】lěi

“耒”是一種古老的農耕工具,早已退出曆史舞台。“來”宇除了讀古書遇到外,現在極少使用。然而,用“耒”做偏旁的字我們卻在經常使用,如“耕”、“耘”、“耙”、“耦”等。

從以上字形看,“耒”是一種帶有兩個叉的木棒,當起土工具用。耒最早也有單尖形,單尖耒的尖頭演變成扁平的闆狀,就成為“耜”。

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先民逐漸由采集和狩獵的生活轉向以農業種植為主的定居生活。農耕需要工具,最早使用的耕地農具非常簡易,就是一根頭上削尖的木棒。

後來,先民為了加強掘土的力量,在尖棒的下端綁上一根橫木,便于腳踏。進一步,為了減少掘土時的俯身角度,先民将木棒的直尖改為斜尖,這就成為單尖木耒。

進一步,為了增加掘土效率,先民将耒的單尖改進為雙尖,這就叫雙齒耒。

耒是木制的,不易保存,因而考古中極少發現木制耒的實物。在河南陝縣廟底溝和陝西臨潼姜寨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過使用雙齒耒挖土後留下的痕迹,證明原始農耕中确實使用過這種農具。雖然見不到實物,但是通過後代的文物和民族學資料,可大緻了解古代耒的形狀。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4

神農執耒圖(山東武梁祠石刻)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5

如山東武梁祠石刻神農執耒圖中刻畫的就是雙尖木耒;雲南貢山獨龍族使用的雙尖木耒利用樹丫制成,推測最早的木耒也應是這樣制作的。

單尖耒的尖頭發展為扁平的闆狀,就成為“耜”,形狀與今天的鏟相似,起土功效比耒大。

農史專家認為,中國農業有自己的發展形态,最早的耕地農具就是耒和耜,古代農業的早期形态可叫做“耜耕農業”。

“耒”“耜”都與農耕有關,後來兩字合用,泛指農具。如唐末著名詩人陸龜蒙撰有《耒耜經》一書,書中介紹的主要是在江南地區使用的耕犁等農具。

從“耒”的字,其詞義都與古代農具或耕作行為有關。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6

耧車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7

如“耧lóu”,是一種用于播種的農具,也叫“耧車”、“耧犁”,有獨腳、兩腳、三腳之分。三腳耧最早由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這種耧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着耧前行,耧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效率很高。

周代詩經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8

豬八戒用的“兵器”,原本是一件農具

又如“耙”,是用于碎土和平地的農具,按工作部分不同分齒耙、無齒耙、圓盤粑等。另外耙也指扒翻谷物及聚散柴草等的農具(這種用法時,音讀pa),如木齒耙,竹齒耙。你也許沒見過耙的實物而說到《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鐵齒耙,說他“倒打一耙”,定會喚起你的印象吧。

我是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