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這不就是我們教育中強調的因材施教嗎?
正如這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差異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與基礎。面對智力、能力、思維、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異的學生,我們的教育要“以人為本”,就要讓每個學生鮮亮的個性得到張揚,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為此我們的教育要允許學生有選擇學習方法的權利,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進行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素質差别入手,以學生個體為教學對象,進行個别化因人施教。
對此,孔子和陶行知是如何做的呢?
子路曾經回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曆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
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複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即子路)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聽衆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怎麼オ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紮,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時間掌聲雷鳴,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那麼,怎樣才能使在實際的教學中真正做到這點呢?
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就應堅持全面和發展的觀點,科學地分析其個别差異與可變因素,引導其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教學中,既要從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出發,又要考慮到個别需要。無論什麼樣的學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對症下藥”。
無論優等生還是後進生,那都是人為劃分的,應該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長處,教師要長學生的善,揚學生的優。
最後,還是以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作為結束語:“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 是啊,每一個學生都是與衆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花有花的香,樹有樹的美,晴有睛的麗,雨有雨的趣。學生作為被教育的對象,更是如此。當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從内心欣賞每個學生,關心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時,那麼,世界将會變得更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