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西部的鳳翔縣,在唐代以前一直被稱為雍。它是我國古代一座著名的城市。在春秋時代到戰國中期以前;雍城是秦國的都城。從秦徳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到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8年),雍城作為秦國的都城長達294年,曆經十九個國君。當時,秦國一代又ー代國君就是以這裡為中心,苦心經營鞏固了奴隸制國家政權,為向封建制過渡準備了條件。
一、雍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戰略作用
雍城位于關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上,在古代,這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漢中、四川的通道,西扼河西走廊的門戶,紙坊河、雍河、白起河、鳳凰泉環繞四周。河川縱橫,土地肥沃。整個雍城的平面略似正方,南北長3200米,東西長330米,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其規模之大,超過了當時作為全國政權象征的東周洛陽王城。
近年來,經過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弄清了雍城舊址的範圍和四面城牆的建築位置,并發現了殘存的一部分城牆遺迹。雍城東憑橫水河,西依靈山,南臨汧河、渭水,北靠君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優越的地理條件使雍城成為當時一個理想的都城。
雍城及其附近地區,有着優越的自然條件。西周末期到春秋初期,關中地區曾是各個遊牧部族激烈争奪的地方。秦國定都雍城以後,占據了汧河流域和渭河平原。這裡水草豐盛,便于畜牧,更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有着悠久的農業和手工業傳統。秦國建都于此,既占據了有利的地理條件,又吸收了西周的文化遺産,因而得以迅速興旺發達,征服周圍部族,建立起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國家。
建都雍城以後幾十年内,秦國就把領土擴展到今天的陝西甘肅邊境和陝北地區,後來又向東發展,進逼中原,至而渡過黃河,出擊當時勢力強大的晉國,跻身戰國七雄之列。古人曾評論說,雍城的所在地是“成周興旺之地,赢秦創霸之區”。史實充分說明,雍城在秦國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雍城古城複原圖
二、雍城的建築水平與承啟作用據文獻記載,秦國的曆代國君先後在雍城興建了四處較大的宮室,這些建築都相當豪華。在城區西北的姚家崗,近年來先後出土了三批青銅建築構件,共六十多件。這批青銅構件多是由銅闆和框架組成的箍套,用作宮殿壁柱上的裝飾元件。銅闆表面刻有花紋,形狀有拐彎處用的曲尺形,梁柱盡頭用的盡端形和梁柱中間用的中段型等多種。
出土的曲尺形銅件圖
銅件花紋圖案奇麗,制作精巧,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這種金屬構件裝飾梁柱的工藝對後來的建築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史書裡記述過這樣一件事:秦穆公時,戎族部落的使者由餘來到秦國,看到宏偉壯麗的宮殿,深為感慨地說:“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則苦民矣!”從這些話裡,也可想見到當時秦國宮殿的豪華和建築技術水平的高超。
規模宏大的宮殿區,在雍城共發現了三處。除了前面提到的姚家崗以外,在馬家莊、鐵豐兩地發現了大型的宮殿進址。馬家莊的建築群是秦國的宗廟遺址,其中包括祖廟、昭宙、穆廟三座宗廟,以及中庭、回廊、散水、大門、圍牆等重要建築遺迹,總面積在五、六千平方米以上,而且保存得比較完整。整個宗廟坐北面南,在中庭的170多個祭祀坑裡發現有人、牛、羊、車、馬等祭祀物。
祭祀圖
在古代,宗廟在政治上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許多重大事件往往是在宗廟中研究決定的。因此,這個宗廟也是秦國統治者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關于這個地方,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據說,秦哀公統治時期,伍子胥帶領吳國兵馬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大夫申包胥奔來雍城向秦國請求援助。開始,秦哀公不同意,申包胥便一連哭了七日七夜,滴水未進,終于感動了秦哀公。他派出五百乘戰車馳援楚國,解了楚都之危。這個故事曾被司馬遷寫進《史記》,後來又編為曆史劇《哭秦庭》而廣為流傳。據考查,申包胥當年所哭的“秦庭”,就是現在的馬家莊宗廟遺址。
這個遺址的全面發掘,使我們得以目睹中國古代這種兼具宗教、政治兩種意義的建築物的真實面貌,對于研究先秦的宮室、禮儀制度,以及中國建築發展史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且,馬家莊宗廟遺址在建築風格上,承商周、啟秦漢,彌補了扶風周原的西周遺址和鹹陽東北的秦代宮殿之間的空白,成為我國古代建築發展系列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
三、發掘雍城之南“北園”的意義
雍城之南不遠的三畤園,也就是春秋早期所稱的“北園”所在地。北園一帶,地勢坦蕩遼闊,土層深厚,林木蔥郁。因此,這裡曾被秦的曆代統治者選作為秦公的墓區。
1976年到1981年,考古工作者經過六年的勘察,在北園中發現了十三座秦公陵園,共三十二座大型墓葬。每座秦公陵園由不同數目的大墓組成,有的陵墓的主墓及其陪葬墓還被兩條壕溝圍繞着,以保護陵園的安全。秦國的大墓從平面形狀上可以分為中字形、甲字形等五種形狀,形狀的不同反映着墳墓等級上的差别。中字形是秦國君主的墳墓,甲字形墳墓的等級比中字形的略低一些。其他形狀的墓坑則是用來埋葬車馬、奴隸的殉葬坑。
考古工作者在鳳翔城南的南指揮鄉發掘了一座大墓,也就是南指揮一号大墓,是迄今所知我國發掘的先秦時期最大的一座墓葬,這座墓全長300米,墓室深24米多,墓葬面積達5300百多平方米,從1976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已挖掘了整整八年,挖掘深度僅及其墓深的三分之二,距離墓底尚有八米多深。可以想見,當初修建這座陵墓時耗費了多少人力和物力!
從發掘的一号大墓的現狀看,秦代陵墓與商代陵墓有着明顯的繼承關系。這對于進一步研究秦始皇陵以及其他秦漢陵墓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考古發掘圖
四、雍城發現我國最早的冷庫——“淩陰”在對秦公墓地考察中,人們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當時秦國君主的屍體是如何保存的呢?通過對雍城遺址的發掘,這個疑問得到了回答。1976——1977年,在風翔姚家崗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儲藏天然冰的庫房——淩陰。《詩經·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的詩句,就是描寫冬季儲存冰塊的勞動景象。可見西周早期已經有“淩陰”的設施了。
冬季開鑿冰塊勞作圖
姚家崗的淩陰遺址像一個倒置的長方形棱台,實際上是一個大坑。坑底鋪着片石,坑口四周有用于搬運冰塊的回廊,回廊四面築牆,上面有屋頂。通向淩陰的通道中裝有五道槽門,其作用是排除冰水,而且能隔絕室外暖空氣對淩陰的影響。這座淩陰容量很大,可以儲存190立方米的冰塊。這些冰塊,除了夏天供統治者食用,降溫以外,主要用于遇到喪事後冰屍防腐,等待安葬。因此,姚家崗的淩陰遺址可以說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衛生用冰儲存遺迹。
五、雍城馳名中外的石鼓文位于雍城對面的北園,既是秦國君主的墓葬區,又是秦國貴族的狩獵場。《詩經·秦風》中的《驷驖(音tie)》三章,就描寫了秦國統治者在北園狩獵的情景。詩中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秦君駕車馭犬、逐鹿其中的生動場面。
狩獵圖
秦國統治者對于狩獵極為重視,因為它也具有軍事訓練的意義。當時,秦人曾寫過許多贊美狩獵活動的詩,這不但是研究秦國早期曆史的寶貴資料,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秦國人把這些詩文刻在象鼓一樣的石頭上傳之後世,這就是今天馳名中外的石鼓文。這是我國最早的石刻,它的文字在我國漢字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初期,古人才注意到了石鼓的重大價值,特别是經過中唐詩人韋應物、韓愈等人作詩稱頌,更引起了世人的矚目。但是由于年代久遠,石鼓散失比嚴重。唐人李吉甫在其《元和郡縣圖志》一書中說:“石鼓文在縣南二十裡許”,這恰好是北園的所在地。
石鼓文圖
六、結語:雍城是秦國早期曆史的一個見證,在這裡,秦國的政治、軍事實力和社會經濟得到了比較迅速的發展,奠定了稱霸中原的基礎。當秦國憑借其雄厚的實力開始迅猛東進,與諸侯争雄之時,雍城則由于地理位置不能适應形勢的需要,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而讓位給更加著名的秦都鹹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