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踔厲奮發,走過非凡十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加快推進疫後重振和高質量發展,推動“建成支點”實現曆史性突破、“走在前列”邁出關鍵性步伐、“譜寫新篇”取得标志性成果。湖北日報即日起開設“非凡十年·數說湖北”欄目,以數字巨變講述湖北各項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發生的曆史性變革。敬請關注。
·
(數據來源:2012年及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大江奔騰,千帆競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
5次考察湖北
察看長江生态環境、深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調研企業創新發展等
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重要節點
為湖北指路引航
錨定高質量,變中開新局
面對的殷殷囑托
湖北用硬核“成績單”響亮作答:
2012年,我省經濟總量跨越2萬億元;
2016年,跨越3萬億元;
2021年,突破5萬億元大關!
非凡十年,“荊”彩一躍
十載春華秋實,镌刻非凡印記。
這是跌宕起伏的10年——
2012年,湖北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9位,2015年挺進全國第8,2016年首次跻身全國第7,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保持全國第7。2020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嚴峻形勢下,湖北GDP下滑1位,位列第8。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和堅強領導下,在黨中央一攬子政策支持下,全省上下衆志成城,全力以赴,取得疫情防控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疫後重振取得重要進展,2021年,湖北經濟總量跨越5萬億元大關,重回全國第7位。
圖為位于光谷科創大走廊的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産業園,正在測試、校準的智能激光切割機切割鋼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铼 攝)
這是豪情萬丈的10年——
英雄的湖北人民牢記“三個沒有改變”“三個一定能夠”的殷殷囑托,感恩奮進,穩紮穩打攀向更高點。
這10年,區域發展更協調。湖北強化“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全省形成了1個萬億市、2個五千億市、5個兩千億市、5個千億市州的新格局。
2022年7月17日,亞洲最大的貨運樞紐鄂州花湖機場正式投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薛婷 魏铼 何宇欣 實習生 黃玉成 攝)
這10年,支點功能更強大。亞洲最大專業貨運機場花湖機場激情起航;漢十高鐵創造“無中生有”的奇迹,沿江高鐵即将結束湖北一批縣市不通高鐵的曆史,一個真正的“米”字型高鐵網正在鋪展。
湖北發揮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空間樞紐優勢,“買全球”“賣全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12年的9196.8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21561.37億元。
繁忙的武漢新港陽邏港碼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實習生 沈卓霖 攝)
這10年,開放大門更敞亮。從2012年進出口總額剛過2000億元,到2021年跨越5300億元,不沿邊、不靠海的湖北,通江達海,構建内陸“新沿海”。以武漢為核心樞紐、橫跨東亞—中亞—歐洲的全新國際物流大通道已然形成。
這是滄桑巨變的10年——
道路,通達四方。2015年,全省公路營運裡程25.29萬公裡,高速公路裡程6204公裡;2021年,全省公路總裡程29.69萬公裡,高速公路裡程達到7378公裡,位居全國第七、中部第一,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
2022年8月21日,武漢晴空萬裡,藍天白雲與城市建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的城市風景畫。(視界網 趙軍 攝)
高樓,繪出城市“天際線”。2012年,高度211.8米的保利文化廣場封頂,武漢摩天大樓數量開始快速增加。2022年中國城市摩天大樓報告顯示,武漢,以80座摩天高樓(200米以上),與深圳、香港共列全國前三。
項目,擎起“定海神針”。2012年,全省547個重點建設項目全年完成投資2999.94億元;2021年,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就達4729個。
創新驅動,結構優化
經濟總量從2萬億到達5萬億,并不是簡單的量的增長,而是在新的起點、更高層次上實現的增長。
這10年,現代産業體系加速構建——
高端制造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光谷研制的光纖光纜占全國市場份額超過60%,銷量達到世界第一;全球每3部智能手機中,就有1部用到黃石的印刷電路闆(PCB)……荊楚大地上,萬億級光芯屏端網産業集群、萬億級大健康産業集群等現代産業集群加速構建。
俯瞰武漢東湖高新區高新大道為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铼 攝)
千億工業企業從無到有。全省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7054家,其中營收過百億的30家、過500億的6家、過千億的2家。
“小巨人”實現“荊”彩一躍。2017年至今,共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35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7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28家。
這10年,創新“因子”發酵裂變——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10年來,湖北科技創新多項指标實現大幅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千億元,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14560家。規上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3.3%增至20.63%。
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跑領先水平。長飛光棒單棒拉纖可達1萬公裡,為全球最高技術水平。烽火通信全力打造信息通信領域的“大國重器”,推動我國矽光芯片技術實現從Gb/s級向Tb/s級的跨越。
2021年11月23日,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庫在光谷生物城創新園正式投入運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攝)
一大批高能級創新平台加快建設。湖北着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圍繞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等優勢領域,組建10家湖北實驗室,已建和在建6個大科學裝置。
一批科研成果密集轉化。2012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34.6億元;2021年,突破2000億元,達到2111.63億元。
人民至上,枝葉關情
一切發展為了人民。
這是一組飽蘸“一枝一葉總關情”民生情懷的數據:2012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2萬元;到2021年,收入翻了一番,達到40278元。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萬元,到2021年,這一數字翻了一番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我省如期打赢脫貧攻堅戰,全省5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迹的荊楚篇章。
2020年10月21日,鳥瞰群山環抱的宣恩縣酉水情社區(松坪扶貧安置點)。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铼 攝)
發展好産業,牽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作坊變工廠,茶園成景區,店銷轉直播,潛江龍蝦、秭歸臍橙、随州香菇……一大批湖北農産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産業鍊不斷延長。2021年,規上農産品加工産值超過1.2萬億元。
長江宜昌段現新出生江豚與家族群伴遊景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作為長江幹流徑流裡程最長的省份,确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淨水北送,湖北重任在肩。
取締各類碼頭1200餘個,騰退岸線150公裡,岸灘複綠1.2萬餘畝,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00餘家……當前,湖北長江、漢江、清江幹流水質提升并保持Ⅱ類,長江生态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十年來,湖北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達到曆史最好水平。河流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84.3%上升到94.2%。森林蓄積量增加到4.2億立方米,水清、岸綠、河暢的長江綠色生态廊道正在形成。
6100萬荊楚兒女,正踔厲奮發,邁向新征程。
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出品
策劃:張磊 餘寬宏
記者:廖志慧
編輯:趙琳 劉钰楊
美術:羅怿 劉依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