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赢得天下後說過這樣一句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張良、蕭何、韓信是幫助劉邦奠定漢朝天下最重要的三個人。但是其中隻有張良得以善終,沒有陷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曆史功臣怪圈。
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
提起張良,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運籌帷幄,多智如妖。其實,張良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刺客,和其同伴一起刺殺過秦始皇。當時始皇無道,失去民心。年輕的張良憑借着一腔熱血,在秦始皇巡遊的路上進行了刺殺行動,行動失敗後不得不逃亡下邳。在下邳張良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人,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一個偶然的事件讓他成為了影響中國曆史的謀臣之祖。就連後世的諸葛亮都充滿着對張良的崇敬之情,表示其“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這件事情就是“圯橋三進履”。
張良影視劇形象
良嘗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随目之。父去裡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半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複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與黃石公漫畫像
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張良在橋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連續三次将鞋子扔到橋下并讓張良給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都照做了。老人和張良說五日後的清晨再次約在橋上相見,第一次張良去的稍微晚了一些,老人很生氣。第二次張良很早就到了,但是還是沒有老人到的早。第三次張良半夜就來到了橋上,過了一會老人來了,對張良非常滿意,評價其“孺子可教也”。傳授了張良一本名為《太公兵法》的兵書,并告訴張良隻要把書上的内容掌握了就會成為帝王的老師。張良忙追問老人的姓名,老人淡淡一笑說:“十三年後,你去濟北谷城,山下有一塊黃石就是我了。”這位老人就是秦漢時期道家代表人物,後來被納入道教神譜的黃石公。
黃石公雕塑
那麼黃石公為什麼會選擇張良作為接班人呢?通過這種考核方式是不是太草率了一些呢?其實看似簡單的故事裡是蘊含着大智慧的,下面我們來把情節拆分開來逐步分析。
第一回合:黃石公讓張良去撿鞋就是想要激怒他,但是張良控制住了情緒,沒有表達出來。這一回合黃石公考驗的是張良的情緒控制能力。
第二回合:張良遇到這種合理的要求,竟然真的去把鞋撿起來并給黃石公穿上,黃石公卻沒有表達出任何的謝意。這一回合黃石公考驗的是張良的品德和秉性。
第三回合:穿完鞋後,黃石公頭也不回的走了。直到走了好久才折返回來,發現張良還在原地等待。這一回合黃石公考驗的是張良是否有慧根,能夠領悟自己的用意。
第四回合:黃石公和張良約定完時間後,利用各種理由讓張良無功而返,一直到第三次才說到“孺子可教”并傳授了兵書。這一回合黃石公考驗的是張良的抗挫折能力。
兒時讀的“小人書”
“圯橋三進履”的故事雖然有一定的演繹成分,甚至被杜撰成了神話故事,但是卻也可以看出張良的成功絕非偶然。也是從圯上授書開始,張良走上了中國的曆史舞台。“佐策入關”、“鬥智鴻門”、“暗度陳倉”、“下邑奇謀”、“虛撫韓彭”、“勸都關中”,一直到最後的明哲保身,隐退黃袍山,無不體現了張良驚人的智慧。從行刺秦始皇的小刺客到影響後世的謀臣之祖,張良如同開挂一般的人生也許隻能用劉邦的那句話來形容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