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古老的稻作習俗“夜種神田”
優質稻谷種植基地
“開秧門”稻作習俗
壯家收獲的神谷稻穗必須挂在房梁上
●蘭天明
在廣南這塊781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着壯、漢、苗、瑤、彜等11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42.6%。壯族先民以稻為生,與“那”為伴。世居的壯族人民最善耕耘稻田,并依靠稻作世世代代在此繁衍和發展,稻作文化在這裡源遠流長。
壯族以種植水稻維系生存。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壯族的先民百越族已經開始将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稻作由此成為壯家人世代繁衍生息的主要生活方式。2017年11月,在廣南縣壩美鎮大陰洞遺址出土的碳化稻,充分證明了廣南縣是世界重要的稻作文化發源地之一。
“廣南,你月下稻谷飄香。登塔望遠,迷戀雲之香,廣南,你何止碧波蕩漾。壯族姑娘,春風滿面依然。”這首《雲之香》是廣南縣雲之香米業有限公司企業文化宣傳歌曲,醉情廣南醇美稻香,透過米,讓人看到了廣南山、水、人的風采。“雲之香”品牌原生态優質米,主要是采用廣南本地名優品種“糇閧”(神谷)粳稻加工而成,不添加有害物質和添加劑,其香糯的粳米口感和獨特的清香味享譽國内外。
“雲之香”優質米源于壯族民間一個神秘古老的稻作習俗——“夜種神田”的傳說:在遠古時代,百越後裔壯族的“那閧”和“糇閧”,伴随着許多神奇的經曆和故事,倍受壯族人民崇拜。壯語稱:“那”為“稻田”,“糇”為“稻谷、稻米”,“閧”為“王、皇”;而“那閧”,譯漢語為“皇田、神田”,“糇閧”譯漢語為“皇谷、神谷”。地處世外桃源壩美的湯拿村,過去森林密布,一條河流經村前。站在湯拿溶洞洞口處,一眼眺望,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千畝平坦的農田,面積不到一畝的“那閧”(神田)就位于農田中的壩頭位置。村前的這些良田按理說,每年的莊稼收成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這些肥田卻經常遭受自然災害,村民年年辛勤耕作,到頭來還是不能豐衣足食,常常鬧饑荒。特别是“神田”周圍的稻田經常出現一些怪現象,不是鬧蟲災就是秧苗得病。更神秘的是,村民在四方田裡栽完秧後順着田埂走回家,轉來轉去就是走不出那塊“神田”。有一天晚上,村裡的一位寨老做了個夢,夢見一位白胡須老人,騰雲駕霧來到面前對他說:“你們這些田中央有一塊四四方方的“那閧”(神田),在左側邊600米處山腳下有一棵大榕樹,它就是這裡的原始神靈‘竜樹’。多年來,你們沒有祭祀它而冒犯了神靈,緻使這些農田終年沒有收成。隻要你們按照我說的方法在晚上栽秧并祭祀‘竜樹’,就可消災滅難,連年豐收。”寨老醒來後,那個夢依然清晰可見,他想,夢是真是假說不清,但這應該是個好兆頭。于是,寨老召集村裡的人開會,把仙人托夢的事告知村民。村民們這才恍然大悟,認為生活有了希望,這是“神”的恩賜。于是,大家按照仙人的指點方法試種,寨老還用刻骨曆算推算指導:該泡稻種了,大家就将去年精選出來的稻種放入木盆中,用清水浸泡,經過3天時間的充分浸泡後,将稻種撈出,堆放在麻袋鋪好的地上,用艾蒿覆蓋,等待稻種發芽。到了栽秧季節,做夢的這位寨老就找了個麽公,擇了良辰吉日,定在每年農曆三月頭龍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敬供“神靈”,求“神靈”保佑今晚開啟秧門後,風調雨順,當年有個好收成。
自從村民們按照“仙人”托夢指點的方法試種後,果然見效,糧食大增産,家家戶戶都豐收了。從那以後,湯拿村以及周邊村寨的村民,就年複一年地按古老的傳統習俗栽種原生态稻谷。“仙人”的巧妙安排,就是流傳至今的“夜種神田”的神話傳說。每年農曆三月頭龍,當地壯族群衆都要先供“神靈”後開秧門栽秧,每栽完一丘田,都要在田垌間插若幹枝樹葉繁茂的丫枝,意在避免自然災害,使秧苗長得像樹枝葉一樣茂盛。全村按照時節緊張栽插完稻田後,必須在農曆五月頭龍這天舉行關秧門儀式。關秧門那天,家家戶戶要殺雞宰鴨、舂粑粑,富裕的人家還必須殺黑色的公豬祭祀祖先,祭獻田公地母,祈求當年大獲豐收。
“夜種神田”雖然來源一個民間神話傳說,但卻反映出壯族先民們按水稻的栽種、管理、收獲的節令要求來進行耕作,是科學的。壯族先民們在實踐中還總結出許多适應稻作自然規律的諺語:“立夏栽秧大穗吊,小滿栽秧壓斷腰;芒種栽秧能保産,夏至栽秧輕飄飄。”誰也不敢違背這種規矩,并代代相傳。
由于湯拿村地理、氣候、土壤适宜,又有青山環抱的天然屏障,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州縣農科部門開始大面積地制種良種,為廣南乃至全州改良提升了稻種質量,使糧食10餘年連續獲得豐産。2012年,湯拿村被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
雲之香!伴着以天地之懷、借山水之韻、彙鄉土之情、凝匠人之心,向世人展示廣南縣獨特古老“夜種神田”的稻作文化。(本文圖片由雲之香米業公司提供)
來源:文山日報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湯維
審核:字丹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