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育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12 16:28:09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推進學校落實高中新課程方案和标準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新課标領航高中教育回歸本真)1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育

■推進學校落實高中新課程方案和标準④

新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标準的頒布并即将實施,對于長期飽受“應試”重壓的高中來說,可謂期待最大、憂慮最多。所謂期待最大,是因為希望能夠徹底改變這樣一種應試機制,還學校教育的“本源”“本真”;所謂憂慮最多,是因為太害怕又來一次雷聲大、雨點小的“走台”和“運動”了。新課程方案和标準出台後,高中該如何作為?實際上,在當前頂層設計和環境、條件、資源的支持下,高中學校最需認清三重背景、把準兩個關鍵導向、處理好四組關系,從而使憂慮無存、期待成真。

認清三重背景

學校教育不是孤島,教育始終應該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關聯、相适應。黨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勢在必行。

然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将師生、學校乃至社會的神經繃到了極點。它以一種嚴重扭曲了教育質量觀的、用簡單的“一卷定終身”的現象公平,掩蓋了人才成長的本質問題,既不合常理又違背規律。

伴随着互聯網引發的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發展勢如破竹。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将會因人工智能的發展而被重新書寫。但人工智能在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相較于它們,人類的優勢在哪兒?人類該如何主動作為,才能與人工智能共存且立于不敗之地?一條可行的路徑是:堅守并發展人性的優勢,學習和借鑒人工智能的智慧及其獲取智慧的方式,如創新思維、理性精神、跨界學習、整合優化和增值再生等,這些是當下應試教育給不了的,亟須改變。

國際教育在這些方面早已作出積極的應對。2013年7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提出學生核心素養概念;2017年6月推出《反思教育》研究報告;2017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PISA全球素養框架》。這些對于全球教育改革發揮導航作用的重要文獻,正是基于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大趨勢,一律将未來教育方向瞄向學生素質的本質和核心層面,如思維、人文、創新、合作、自主等;而北歐一些發達國家也早已順應這樣的潮流,在課程教學領域做出了大膽的改革和突破,如有的國家試行學生每周到校2.5天學習制。這與我國一些區域的學校仍将應試與升學作為高中教育主要追求甚至是唯一目标的做法,差距何止霄壤!

認清這樣的背景,就很好理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緊鑼密鼓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行動,充分表明了中央對于教育轉型的高度重視與志在必成的信念和信心。可以相信,在未來的5至10年,像夢魇一般糾纏中國高中20餘年的應試之風必将逐漸退去。認清這樣的趨勢,高中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就能夠從現代教育、國家戰略、民族未來的高度來清醒理解這一場改革的重要和急迫。

把準兩個關鍵導向

有了這樣的背景分析,就很容易理解本次高中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實際上是要着重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但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在理念層面與行為層面達成共識。本輪改革應該說已經在這一領域達成了一緻,其關鍵有如下兩點。

一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正是基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現狀及人類未來生存的需要,對中國學生未來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出的精準分析和概括。核心素養反映了未來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引領學校和教師明确人才培養目标和策略,幫助學生明确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學習路徑。

在核心素養六大領域中,“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提法較新,而且是現代人最為重要的品質。我國高中教育由于片面追求應試,在這些品質的培養上有所缺失:少有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缺乏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精神,更談不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

“核心素養”的整體框架,能夠在課程實施領域紮實有效地推進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當前教育矯枉糾偏邁出的重要一步。

二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本次高中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明确了“立德樹人”的主線,與核心素養中的“人文底蘊”和“責任擔當”形成互補和照應。“立德樹人”的落實,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近20餘年的教育,道德漸淡、功利漸重的風氣一直存在;“立人者”即教師自身的立德、以身作則不到位是當前“立德樹人”工作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有别于“智育”和知識能力的教育,“立德”也即“德育”主要靠的是立人者的行為示範,知行不合一的“說教”,其意義和價值是微乎其微的。從上述意義而言,“立德”實際上是貫穿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每一環節和過程。教師在學生德育過程中,應該是夥伴、學友,與學生一起在道德活動和生活過程中同時獲得道德進步和發展。

理順四組關系

有了好的頂層設計,改革的成敗,關鍵在實施和執行。總結過去課程教學改革的經驗教訓,高中在現實條件和背景下必須理性認識和處理好四方面的關系。

一是,從教學目标和教學過程的層面看,要準确理解和理順學生整體核心素養與各門課程核心素養的關系。新課程方案和标準最大的亮點之一在于“核心素養”體系的建構。學生發展的整體“核心素養”處于上位,學生發展的學科“核心素養”處于中位,各學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自主建構的課堂“教學目标”是為下位。這三者以上位為綱,中位為目,下位為“腳”。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時,就可以根據這三者的邏輯,研究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每一課堂的教學目标、思路和策略。

二是,從教學内容和教學設計的層面看,要準确理解和理順傳統文化等與各課程教學的關系。高中新課程方案、各學科課程标準都高度重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弘揚和傳承,這也是“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培養的應有之義。在此之前,學校首先要正确理解“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内涵是什麼。其次,準确分析各學科教材中有關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本材料與知識點。再其次,按照教學規律,在整個課程系統中實行從知識、能力到素養的循序漸進的教學。

三是,從課程教學評價的層面看,要準确理解和理順教學質量與教育質量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辦“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旨在強調:教育應該緻力于“有質量”前提下的“公平”。這裡的“有質量”,關鍵在“質”,強調“品質”和“品位”,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這與當下教學中單純、片面追求“分數”“應試”“升學”的所謂“質量”有實質性區别。因此,高中校長一方面要做通過高中課改推動教育轉型的促進派,一方面要真正精準定位高中教育“質量觀”。

四是,從課程實施主體教師的培訓層面看,要準确理解和理順教師理念轉變與執行力提升的關系。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曆次課改都非常重視教師的培訓。新課程方案和标準實施後,教師培訓要重在實踐層面,解決一線教師的理念問題。此外,教師自身的“核心素養”迫切需要通過培訓改變和提升。學校要通過務實有效的校本研修,将發展教師的“核心素養”作為一項長期戰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由此,無論是提升理念,還是增強實踐能力,就都在其中了。

(作者:嚴華銀,系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江蘇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04日第5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