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歌首先是押韻,符合古代文化的誦讀愉悅感,然後就是寓情于景、抒發感情;而唐伯虎的詩作,大多通俗易懂,采用口語寫就,這區别于當代口語詩的斷面、急轉、宣洩和震驚感。
而唐伯虎這首詩歌,是從紛亂的日常生活入手,道盡了人情世故和儒家思想的說教以及道德經裡的善意勸規,直到如今,仍然有其積極的意義。當然,以感懷入手也是他詩歌的特點。
《歎世之二》明.唐寅(唐伯虎)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計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死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2,前四句依然看出小農經濟下的自得自樂,後四句則為為規勸衆人,不要糾纏于各種事情來自尋煩惱,且應該寬容一點,回頭看看初心吧。
雖然這首詩歌,有那麼一點自己的心境,更有對人世滄桑态度的指引,可作為唐伯虎本人,卻顯得某種程度上的無奈。
怎麼這麼說呢?這或許和他無法獲得高官厚祿有關吧。雖然唐伯虎在明代有些名氣,詩畫作品都有,但不一定能夠做到呼風喚雨。他沒有李白那種未得重用後的狂放不羁的風格。
如果說自甘三餐足以,莫強求其他,得一番的風順即可,顯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進取意識,那麼各種的創造和發明不就難以湧現嗎?更何況,計謀顯然在較為落後的古代,意指狡詐,和當今的智慧有明顯的差異。
可想而知,一個寫詩弄畫的文人,面對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生活的差異,内心多為矛盾狀态,具有兩面性和多面性。這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的精彩之處吧。
3,當然此詩歌的後幾句卻是揭示一個為人處世的道理,俗語“冤家宜解不宜結”引入本詩,就如當今人們常說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這下半句卻是他峰回路轉的點睛之筆:“各自回頭看後頭”。
唐伯虎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糾結,不要固執已見和魚死網破,落個悲劇的結果,而是要回歸當初的樣子,做個彼此的諒解,退後一步給雙方帶來回旋餘地。
這非常有創意,也極為有具有積極作用,在當今仍然有啟迪的功效。
4,好了,我們再欣賞另一首唐伯虎的口語詩吧,我覺得當今的口語詩歌,隻是換了描述對象和更加注重自己心靈的奇特感受而已。
這首詩歌充滿了所謂的“生存智慧”和“命由天定”的感慨,通俗一點說有些油滑。
【歎世】富貴榮華莫強求,強求不成反成羞。有伸腳處須伸腳,得縮頭時且縮頭。地宅方圓人不在,兒孫長大我難留。黃天老早安排定,不用憂煎不用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