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是中國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過往,是時多個國家盤踞在中華大地上,互相征伐,不斷發展。而變法則是各個國家尋求發展的必經之路。春秋到戰國的這段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度社會過渡到封建制社會的重要時期,每一個國家在尋求發展的過程當中也都會不約而同的向封建制度靠攏,而曾經被諸侯國信奉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則逐漸遭到破壞,不再适用于當時的社會。
一、魏國變法
自從三家分晉之後,晉國就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魏、趙、韓三國則登上了曆史的舞台。在這三個國家當中,魏國是最早開始變法的,魏國也開創了各國變法的新河。剛剛脫生于晉國的魏國是一個嶄新的國家,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公元前403年周威烈正式冊封魏、趙、韓三國為諸侯,此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也深刻地明白隻有變法才能使得魏國變得更加強大,于是他找到自己最為信任的手下李悝,讓他來幫助自己推行變法。
李悝是法家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諸多思想放到如今的社會都有着相當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他針對魏國的社會問題,頒布了三條變法大綱。其一、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其二、經濟上實行盡地力、平籴法,促進農業發展;其三、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穩固封建法權。經過李悝變法,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傲世天下的強國。
二、楚國變法
楚國作為老牌諸侯國,實力一直很強大,但萬事萬物都熬不過時間。随着時間的推移,楚國的朝政也趨向于腐敗,軍事和經濟發展幾乎停滞不前。在楚悼王繼位之後,他明白楚國面臨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他任命吳起為令尹,由他來帶領楚國進行變法。
吳起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強大的魏武卒就是他一手創立的。因受到魏武侯猜疑才從魏國轉投楚國。在楚悼王的支持下,他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短時間内成功增強了楚國國力,使楚國出現“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強盛局面。可惜楚悼王逝世後吳起就遭到了守舊貴族的清算,楚國新法戛然而止。
三、韓國變法
同樣作為曾經繼承晉國财産的諸侯國之一,韓國在看到魏國經過變法變得如此之強後也十分眼紅,迫切地希望自己也能變法圖強。在滅掉鄭國後,韓昭侯便重用申不害為丞相,命他主持改革。
申不害是法家重要創始人物之一,以“術”著稱。他在韓為相的15年“内修政教,外應諸侯”,在韓國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穩定了政局。然而韓國畢竟處于四戰之地,地理位置太差了,申不害的變法對韓國的幫助還是有限的,無法真正改變韓國在七雄中實力靠後的局面。
四、趙國變法
趙國的變法主要針對于軍事。自從趙武靈王繼位之後,他便立志要改變趙國弱小的局面。由于趙國與東胡、匈奴、林胡、樓煩等長于騎馬射箭的遊牧民族相接,經常會與他們作戰,在作戰過程中趙武靈王就發現了胡人的服飾和作戰用的騎兵、弓箭相對于中原的服飾和作戰兵車、長矛來說都有優勢。他不顧朝廷重臣的反對,下令讓自己的士兵穿上胡人的服飾,學習胡人的騎射技術,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趙國的軍事實力與日俱增,成為能夠比肩秦國的強國。
五、齊國變法
齊國變法源于齊威王。齊威王在繼位之後納谏用能,勵志圖強。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将,孫膑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沒多久整個國家就萦繞着賞罰分明的氣氛,國力日漸強盛,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新氣象。
六、燕國變法
燕王哙在位時,他看到各國通過變法先後強大起來,也想在燕國進行變法改革。他希望能有一個有才能的人出來主持變法,恰在這時,善于專營投機的子之取得了燕王哙的信任,掌握了燕國的大權。無能的燕王哙後來竟然直接将燕國讓給了子之,此舉引發了燕國内亂。子之三年(公元前314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哙和子之被殺,流亡在外的太子燕平被趙武靈王派人送歸,随即繼位,即燕昭王。
經曆過國家生死存亡的燕昭王更加的想讓國家變得強大,他卑身厚币招納賢士,師事郭隗,士人争相趨燕。燕昭王外用蘇秦,内用樂毅,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燕國終于由弱變強。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率燕軍與諸侯聯軍大破齊軍,占領齊城邑七十餘座,齊湣王敗死,燕國進入鼎盛時期。
七、秦國變法
秦國變法的領軍人物便是商鞅,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孝公的支持之下,商鞅在秦國大範圍内進行變法,經過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後,秦國崛起,逐漸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也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厚實的基礎。
各國的變法目的都是為了使得國家富強,保證國家不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期被吞并。但唯有秦國的變法取得了最終的成功,其餘各國變法無一不是半途而廢,可見光有變法的決心還不夠,還要有堅持新法的後繼之君,所以連出六世明君的秦國能夠統一天下是必然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