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隊大約多少人?《大漠巾帼情》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拍攝的反映民兵題材的電影,故事原型是陝西省榆林市榆林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這是一支具有悠久曆史和光榮傳統的連隊,自成立以來,40多年紮根大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治沙造林,無論環境多麼艱苦,勞動多麼艱辛,都沒有動搖治沙姑娘們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的決心和信心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她們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3條,讓14425畝荒沙披上了綠裝,創造沙漠治理的不俗業績2018年11月,該影片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首映,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熱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個連隊大約多少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漠巾帼情》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拍攝的反映民兵題材的電影,故事原型是陝西省榆林市榆林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這是一支具有悠久曆史和光榮傳統的連隊,自成立以來,40多年紮根大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治沙造林,無論環境多麼艱苦,勞動多麼艱辛,都沒有動搖治沙姑娘們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的決心和信心。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她們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3條,讓14425畝荒沙披上了綠裝,創造沙漠治理的不俗業績。2018年11月,該影片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首映,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熱議。
一顆紅心四十載堅守
■榆林市榆陽區人武部政委 張同斌
一把鐵鍬、一支鋼槍、一支隊伍,一抹綠植……上世紀70年代,第一代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民兵懷揣一顆紅心來到茫茫無際的毛烏素沙漠,40多年來,憑着“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創新進取”的治沙精神,在毛烏素沙漠中頑強生長,戰風鬥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綠水青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要靠我們精心呵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
近年來,該連隊在軍地各級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深度挖掘功能定位,把加強自身建設與發展文化旅遊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先後建起了軍旅文化園、鄉風民俗等文化旅遊場所,前來旅遊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在欣賞大漠風光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國防教育,傳播了治沙精神,弘揚了現代文明。
長路漫漫,把這個連隊建設好、發展好,我們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不丢吃苦耐勞本色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第十二任連長 邊兆芳
我是治沙連第十二任連長,也是第一批老民兵之一。電影《大漠巾帼情》播放後,勾起了我對治沙往事的回憶,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熱火朝天、苦戰黃沙的艱苦歲月。
1974年5月,年僅16歲的我和54位平均年齡隻有18歲的戰友一起,為響應黨中央“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号召,奔赴風沙肆虐的補浪河大水灣黑風口,一頭紮進荒漠深處。
來之前就聽說條件艱苦,但沒想到會這麼惡劣。大風卷着黃沙可以呼呼地吹上一整天,交通靠走、運輸靠手,種樹治沙完全要靠人力。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憑着一股戰天鬥地的拼搏精神,愣是讓沙漠變成了綠洲,我們兌現了當初的誓言和承諾。
40多年的時間轉瞬即逝,現在綠洲面積越來越大,我們這些老民兵心中别提多高興了。我常跟後輩說,無論啥時候,艱苦奮鬥的本色不能丢,吃苦耐勞的作風不能忘啊!
沙漠中編織青春夢
■網評人 秦嬴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青春是絢爛美好的。但有這樣一群女孩子,她們丢掉發飾,剪掉長發;她們卸下紅妝,穿上迷彩。冬去春來沙相伴,斑白了青絲、憔悴了容顔,她們用一腔熱血在沙漠編織出了别樣的無悔青春夢。她們就是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民兵。
作為90後,出生在祖國發展大好的時代中,很難想象在大漠中治沙種樹是多麼艱辛。也許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誰還會願意吃這份苦?但事實就是有人依然願意。治沙連女民兵換了一茬又一茬,頑強的、不畏艱辛的治沙精神卻在大漠深處随着種下的小樹苗一起愈加茁壯成長。
希望通過影片,能讓在優越的條件中生活的年輕一輩人明白,歲月如此靜好,隻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當我們在空調房一邊吃着西瓜、玩着手機,一邊抱怨生活的無聊時,多想想這群可愛的女民兵,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向所有将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最艱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的前輩們真摯地道一聲感謝!
靠近才能足夠理解
■《大漠巾帼情》編導 趙麗彥
那是一代人艱苦卓絕付出的年代,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年代,我們的父輩唱着團結就是力量,克服困難,笑對一切。
當孩子長大,父母似乎就成了對抗對象,就像劉青苗逃離農村。聯合國以及國家授予榆林治沙人很多榮譽,但很多年輕人仍舊難以理解,在沙土地上死磕,種樹的老民兵,到底圖什麼?她們不知道,從她們一出生,就已經被母輩注入希望。我在采訪中了解到,叫翠、青的女民兵很多,這表現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綠色的渴望。
一個尋找自己自由天地的女孩,如何認同母輩埋頭苦幹、艱苦樸素的文化,成了這部電影中的矛盾點。是什麼讓她們主動留下?無關利益,無關前途。采訪中,一個女孩說,她們通過參與治沙連博物館的建設,了解到母輩的艱辛,那一刻,她們找到了留下來的歸屬感。
在故事中,劉青苗開始不理解馬翠,但是為了擺脫母親無休止要她去治沙的陰影,她下了去民兵連的賭注。青苗在連隊的鍛煉,在沙漠裡的曆練,在這裡留下了青春的汗水,留下了她存在意義。隻有足夠的靠近,才能足夠的理解。面臨母親的去世,她最終理解了母親堅守的意義。
奉獻的人生是崇高的
■《大漠巾帼情》演員 高藝嘉
在我的理解中,治沙連是個大熔爐,将那些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與愛好的女孩子,塑造成一個個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合格戰士。她們克服了自身的惰性,學會了勇敢與堅強,懂得了忠誠與信任。她們在重重困難面前沒有退縮,沒有逃跑,最終戰勝自己,成就自我。
這是一部關于成長的故事。主角是生長在新時期的女性,與前輩相比,生活環境、思維方式已經大不相同。對于劉青苗和那些女孩子來說,身上有着新時代氣息,向往着自由。進入治沙連後,她們不僅一步一步地超越了自我,收獲了真正的友誼,而且實現了人生的跨越。
拍攝中最艱苦的戲是在沙漠,天上是烈日當頭,地上是滾燙的沙子,難以立足。沙漠現場汽車無法進去,我們每天隻能步行很長一段路才能到達現場,大家從早到晚身上都汗涔涔。看看現在生活條件已經很優越的我們,再想想那群姑娘,我們由心底感到敬佩,越是深入了解,越是不敢想象她們曾經面對了多少困難,而她們又是如何一路頭頂烈日、腳踩黃沙堅持下來的。
再次向這群偉大的女民兵緻敬!
綠色生命的贊歌
■退伍大學生士兵 孫民賢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故事終于搬上熒幕,每一幀都飽含着奉獻與熱忱,幾代人的堅守和信仰的傳承,譜寫成一曲綠色生命的贊歌。
《大漠巾帼情》以馬翠、劉青苗母女二人的沖突、和解為主線,描繪出40多年來治沙精神接力傳承的脈絡。40年,而人生又有多少個40年?當初冬天跳進冰碴子水裡的姑娘、刨樹苗紮了滿手血的姑娘、為了治沙多次推遲婚期的姑娘……如今都已經年逾花甲。但這并不是結局,當劉青苗從雷連長手中接過連旗的瞬間,時空在這一刻重疊,老、中、青、新四代女民兵彙聚成同一個名字——“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
往後,還有很多個40年,也會有很多個“劉青苗”,她們在遲暮時依然可以驕傲地說:“我把青春留在了這裡,我不後悔!”她們将治沙精神融入血液、植入骨髓,在生态環境建設中練兵鏖戰、接力傳承,用大漠女兒的赤誠構築起綠色天塹。
《大漠巾帼情》,情在馬翠等老民兵的赤誠奉獻,情在青苗等新時代民兵的勇于擔當,情在每代人的青春芳華。
除言論外,本版稿件由楊龍泉 本報記者 曹 琦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