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凡事過則損的俗語?《論語》中,有非常多至理名言,教人為人、為學、為政,正确的修行處世;,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關于凡事過則損的俗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中,有非常多至理名言,教人為人、為學、為政,正确的修行處世;
但是很多語句,因為後世的解釋和理解,反而導緻現代很多人對孔子思想的誤解甚至反感,今天這句話,就是個典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的解釋可謂衆說風雲,相當有意思,有的解釋也讓儒家背上了罵名,而且這句話也是對我們自身的修行成長非常有幫助,我們得好好理解搞明白。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到底啥意思: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分歧開始了,宋代大儒解釋為:君子要莊重厚重才顯得有威嚴,否則學問就不穩固了。我看到這種解釋,腦袋裡很容易浮現一個表情嚴肅、正襟危坐、一闆一眼的老學究,要開始給我講人生大道理了。
孔子在我心中可不是這種形象,他是一個可愛、樂觀豁達充滿理想智慧的老夫子,用子貢的話說:“夫子溫、良、恭、儉、讓”。
宋儒的這種理解和解釋,讓大家對儒家思想産生了一個生硬刻闆的印象,讓人不敢接近,也不願意靠近。
我更認同另一種解釋:君子要自尊自重,讓自己變得厚重而不要輕浮,建立自己的人格自信,自然會得到别人的認可尊敬。要經常多學習,就不會讓自己變得固陋、頑固。
孔子是終生學習者,學而不厭!他也很謙讓,從不自滿,待人也很溫和真誠,不會一闆一眼。儒家思想除了重視“仁德”,還強調“明智、仁智”并重,懂得變通,不會過于拘泥頑固;
孔子不會教我們“裝大師”,故意整得很威嚴,而是讓我們發自真誠地面對自己,建立完善自己的人格,讓自己厚重一些,不要過于輕浮,要多學習,提升認知,才不至于那麼頑固。
主忠信
這句話再次強調做事要盡職盡責,做人要講信用,前面提到過多次了,這就是儒家一貫的價值觀,我們就不再此重複啰嗦了。
無友不如己者
分歧又來了,宋明儒生的解釋簡單粗暴:交朋友不要交不如自己的,要與比自己牛的人做朋友!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幫助自己變得更好!
搞企業的,盡可能交馬化騰、王興、張一鳴這類首富朋友,市長要交省長的朋友,老師要與校長做朋友。
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交的朋友比自己強,對自己更有幫助。可這是孔子的思想嗎?孔子有這麼勢利嗎?如果都按這個邏輯,你比别人弱,你想交别人,别人憑什麼與你相交呢?
顯然儒家思想又要為這種解釋背鍋!
我更認同下面這種解釋: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有不足,可能其它方面很優秀。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首先從上下文邏輯來看,前面講要自尊自重,這裡講要尊重他人,我覺得很通暢。
其次孔子對待交友的觀點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沒有說,有朋比我強,不亦樂乎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沒有說要先要比我強,才能一起同行啊。
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可是古往今來的第一修行秘訣!這也是在《論語》中首次提到”改過“,
孔子告訴我們,犯錯不要怕,大膽承認,快速改正!
關于改過,古往今來有太多這方面的教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核心意思都隻有一個:犯錯很正常,不要怕去改,而且要快速地去改!
以前我也很愛面子,有些時候明知錯了,也怕丢臉不願承認,有時候還會據理力争,證明自己沒錯,這其實這都是很愚蠢的行為。
錯并可怕,人生就是在不斷試錯中前行,在糾錯中完善自己。要及時覺察自己的錯誤,有了錯誤大膽承認,迅速去改正,這才是大智慧,大勇敢!
學完今天這句,我希望我們不要再被一些錯誤的解讀誤導,而産生對儒家思想的抵觸,真正的智慧,一定是讓我們聞之而心生喜悅!
通讀《論語》第八天
我是易行,帶你輕松讀懂《論語》
#國學新知識##我要上頭條#
歡迎你在評論區寫下今天學習的感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