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1 13:15:20

澎湃新聞記者 徐雪晴 王亞賽

許多人是在梅豔芳去世時,領教到癌症的威力的。2003年12月30日,她40歲,死于宮頸癌。

三年後,這串信息因HPV疫苗的問世,少了點震懾力。但死亡名單還在變長。

2004年,王均瑤,腸癌。2005年,傅彪,肝癌。2007年,楊德昌,結腸癌。2008年,沈殿霞,膽管癌。2009年,羅京,淋巴癌。2015年,姚貝娜,乳腺癌。2018年,李詠,癌症(類别未知)。2021年,吳孟達,肝癌。就在最近,2021年3月28日,廖啟智,胃癌。

癌症無視才華與财富。即便知曉它的不可阻擋,其發生概率之高仍使人吃驚。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了最新數據,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約1930萬,死亡人數約1000萬;全球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之中罹患癌症;每8名男性和每11名女性之中,就有一人會因癌症去世。

癌症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如果不是我,也會有相識的人與之交鋒。我們都不應做無準備之人。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1

一、我們自以為早就了解了癌症,實質是在“盲人摸象”

癌症的英文單詞“cancer”,有一個遙遠的起源,古希臘語“carcinos”。

它的原意是螃蟹,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用它來形容腫瘤,大約與他眼見的事實有關——腫瘤向四周擴散時,看上去與張牙舞爪的螃蟹的确有些相似。

但盡管這隻“螃蟹”相伴人類數千年,直到科學家借着顯微鏡,發現細胞的奧秘時,關于它的謎團似乎才驟然解開。

“每個細胞都來自另一個(預先存在的)細胞”,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魏爾肖強調道。依照這個邏輯,癌細胞不可能憑空産生,它們一定來自最初并未癌變的正常細胞。

那就想辦法将這些變壞的細胞鏟除幹淨吧。

手術刀是最觸手可及的工具。随着麻醉與消毒手段的完善,19世紀末,癌症手術的黃金時期到來了。

被譽為“美國現代外科手術之父”的威廉·霍爾斯特德,是這一時期的核心人物。他用一雙巧手創建了“根治術”,認為更多的切除意味着更多的治愈。

他描繪了乳腺癌的發展路徑——癌細胞從乳房開始,沿着離心方向有序地擴散——如果手術範圍擴大到足夠大,癌症就能被清除,而許多患者之所以無法被治愈,是因為他們的外科醫生不夠努力。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2

“霍爾斯特德寫道:‘患者是一位年輕小姐,我真不願意毀壞她的外形。’在這幅版畫中,霍爾斯特德刻畫了一位理想化的病人。然而,真正的乳腺癌患者往往是長有大腫瘤的老年婦女,這種激進的攻擊性手術遠遠超出了她們的承受能力。”(來自《衆病之王》,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盡管霍爾斯特德的手術刀從胸部劃至腋下,在一些病患的體内,癌症仍會在全新的部位出現。

以事後的眼光看,這種與預設相悖的異常現象,其實是更新癌症認知的一次機會。但它在外科醫生們埋頭苦幹的過程中,滑走了。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另一種治療方法——放療,一度創造了新的生機。但放射線雖能抵達外科醫生力所不能及之處,仍無力改變一個事實: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X光機的持續照射将是一種徒勞。更殘酷的是,它的毒性摧毀了早期的操作者,創立放療法的埃米爾·格拉布付出的代價是,失去手、前臂和上唇。

人類對癌症的恐懼,和與它的交手時長對比,是那麼地不相稱。4000多年前,古埃及醫師在莎草紙上就曾記錄過癌症,但談及治療,隻有簡潔明了的一句“沒有治療方法”。

“沒有治療方法”,像是一個預言,也像是一句詛咒。或許需要召喚出更強大的力量,才能破除它。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3

古埃及的《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是人類史上第一部關于創傷的外科醫學著作,對癌症最早的醫學描述也出現在其中。(圖片來源:wikipedia)

20世紀60年代末,時機到來。1969年夏天,阿波羅11号宇宙飛船成功發射,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的雙腳踏上了月球表面。一種所向披靡的科學信仰,在美國社會升起。如果科學與政府的緊密合作,可以開啟探索外太空的新篇章,是否意味着,“内太空”(Inner Space)探索的新時代也會随之到來?

1969年12月,“現代化療之父”西德尼·法伯和慈善家瑪麗·斯拉克聯手,在《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上刊登了整版廣告,用加粗的無襯線字體和成團的癌細胞,打出了醒目的标題:“尼克松先生:您能治愈癌症(Mr. Nixon:You can cure cancer)”。

占據了三分之二版面的标題下方,是幾段遊說政府關注癌症的小字。臨近結尾的一段,用刻不容緩的語氣寫道:

“總統先生,如果您讓我們失望,那您會看到:現在活着的美國人中有六分之一,也就是3400萬人會死于癌症,除非找到新的癌症療法,否則,還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100萬美國人會在将來患上癌症。

我們再也承受不起了。”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4

刊登于《華盛頓郵報》的整版廣告(圖片來源: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1971年12月23日,尼克松簽署了《國家癌症法案》,他大手一揮,1972年,撥出了4億美元,1973年,5億,1974年,6億。資金、人力,甚至技術——當時除了手術、放療,化療也取得了一些成功,都已到位,阿波羅計劃耗時近十年大獲成功,探索人體“内太空”的征服癌症計劃,也應當在十年内取得質的突破。

勝利的曙光曾短暫地閃爍過。一個命名為“VAMP”的化療試驗,通過将四種化療藥物組合在一起(VAMP取自每種藥的首字母),用高劑量注射的方式,成功殺死了白血病患兒體内的癌細胞。如果癌症是一種疾病,那麼對付某個癌症有效的方法,也将适用于其他癌症,我們所應做的,或許隻是調整化學品的組合及其劑量。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5

但全面的勝利沒有如期而至。1970年代,我們依舊陷在“經驗主義”的泥淖中,試圖用細胞生長抑制劑來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攻擊了正常細胞。

“就是說‘我真的不清楚成因是什麼,是什麼力量推動細胞生長,但我們可以使用藥物殺死生長的細胞,讓我們希望并祈禱,我們會殺死更多的癌症細胞而非正常細胞’。”《衆病之王:癌症傳》作者、腫瘤學家悉達多·穆克吉,在接受PBS采訪時說道:“對兒童白血病和某些癌症,這種方法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但到了1970年代,這個領域有種幾乎類似恐怖的東西,除非我們理解身體内部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将無法找到新一代藥物。”

科學家們這才意識到問題所在,隻知曉癌細胞的存在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知道它們為何誕生。

二、癌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基因突變,是最終的答案。癌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是前者促成的結果,也是癌症在更宏觀層面的表現。

但基因突變和癌細胞誕生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如何建立的?這裡需要一點細胞生物學知識——

每個人類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它們是由DNA聚集而成的長鍊,基因就排列在DNA上,根據人類基因測序的結果,它們的數量有2萬多個。借助牛津通識讀本《癌症》中的類比方法,我們可以把人體細胞想象成一座圖書館,23對染色體中的每一對都是一個獨立的卷冊,每個基因則是該卷冊中的一頁說明書;如果說明書損壞了,細胞性狀自然會發生改變。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6

癌症是如何發生的?1、一個細胞在分裂時,會複制自己的遺傳指令,将如何執行基本功能的信息(包括何時分裂和何時死亡)傳遞下去。2、當指令複制出錯時,細胞通常會自毀,但有時自毀信息本身會出現亂碼。3、這時,細胞就會不受控制地分裂。4、健康細胞的分裂次數是有限的,而癌細胞理論上可以無休無止地分裂。5、當變異的細胞達到不尋常的生長水平時,它們就會形成腫瘤;當該腫瘤不受控制地生長,并能擴散到周圍不同的組織時,它就成了惡性腫瘤。6、有時,惡性腫瘤中的變異細胞會脫落,并通過血液流向身體的其他部分,而這就是轉移。(圖片來源:NYT)

《國家癌症法案》簽署後,又過了十年,癌症發生機制被理順了。

1982年,羅伯特·溫伯格和傑弗裡·庫伯在《自然》雜志上,共同宣布發現了第一個人類緻癌基因ras。這個基因存在于所有細胞之中,在正常狀态下,它的作用是轉譯一種被嚴格控制的蛋白質,後者像一個被精心調好的開關,可以“開啟”和“關閉”。ras基因突變的後果,是導緻這種蛋白質性能的扭轉——它被卡死在“開啟”的位置,不斷地發出信号促使細胞瘋狂地分裂,而細胞失控地生長最終喚起了癌症。

但這隻是一部分答案。

又過了四年,溫伯格與另兩位研究者薩德·德裡亞和史蒂夫·弗蘭德,在《自然》雜志上又發了一文,表示他們鑒定出了抑癌基因Rb。它與緻癌基因ras一樣,幾乎出現在每一個分裂細胞之中,如果說ras是汽車上的油門,它就是刹車。

“我們現在認識到,幾乎所有人類癌細胞都有兩個缺陷:卡住的油門——活躍的緻癌基因,和損壞的刹車閘皮——腫瘤抑制基因。兩個因素一起,協力制造了與惡性細胞有關的異常行為全套陣容。”MIT生物學教授Robert Weiberg在紀錄片《癌症:衆疾之皇》中,解釋道。

我們一度以為答案藏在人體外部,并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與人力,在自然界與空氣中搜尋緻癌病毒和化學品。我們的确找到了一些,比如乳頭狀瘤病毒、乙肝病毒、苯、氯仿和甲醛。但實際上,它們是基因突變的誘因。

如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哈羅德·瓦慕斯所說——“癌細胞是我們正常自我的扭曲版本”。

三、癌症患者的身體由誰做主?

我們在慶祝科學勝利的同時,卻鮮少談及另一個進步,病人們終于開始重拾身體主權、尊嚴和自我。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姑息療法”一度是腫瘤學領域的敏感詞。因為選擇它,意味着承認失敗。病人不能說“不”,他們的身體是與癌症決鬥的戰場。而我們是那麼地渴望勝利。

上世紀70年代的乳腺癌患者,是最隐忍的一群“戰士”。所有疑似患者,在做活檢前必須簽署一份同意書,一經确診癌症,将當即切除乳房和相應部分。

“你會進入手術室,但不知道醒來時還有沒有乳房。你知道如何發現嗎?去看牆上的鐘,如果過去了3小時,就是癌症,如果是1小時,就是良性的……這太令人震驚了。”癌症外科醫生Susan Love在PBS紀錄片《癌症:衆疾之皇》中回憶道。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7

獲得普利策獎的《衆病之王》,是公認的關于癌症最好的科普書。美國知名醫生、作家悉達多·穆克吉曆時六年,憑借翔實的曆史資料、專業文獻、媒體報道、患者專訪等衆多信息,向讀者闡述了癌症的起源與發展,人類對抗癌症、預防癌症的鬥争史。美國PBS電視台以這本書為藍本,拍攝了紀錄片《癌症:衆疾之皇》。(圖片來源:悉達多·穆克吉個人網站)

病人們也無權獲知關于病情的全部信息。

美國查爾斯頓醫院的腫瘤學家Suzanne Cole,回憶起自己還是住院醫師時陪同許多資深醫生查房的經曆。他們會對病人說“一切都好”,但剛踏出病房、步入走廊,就會随口扔出一句:“你知道,那人活不了多久。”

“為什麼隻有我們醫生掌握病人的所有信息?這是病人的信息。”她在接受PBS采訪時說。

科學記者羅斯·庫什納(Rose Kushner)發起了反抗。她被确診為乳腺癌後,随即被告知需要做根治術,她被醫生的輕率激怒了。“不經容許,沒人能讓男人陽痿(注:前列腺癌患者其實也吃了不少苦頭),”她寫道:“但如果是女人的乳房,就會毫不猶豫。”

在羅斯·庫什納和其他根除術反對者的号召下,大量乳腺癌患者參與了“腫塊切除術”臨床試驗。這場試驗的主持者,是匹茨堡的醫生伯納德·費舍爾(Bernard Fisher),他在醫治乳腺癌的過程中,發現根治術似乎不能帶給女性患者太多好處。

他懷疑,癌細胞并不像霍爾斯特德假設的一樣,有序地從乳房開始向四周擴散,而可能早就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了遙遠的部位。

如果他的假設是正确的,那麼根治術顯然無法治愈癌症已經擴散的患者,而對于癌症仍停留在局部的女性,它又過度了。切除範圍小得多的“腫塊切除術”,或許是扭轉“過猶不及”局面的一個方法。

但“腫塊切除術”在挑戰權威的同時,也挑戰了許多醫學人士的科學信仰。根治術的擁護者說要“撕毀”費舍爾,他的回應坦率且理性:“我們相信上帝,其他人,必須有數據。”

曆時十年,通過根治術與腫塊切除術的對照試驗,費舍爾在1985年證實了他的猜想:切除乳房的女性并不比隻切除腫塊的女性,壽命更長。

而姑息治療,如今已成為醫學培訓的一部分,它也幫助許多病人收回了自主權。

“對有些人來說,可能讓他們在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身邊是自己的親人,會更好些。如果你決定放棄治療,開始安養,對怎麼死、在哪裡死、誰在你身邊會有些發言權。”Suzanne Cole說:“作為腫瘤醫生,我們不能治愈每個人……治愈不總是使生命永恒。有時幫助人們獲得一個合适的死亡,那裡面也有治愈。”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8

對比美國70年代和21世紀,不同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數據,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其中的進步與不足。對于一些癌症,我們至今仍然束手無策。在治愈無望的情況下,決定放棄治療,不是投降和失敗,而隻是一種選擇。

“不想再打下去,這不是失敗的語言,而是談判的語言。這是給定情形時,下一步行動的語言。”《衆病之王:癌症傳》作者、腫瘤學家悉達多·穆克吉,接受PBS采訪時說道。

四、“治愈”不易,但預防十分有效

無論上述的進步多麼振奮人心,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們距離“治愈”癌症仍很遙遠。

如今的腫瘤學家,很避諱“治愈”這個詞,而更喜歡用“緩解”。因為“治愈”,需要漫長的時間去證明。癌細胞可能會從某位患者的體内暫時性地完全消失,但它們是否會卷土重來,往往是個未知數。如果人類最大的心願是獲得永生,癌細胞也是一樣。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9

當第一個人類緻癌基因被發現時,我們曾以為它是一把萬能鑰匙,輕輕一轉,治愈癌症的大門就會敞開。但事與願違。

“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這就是我們當下的處境。

雄心勃勃的癌症基因組計劃啟動後,我們發現,想要“扭正”所有引發癌症的突變基因,是不現實的。因為某些癌症可能出現100個以上的突變基因。癌症基因圖譜的混亂程度,超出我們的預期。而“癌症”這一統稱,所指的顯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種疾病。

但好消息是,科學家們理出了一些思路。不少突變基因,其實隻是煙霧彈——借用前文的類比,它們可能隻是标題符号有誤的說明書,雖然出了點小錯,但并不影響使用。而與其糾結單個基因,将視野擴大些更可行。研究人員還發現,大多數突變基因并非獨立行事,而是以循環和回路組成的通路的方式發揮作用的(你可以用電路的概念來理解通路)。瞄準通路而非單個基因,可能是探索治療方式的新方向。

而盡管每一種癌症都有其特異性,但不同的癌症之間可能存在基因上的相似性。比如在乳腺癌、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中都發現了基因E2F3的突變。這一發現或許有助于開發針對不同癌症的相似藥物。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10

不同癌症之間存在基因相似性。分布在圖表最外圈白色圓環上的是十種常見癌症——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淋巴瘤、膀胱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腎癌、白血病,内圈則是每種癌症對應的部分突變基因。當不同的癌症存在相同突變基因時,會用相同顔色的曲線連在一起。比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膀胱癌和腎癌,都存在基因PIK3CA的突變,在圖中均連上了深紫色的線。(圖片來源:NYT)

迂回的努力均未白費。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盡管在上個世紀制造了許多駭人場面,但如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并依然是治療大多數癌症最基礎的方法。

當然,還有了一些新療法。比如靶向治療,将癌變所需的特定分子作為靶子,用藥物對其進行幹擾以阻止癌細胞增長;因為有的放矢,對比傳統方法,它對正常細胞傷害更小,“神藥”格列衛就是這種療法下的産物。再比如免疫療法,試圖通過召喚出人體自身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别功能、啟動免疫反應以吞噬異常生長的癌細胞,在黑素瘤和腎癌等少數癌症的治療中,這種療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

而僅僅是加強預防,也能降低癌症發生的概率。比如避開已知的緻癌物,氡、镉、石棉、甲醛等。接種HPV疫苗和乙肝疫苗。以及避免接觸煙草。

抽煙已被确認為導緻肺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兩者的高度關聯,可以通過數據直觀感知。當美國男性的吸煙率因科普、戒煙運動和反煙草廣告,從1960年代末的頂峰開始下降後,肺癌緻死率随後也出現了明顯下降。

“今天,如果全社會實施已知的預防措施,癌症死亡可能會減少50%。這還是在沒有任何新研究或新發現的情況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癌症研究者貝爾特·福格爾斯泰因(Bert Vogelstein),在接受PBS采訪時說道。

一張圖看懂癌症知識(圖釋人類抗癌史)11

科學家們已學會了适中的樂觀。最本質的認知障礙已消除,盡管癌症的複雜性超乎尋常,至少,我們已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這是我們的夢想,有一天,當病人去做體檢的時候,留下血、尿等樣本,我們将對其進行突變測試,它們會發出癌症存在的警告,即使在人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貝爾特·福格爾斯泰因說。

而在這個未來到來前,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不應在探索癌症的過程中置身事外。克服恐懼的方法,是補充知識。當你對科研人員認知癌症的曲折過程以及癌症的複雜性有充分的認知,至少不會被“XX緻癌”或“XX能治癌症”的謠言輕易地帶偏。

而當我們被某個可能帶來消極結果的概率砸中、被迫空降至一片未知領域時,知識或許會變成一張地圖,幫助我們摸索前進的方向。

了解癌症、談論死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這些極緻的問題會逼迫我們去思考,對于“我”這個個體而言,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呂妍

校對:栾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