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陝北非物質文化遺産窯洞

陝北非物質文化遺産窯洞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8-28 21:22:11

陝北非物質文化遺産窯洞?窯洞民居在甘肅慶陽曆史悠久圖為甘肅環縣村民的窯洞生活(資料圖)張永鑫 攝,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陝北非物質文化遺産窯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陝北非物質文化遺産窯洞(非遺保護甘肅慶陽窯洞)1

陝北非物質文化遺産窯洞

窯洞民居在甘肅慶陽曆史悠久。圖為甘肅環縣村民的窯洞生活。(資料圖)張永鑫 攝

  挖幾孔新窯洞,一家人樂居其中。這曾是83歲的甘肅慶陽農民田稚年輕時的願望。隴東黃土高原是世界黃土層最深厚的地區,黃土直立性好,慶陽先民鑿洞而居,被建築學界譽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之一。

  “那時村裡人都住窯洞,家裡五個兄弟姐妹,晚上在炕上排成一排睡覺。”家在鎮原縣平泉鎮裡岔村的田稚,指着已無人居住、幾近荒廢的窯洞對中新網記者說,現在還能想起晚上母親起身點着煤油燈,挨個給他們兄妹拉被角的身影。

圖為鎮原縣一院廢棄窯洞,成為市民踏春賞花拍照的“背景圖”。(資料圖) 盤小美 攝

  窯洞民居在慶陽曆史悠久,從先周的“陶複陶穴”算起已有四千多年曆史。“陶複陶穴”源于詩經記載,陶通“掏”即挖土;複也作“窗”,土窟即窯洞,意為掏窯洞,挖地穴。當代文化學者馮骥才稱窯洞為“農耕黃土文化的化石”,日本學者亦曾贊其為“會呼吸的建築”

  2008年,《窯洞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慶陽以其獨具特色的窯洞民居,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窯洞民居之鄉”。

  在慶陽各地,至今還能随處見到這種古老的居落形式。人們靠溝坡就崖壁之勢,掘洞築室稱“崖莊”;從塬面上向下掘出一個兩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裡挖出一孔孔窯洞,如同一個地下四合院稱“地坑院”。

時至今日,很多村民依舊喜歡窯洞這種居住方式。圖為環縣一村民家重新裝修、改良過的窯洞。(資料圖) 盤小美

  田稚結婚後,在離溝邊不遠處,自己新建的一處地坑院。一條長長的斜坡門洞連接着窯洞與塬面。院内共有六眼窯洞,分别有廚房、卧室、牲口房以及儲物間。窯洞門窗十分簡單,拱形的洞口搭配着雙扇木頭門,窯洞很深。

  談起挖這座地坑院的經曆,田稚顯得很有精神。“首先是挖地基,那時候,晚上月亮特别亮,沒什麼事就去挖窯,窯洞出口窄小,牲口車下不來,隻能一背簍一背簍往塬上背土。”他說。

  現在雖然搬離了地坑院,但田稚還是會時不時過去看看,拔拔院子裡的雜草,看看院角的兩棵蘋果樹。

  不久前,在慶陽市傳承弘揚窯洞居民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研讨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讨論指出,慶陽目前還有4.66萬戶居民居住窯洞。随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許多農村居民“告别窯洞”,原有窯洞逐漸廢棄,獨具特色的窯洞民居文化已處于瀕危狀态,窯洞營造技藝也面臨着失傳的危險,窯洞亟需保護和利用。

  “談起慶陽民俗文化的傳承,總是繞不開窯洞文化,這是慶陽最獨特的地方民俗,也是周先祖對慶陽文化的主要貢獻之一。”慶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闫曉峰表示,慶陽已安排對該市重點需要保護的院落和村落實施挂牌保護,為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基礎。同時,依托推動“窯洞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按照傳承有序的要求,遴選一批建築專業畢業的高校學生,使其能熟練掌握窯洞營造技藝,确保後繼有人。

  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各種現場文藝活動受限,慶陽出現一批草根網紅主播。除了這些網紅的才藝,直播選擇的背景——窯洞也賺足眼球、吸粉不少。慶陽窯洞民居造型不僅讓外界注目,也喚醒了遠在他鄉遊子的濃濃鄉愁和文化自信。闫曉峰說,“這種現象令人欣慰,充分說明傳統文化的傳承觀念在民間正在覺醒。”

  闫曉峰表示,通過設立具有農村生活特點的各種休閑項目,如搭建農村直播平台、在窯洞做皮影、地坑院耍社火、炕頭上剪紙等活動,把司空見慣的農村生活藝術化,吸引更多人到農村體驗生活,幹農活、住窯洞,休閑娛樂、放松心情,讓更多人感受窯洞民居文化。(文/中新網 侯志雄 高展)

  (來源:中新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