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标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半身不遂”(别意外,它真是成語)中,“遂”是“順從,如意”的意思,半身不遂,就是半個身體不聽使喚。就是偏癱。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一個漢字“遂”,遂是現代漢語常用數字,遂字這一類的字,夠複雜,用法亦多,學習起來往往相當枯燥,希望大家繼續堅持。遂是需要詳細掌握的重點漢字。其詳情如下:
遂。讀su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遂,亡也。從辵,㒸聲。”形聲字,本義是逃亡。未見典籍中有用遂本義的例子。後世也多不用本義。需要注意的是,遂與逐不同,遂是形聲字,逐是會意字。随後逐字會詳說。遂的字形發展如圖:
(《字源》列遂字的字形發展)
遂在西周金文時,曾寫作“㒸”“辵”符是後來加的。
遂字在本義之外,又有許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往,行。《廣雅·釋诂一》:“遂,行也。”比如《國語·晉語二》:“夫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韋昭注稱:“遂,行也。”又比如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歸客遂海隅,脫冠謝朝列。”李善注稱:“遂,往也。”用的都是這個意思。
(2)前進。《玉篇·辵部》:“遂,進也。”比如《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遂,進也。”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難以脫身,既不能退,也不能進。羝羊觸藩後來發展為成語,用以形容進退兩難。
(大壯卦上六的卦象)
(3)舉薦;登進。《書·仲虺之诰》:“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孔傳》稱:忠則顯之,良則進之。大意是:佑助贊揚賢德的諸侯,舉薦顯揚忠良的諸侯。
(4)通達。《廣韻·至韻》:“遂,達也。”比如《淮南子·精神》:“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高誘注稱:“遂,通也。”如果能知曉無限宏大和無限細微,還有什麼不能通達如意呢?
(5)表達,表明。比如《禮記·鄉飲酒義》:“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孔穎達疏稱:“遂謂申也。”來賓退出,主人拜送于門外,自始至終,禮節得以表達。
(6)就,成功。《廣韻·至韻》:“遂,成也。”《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遂,就也。”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長卿久宦不遂,而來過我。’”大意就是相如一向同臨邛縣令王吉相處得很好,王吉說:“長卿,你長期離鄉在外,求官任職,總也不能成功,你可以來我這裡看看。”
(司馬相如像)
(7)已成;終了。《廣雅·釋诂三》:“遂,竟也。”王念孫《廣雅疏證》:“遂讀‘遂事不谏’之遂。”“遂事不谏”出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即:已成的事情不述說,終了的事情不勸谏,過去的事情不怪罪。
(8)生長。比如《漢書·禮樂志》:“青陽開動,根荄(gāi草根)以遂。”顔師古注稱:“遂者,言皆生出也。”春天來了,草根生芽。
(草根生長)
(9)養育。《廣雅·釋育》:“遂,育也。”比如《禮記·樂記》:“氣衰則生物不遂。”這個話在《史記·樂書》中記為“氣衰則生物不育。”時氣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生長發育。
(10)周遍。《易·系辭上》:“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不論遙遠、切近還是幽隐、深邃的事情,都能推知将來的物狀事态。又比如《詩經·商頌·長發》:“率履不越,遂視既發。”鄭玄箋:“遂,猶遍也。”遵循禮制決不越軌,遍加視察促進實行。
(11)久。《玉篇·辵部》:“遂,久也。”比如《詩經·衛風·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鄭玄箋:“遂,猶久也。”指結婚久了之後,男方就漸漸開始實施暴力。
(12)稱心;如意。《玉篇·辵部》:“遂,稱也。”《廣韻·至韻》:“遂,從志也。”比如《詩經·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且看那些暴發戶,不會稱心得寵愛。又比如杜甫詩《羌村三首》之一:“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世事混亂處漂泊,能夠生還隻是偶然稱心如意罷了。
(杜甫《羌村三首》詩意)
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意義。比如:萬事順遂。你看,《紅樓夢》也這樣用,比如第四十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麼遂心如意的。”
(13)順從,如意。《金匮要略·中風》:“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半身不遂後來發展為成語,亦寫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身體一側麻痹,通常為中風後遺症,也有先覺手足麻木,逐漸形成者半身不順從如意的,中醫指“偏癱”。
(半身不遂患者在輪椅上)
(14)安定。《玉篇·辵部》:“遂,安也。”比如《詩經·小雅·雨無正》:“戎成不退,饑成不遂。”《毛傳》:“遂,安也。”兵寇已來,安定難得。
(15)順應,符合。《字彙補·辵部》:“遂,順也。”比如《論衡·問孔》:“孔子知其陋,然而猶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在,距或人之谏也。”孔子也知道那兒落後,然而還要說“有什麼落後的?”是想堅持已經說過的話,拒絕别人的勸告。
(16)因循;拖沓。《荀子·王制》:“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楊倞注:”遂,因循也。“太凡在朝廷上聽取意見處理政事的時候,如果威武嚴肅兇猛剛烈而不喜歡寬容地順從别人,那麼臣下就會害怕恐懼而不親近,就會隐瞞真情而不把心裡話全說也來,如果這樣,那麼大事恐怕就會廢馳,小事恐怕會拖沓。
(17)射者穿的臂衣。《儀禮·大射禮》:“袒決遂。”鄭玄注稱:“遂,射韝(gōu)也。以朱韋為之,著左臂,所以遂弦也。”就是古代射箭時左臂上戴的皮制袖套,後來也有用青銅制成的。如圖:
(青銅韝)
(18)道路。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遂,道也。與術略同。”比如《史記·蘇秦張儀列傳》:“越王勾踐戰敝卒三千人,擒夫差于幹遂。”司馬貞《史記索隐》:“幹為江旁之地。遂者,道也,于幹有道,因為地名。”江邊的道路。
(19)田邊排水的小溝。《文彙補·辵部》:“遂,小溝也。”比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溝間有洫,洫間有遂。”
(田間水溝)
(20)古代一種行政區劃。距王城百裡以外至兩百裡。《周禮·秋官·遂士》:“遂士掌四郊。”鄭玄注:“其地則距王城百裡以外至二百裡。”遂士,其實就是王城郊區護衛。有時,遂也用于泛指遠郊。
(21)古代統轄五縣的行政地區。《周禮·地官·遂人》:“五鄙為縣,五縣為遂。”
(22)遂還用作副詞,有兩種用法:其一:相當于“于是”,“就”。比如《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軍陣,孔子答道:“禮儀方面的事,我曾經聽說過;軍旅方面的事,我沒有學過。”次日就離開了衛國。
(孔子與衛靈公)
其二,相當于“竟然”;“終于”。楊樹達《詞诠》卷六:“遂,副詞,終竟也。”比如《左傳·文公七年》:“士季曰:‘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将何見焉?’及歸,遂不見。”士季說:“我和他罪過相同,并不是認為他有道義才跟他來的,見面幹什麼?”一直到回國,終于沒有見過面。
(23)周代諸侯國名。妫姓,舜的後裔,春秋時為齊所滅。故地在今山東省甯陽縣西北。
(遂國的具體位置)
(24)又指古州名。漢代廣漢地,北周置州。就是現在的四川省遂甯縣。
(25)遂又通“隊”、“璲”、“隧”、“燧”、“邃”。各取所通字字義。為免枯燥,不再一一詳列。
此外,遂還用作姓氏。《萬姓統譜》有載。
遂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遂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6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