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年的消費市場有什麼突出的變化呢,就是很多人感覺到外資品牌在我國是越來越難生存了,很多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開始首選國産品牌了。
曾幾何時,4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市場上是充斥着各種各樣的舶來品、外國品牌的,由于相對而言我們經濟比較弱勢,人家賺的錢是我們的百倍千倍之多,所以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慢慢建立了對外國品牌的信心。很多人在平時購物的時候都有一個迷思,那就是進口的一定比國産的好,合資的都比國産的好,人家就是質量高、品牌響,哪怕價格高點,消費者也願意去選擇。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消費者的信心在增強,選擇也在發生變化,在很多細分領域,國産品牌早就把洋品牌們打得滿地找牙了。比如說家電市場,今天大多數老百姓在選擇電視機、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的時候都會選擇國産品牌,因為相對而言,國産品牌質量上靠得住,價格相對也合理,甚至由于大量國産品牌的存在,我們已經把進口品牌都逼到角落去了。
就像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日本東芝宣布撤廠,在全國多個城市,東芝把蓋了幾十年的工廠關閉了,為什麼要關閉,因為過往幾年的發展讓東芝在我國已經賺不到錢了。曾經我們看過東芝的電視,用過東芝的筆記本電腦,東芝生産各種各樣的白電黑電産品,然而這些生産線早就賣給别的國内生産廠商了。以東芝為代表的日系家電品牌在我國幾乎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了,不光家電是這樣,手機市場又何嘗不是這樣?
過往20年的時間裡,手機市場幾經興衰,一開始國外品牌大舉進入,什麼摩托羅拉、西門子、諾基亞、三星,那個時候國産品牌的力量還是非常弱小的,甚至第一代的國産品牌波導也好、TCL也好早就被消費者忘卻了。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進,國産手機品牌的韌性顯現出來了,到今天除了蘋果這個高端品牌之外,手機市場已經統統被國産手機占據了,甚至前兩天蘋果剛剛開發布會,發這個iPhone13,但是顯然熱度和前些年蘋果發布會的時候完全無法相比,甚至現在很多國産品牌的高端機型已經可以和蘋果比肩了。
除了手機和家電之外,甚至今天在很多服飾品牌上外資的光環也在漸漸退卻了,然而還有一個領域很顯然國産品牌還要加把勁,因為我們要挑戰的是人家上百年形成的技術經驗壁壘,這個領域就是汽車業。在過往這些年,我國市場幾乎集中了世界所有汽車生産品牌,有美系車、德系車、日系車、韓系車甚至小衆的法系車,都能從中國市場分一杯羹走。
對于大多數普通購車者來講,買車是分三個層次的,最高層次的當然是原裝進口車,這個車都不是在中國境内生産的,是從海外坐着輪船運過來的,這是最高端的價格也最高,低一檔次的是合資車,甭管人家挂的是大衆的标還是豐田的标,那都是外國廠商品牌來到我國建廠,跟我國企業合資生産出來的汽車比進口車差點,但是比國産車強。而第三層次的那就是國産車了,很多消費者買國産車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國産車夠便宜,當然也有很多人不買國産車的原因就是國産車太便宜了開出去沒面子。
然而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汽車市場也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選擇自主品牌汽車了,在剛剛過去的8月份,雖然車市整體下滑,但是很多細分市場不乏亮點,其中最亮的一個點就是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大幅上升。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也就是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了70.4萬輛,同比增長6.8,要知道整個8月份汽車銷量已經5連降了,但是中國品牌乘用車是逆勢上揚的。今天中國品牌乘用車已經占銷售總量的45.3%了,市占率同比提升了7.8個百分點。而今年上半年1到8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了561.2萬輛,同比增長36.7%,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8%,占有率同比提升了6.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品牌乘用車已經可以分得汽車銷量的半壁江山了。
當然有很多人會說,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芯片太緊張了,很多合資車進口車搞不到芯片隻能銷量下降,可問題是芯片緊張大家都緊張,為什麼隻有你合資車緊張,而我自主品牌車不緊張呢?其實有兩個重要原因讓自主品牌車斬獲了如此多的市場份額,第一個原因自然是電動車的彎道超車,自主品牌汽車中電動車的表現更加亮眼。
我們以前就跟大家聊過,電動車對于我國來講真是天賜良機,但是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國政府把握得住機會,早在10年之前,我們就花大氣力花血本來補助電動車,才讓我們電動車今天發展得如火如荼。為什麼說電動車對于中國經濟發展來講是天賜良機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汽車市場上這個技術壁壘實在是太高了,人家德國美國有上百年的造車經驗,雖然到你這個國家來投資建廠了 跟你合資了,可是人家看中的是你的市場份額,人家不會白白地把技術拿給你的。
到今天很多外資品牌的汽車廠商考慮的還是把低一級的技術拿到中國來,就害怕中國把它的技術統統學去,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們也造了幾十年車了,但是在變速器上、發動機上這些關鍵環節我們實際上很難超越其他國家。也就是說想在汽車領域超越,那遠比在家電領域和手機領域超越要難得多得多。
而另一方面,汽車領域帶動的上下遊周邊産業是相當龐大的,如果能在汽車領域上取得突破戰勝他人,那麼絕對會對該國的經濟有巨大的提升。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人均GDP可是高于美國的,日本經濟發展到什麼狀态,把整個東京的房屋統統賣掉能買下整個美國,為什麼日本經濟這麼強大?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汽車領域日本有了巨大的突破。
日本人造的車占領了整個北美市場,把美國自己的車統統打趴下了,汽車領域的成功絕對是日本經濟騰飛的關鍵原因之一。那麼很顯然,我國如果想實現經濟上的再超越,在汽車領域就必須大有作為,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這個技術壁壘不是你想突破就能突破得了的,人家還要随時随地地防着你,更有各種各樣的專利卡着你,可是我們迎來了電動車這個天賜良機。
電動車生産沒有變速器了,不需要發動機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積累下的技術壁壘突然蕩然無存了,而且我們船小好調頭,它們船大想放棄固有的優勢是很難的,所以電動車給了我國很多自主品牌以機會。而當發達國家那些品牌想起來之後,它們就發現已經被我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雖然今天歐洲各國說,10年之後、15年之後就不賣燃油車了,雖然大衆都宣布未來不在發動機的研發上投一個子兒了,但是今天很多國外品牌的電動車它賣的就是不好。
這一波彎道超車它被我們甩在身後了,而自主品牌汽車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普通消費者的眼光也在發生變化。今年以來很多人願意使用平視這個詞,過往的很多年對于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我們真的是在仰視外國品牌的,甭管這個東西實際怎麼樣,隻要它是國外進口的,我們就不由得高看人家幾分,多掏點錢都願意,以至于有很多國産品牌為了能讓自己賣出去貨,偏要給自己起個洋名字。
甚至最近大行其道的某款氣泡水,大家去看看它的包裝,那上面有個字那是中國字嗎,那不就是妥妥的日文嗎。人家就是要用這種方式迷惑你,讓你以為它這個氣泡水是從日本進口的,它就能多賣點錢多拓展點市場,然而這種事情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消費者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在選擇産品的時候根本不把是不是進口當一回事。
就像我們剛才說的那樣,我們今天去買家電的時候要考慮進口品牌嗎,我們今天去買手機的時候非要去買蘋果嗎,甚至在汽車領域有很多消費者的心态已經發生變化了。過往幾年我們去買自主品牌的轎車,那是因為人家足夠便宜。大家記得10多年前比亞迪是怎麼賣車的嗎,比亞迪當時打出的口号就是我這個車外形跟豐田那個花冠卡羅拉一模一樣,但我價格就是人家的一半。
那個時候自主品牌主要靠的還是質優價廉打價格戰,我的成本比你低,我的車型跟你一樣大,我能開拓點市場,可是今天早就不是這樣了,自主品牌有非常多非常好的車,售價甚至比合資車還要高,而且有很多消費者真是感覺到自主品牌車是非常用心的,它的很多設計是貼近消費者的而不像外國品牌總是與我國水土不服。
甚至有的外國廠商根本就不能考慮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而單獨設計車型,就像在家電領域和手機領域,合資品牌、外資品牌慢慢潰敗一樣,汽車領域很多合資品牌車也喪失掉了它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經過過往這些年的發展,很多消費者選擇自主品牌已經不隻是因為它足夠便宜,而是因為它足夠優秀了。
國産汽車的品牌美譽度和榮譽度正在形成,品牌光環正在形成,這足以讓他們打敗那些合資車,而且這也是我們的消費者足夠理性了。倒退20年,很多人連手機都沒有的時候,你使用一個手機那不光是一個通訊工具,那更是一個可以炫耀的玩意兒。所以曾幾何時,很多人把買一個價格很高的手機當做一個展現自我實力的機會,後來随着手機的大量普及,今天幾乎沒有人會因為某個人拿個蘋果手機而對他高看幾眼。
未來乘用車市場也會不會有這樣的變化,畢竟車是用來開的,車是用來代步的,車是一種交通工具,沒有必要給汽車承載更多的東西。那麼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講,在購車的時候真正就要考慮到就是它的性價比和它的自身優勢了,而這樣顯然就會使很多合資品牌喪失它的競争優勢。
當然我們得承認歐美汽車有着上百年曆史的積澱,在豪華車領域我們未必能馬上迎頭趕上,也可能未來汽車市場會形成像家電手機市場一樣,最高端的那些品牌還是國外的,比如說手機市場最高端的還是蘋果,家電市場還是有一些最高端的,海外原裝進口的家電的,汽車領域像BBA這種豪車還是能夠分得很多市場份額的,但是大部分的平民車型有沒有可能全都讓位于自主品牌,其實這是一個挺讓人向往的未來的。
如果有一天,中國大街上跑得幾乎所有車都是我們的自主品牌車,甚至由于在中國市場上吸飽了養分,我們自主品牌的汽車還可以遠銷海外,那麼是不是意味着中國工廠的成色更加足了?在今年我國的GDP總量将曆史性的超越歐盟,再過兩三年,我們的GDP總量将超過美國,但是很多人說不行,咱們隻是總量的超越,咱們人均還差一大截,可是大家知道嗎,如果在汽車領域我們能戰勝這些先進國家,不單把國内的市場奪過來甚至拓展到海外市場上,那麼人均GDP的超越也是可以期待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