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也被稱為“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等等。自從春秋現世以來的幾百年中,“和氏璧”被天下奉為“價值連城”、“無價之寶”、“天下所共傳之寶”。圍繞着“和氏璧”産生了一系列的傳奇故事。
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卞和發現了一塊可能包含着美玉的璞石·,将其獻給楚王。結果兩代楚王都認為這是石頭,卞和也因此被砍掉了兩腿。後來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終于感動楚王命玉工将璞石打開,和氏璧就此現世。
戰國後期,“和氏璧”突然重新在天下出現,被當時趙惠文王獲得。秦昭王得知之後,提出願以“十五座城池”為代價,要求趙國将“和氏璧”送到秦國。趙國最後派蔺相如為使者護送“和氏璧”前往秦國,上演了名留史書的“完璧歸趙”。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趙國的“和氏璧”也被送進了秦宮。但是從此之後,“和氏璧”卻突然從曆史上徹底消失了,在任何正規史料中都再無記載。而“天下所共傳之寶——和氏璧”如此突然地消失,這在後世引發諸多猜測。
有關“和氏璧”的下落,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用“和氏璧”雕刻成了“傳國玉玺”。但這種說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玉璧和玉玺在形制、大小、做工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将“和氏璧”改成“傳國玉玺”有很大的難度,一不小心就可能将“和氏璧”毀掉。秦始皇應該有能力找到全新的材料來制作“傳國玉玺”,不至于拿“和氏璧”冒險。
傳國玉玺
二,很多可信的史料(如《晉書·輿服志》)都明确記載:“傳國玉玺”是用藍田玉制作而成的,整個過程的記載也相對詳細可信。另外,很多史料對“傳國玉玺”的描寫(色綠如藍,溫潤而澤)也是藍田玉擁有的特點,與“和氏璧”的描寫(正而視之色白)并不相符。
藍田玉
除了“和氏璧”改“傳國玉玺”的說法之外,有關“和氏璧”的下落還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秦始皇去世後,将“和氏璧”作為随葬品一起藏入了秦始皇陵。而如今秦始皇陵的地宮深埋于地下,這種說法也就很難證實了。
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和氏璧”便一直留在秦朝宮廷之中。項羽攻入秦都鹹陽之後,将秦宮付之一炬,并将秦宮内的大部分珍寶搶走。因此有人懷疑“和氏璧”可能藏在項羽的國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或者項羽的敗亡之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
項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