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9:34:31

《列子·湯問》記載了一則十分有意思、但又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傑出的儒學創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偉大的聖人孔子遭遇了一次人設崩塌:被兩個10歲小兒譏諷為:誰說你有學問?

事情是這樣的:孔子第一次東遊,遇到兩個小兒在争論一個問題,争得不可開交。孔子聽罷便停住了腳步,心想:天下以和為貴,害莫大于亂啊,該我這個博學多才的聖人出場做一錘定音的裁決了,于是趕緊過去湊熱鬧。

見到如雷貫耳的大學問家過來了,兩小兒像是見到救星一般,吵着要孔子過來“主持公道”。孔子擺擺手,示意他們不要激動,聲稱在他們做出終極裁決之前,得先了解清楚他們到底在争論個啥?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1

一個小兒馬上說:“我們在争論太陽離我們遠近的問題。我認為早上太陽離我們近,因為早上太陽特别大,不是距離越近,東西看起來就越大嗎?”

另一個小兒聽後馬上反駁:“我覺得是中午的太陽離我們近,因為中午太陽特别熱,不是距離越近,溫度就越高嗎?”

孔子一聽傻眼了,這都啥問題啊?怎麼不是禮、智、仁、義、信一類的治國方略?問題明顯超綱了嘛。但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不回答也太沒面子了,于是腦袋神經立馬全開,還是想不到答案,這可急死了。

孔子越着急就越想不出來,看來這一次大學問家的人設不崩塌都不行。兩個小兒見到孔子被“怼”得啞口無言,立在原地急出了一身汗,頓時譏諷了起來:“誰說你是有學問的人?”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2

為了防止偏執的儒家衛士說我诋毀造謠,我特别将這則《兩小兒辯日》的原文摘抄如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3

在古代,由于生産力低下,生存壓力巨大,小孩不會有什麼童年,男孩到了二十歲、女孩到了十五歲就要舉辦成人禮,意味着要步入成人的世界挑起家庭大梁。不會像現在的人,明顯一把年紀了,還在女主播嬌滴滴的聲音中,一口一個“男生、女生”喊個不停,幻想着一輩子長不大。

古代小兒一般指的是10歲以下,故而也有“黃口小兒”一說。列禦寇在寫這則故事時,給的題目是《兩小兒辯日》,那就表明,這兩個“怼”得孔子啞口無言的“黃口小兒”,年齡必定不會超過10歲。

孔子作為一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聖人,一般的提問必定口若懸河。不必說“禮”、“德”一類的熱門強項,即便是冷門的生物學,孔子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論語》中大量記載了他談及牛、羊、馬、犬、虎、豹、魚、雞、狐、貉的言論就是明證。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4

甚至對于龍這種“見首不見尾”的神奇生物,北京故宮博物院楊靜榮撰寫的《龍之源》中也認定他非常熟悉,并用“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來表達出了孔子對龍的看法。這種将龍當作氣體的處理方式甚是神奇,反映出了孔子确實博覽群書、眼光毒辣,因為直到21世紀,經過科學多年研究之後,關于龍是氣體的觀點,才在《我親眼目睹蛟龍盤踞地球》一書中唯一體現出來了,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孔子的博學多才之處。

但就是這麼一位世人公認的大學問家,影響後世千年的大思想家,為何面對兩個10歲小兒讨論的日常“小問題”,會被怼得啞口無言?從實際情況來看,孔子“不能決也”并不是謙虛,而是真不會。

原因很明顯:問題真的超綱,因為兩小兒讨論的太陽離地球遠近的問題,真跟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人心”、“治國”沒一點關系,它是一個科學層面上的問題。

那麼問題又來了:前文不是說了孔子在生物學方面也造詣頗深的嗎?即便天體力學孔子聞所未聞,但依靠孔子的聰慧,加上他對生物學的階躍式感悟,回答兩個10歲小孩提出的問題,還不是易如反掌。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5

很可惜,這涉及到科學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邏輯推導,而這又是孔子的短闆,并且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極具缺乏的養分。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吳國伐越期間,毀壞了越過都城會稽,得到一塊人骨。吳王便派使者來問孔子:“人的骨頭,數誰的最大?”孔子說:“大禹在會稽山召集衆神,防風人延誤了時期,大禹下令将他殺死并且陳屍示衆。防風氏的一節骨頭就占滿一車,他的骨頭最大了。”

吳國使者再問:“誰是神呢?”孔子說:“山川的神靈都隸屬于王。”使者又問:“人最長得有多長?”孔子說:“颛堯氏身長三尺,短到了極點。最長的不過十倍于此,這是數字上的極限。”使者連連稱贊:“高明啊,聖人!”

從以上孔子的“答記者問”中可以看出,吳國使者問的問題也都是科學層面上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孔子沒有啞口無言,而是從容不迫地滔滔不絕回答了起來,不愧于大思想家、大學問家的稱号,守住了自己的人設。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6

但是細究起來,卻也疑點重重,禁不起邏輯推導:首先不論人的骨頭是不是能夠占滿一車,即便真有這麼高大壯碩的人類,按照一節骨頭占據一車這樣的前提,并且将這節骨頭認定為人類最長的大腿骨,那麼整個人類的長度差不多是4條大腿骨長,也就是四輛車的長度。

據考證,古代拉貨車的車廂一般長度為3~4米,結合我小時候拉的闆車長度,這裡認定貨車長度為3.5m,那麼防風氏身高必定達到了14m。但是孔子又說了,10倍祖堯氏三尺身長的高度最高,也就是三丈,不到10m是數字上的極限,這不前後矛盾嗎?

僅此一小例,就可以讓孔子的大學問家人設再次崩塌一次。但是可悲的是,吳國使者聽了孔子這般禁不起邏輯推敲的話語,居然連連說高明,不得不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哀。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7

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都抱着這種進不去邏輯推敲的理論不放,原因很簡單,中華文明自古施行的都是人治。所謂的人治,是讓中華老百姓都圍着某位君主、某位大思想家轉,一切以他為馬首是瞻,他說啥就是啥,他說太陽從西邊升起來,底下人就得想辦法把它實現到位,而不是以客觀存在的規律辦事。

反觀《兩小兒辯日》這則小故事,兩個小兒問的問題都是客觀事物,而且極具邏輯思辨特點。這恰恰就是孔子的弱項,問題不僅嚴重超綱,而且怎麼還涉及到燒腦的邏輯推導?孔子人設崩塌、被兩個10歲小兒譏諷為:誰說你有學問?必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換個角度,假如兩個小兒在辯論禮儀、治國方面的問題,想想孔子的表情:必定拿出正襟危坐、權威泰鬥的模樣,滔滔不絕地講述三天三夜估計也不停歇,但是若仔細推敲,你會發現:大部分言論都是“你必須這樣這樣做”一類的說教之語。

孔子和小人做過什麼(孔子的一次人設)8

尊重并且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杜絕以某個人為核心、沒有邏輯思維的“思想禁锢”,是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