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iPhone開創了智能手機這一品類,卻不知道iPhone的橫空出世,給世界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iPhone,就沒有移動互聯網的繁榮。
在2007年初代iPhone誕生之前,彼時的手機是什麼樣的?可以說,絕大多數手機都是采用數字鍵盤 塑料屏的設計。正面有至少一半的空間被實體按鍵占據,屏幕的可視面積不到2英寸,純粹就是個通訊工具。
當時手機廠商的思路是這樣的:手機必須要有實體按鍵,否則就會失去最重要的通訊功能。就算是把屏幕尺寸做大,也要采用類似翻蓋的結構,保證實體按鍵能塞進去。在這種思路框架之下設計出來的産品,功能上都大同小異,隻能在外觀上做創新。
2007年有一款比較有想象力的手機,名字叫諾基亞E90,屬于大屏翻蓋機。它把實體鍵盤做到了極緻,展開後就像是台迷你筆記本電腦,并且搭載的是塞班系統,支持3G網絡,就像是台掌上電腦一樣。
諾基亞在傳統路線上幾乎做到了極緻,但是你會發現,諾基亞E90本質上還是功能機那一套,主要靠實體鍵盤來操作手機,屏幕隻能顯示畫面但不能觸摸,功能性全靠系統内置應用,并沒有創造更多的需求。
如果沒有iPhone,如今的手機大概率會變成掌上PC。最重要的是,手機是通訊工具,便攜小巧是剛需,屏幕是不可能做大的。這就導緻了一個問題:在這麼小的屏幕上,還沒有鼠标,單純靠縮小版的鍵盤,操作效率怎麼媲美電腦?
事實證明,一旦不敢突破現有的框架,就無法做出颠覆性的産品。很難想象,如果在這條路上繼續發展下去,手機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沒有iPhone的橫空出世,我認為會有3個明顯的改變。
首先,手遊不可能成為主流。手機遊戲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最關鍵的前提是手機屏幕支持多點觸控,而且屏幕尺寸夠大,可以實現複雜多樣的遊戲交互。而諾基亞E90不是觸摸屏,想玩遊戲隻能靠極小的鍵盤來操作,并且還沒有鼠标,體驗有多糟糕可想而知。
第二,移動互聯網生态不可能如此繁榮,在功能機的設計框架下,就算可以安裝第三方APP,也發展不起來。随便打開幾個APP,你會發現它們的交互界面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在功能機上,APP開發者隻能适配實體按鍵,能勉強實現功能就不錯了。
第三,手機性能的發展不會這麼迅速。在手遊、APP的蓬勃發展下,消費者對手機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手機又需要同時兼顧性能、續航,這就倒逼半導體工藝快速發展。舉個例子,A15采用的是台積電5nm工藝,但是intel還在打磨10nm工藝,主流智能電視甚至還在用12nm工藝。
綜上所述,你會發現,喬布斯對智能手機的定義是完美的,可觸摸,沒按鍵,可安裝第三方APP,靠一塊屏幕就能包羅萬象,憑空創造了一個繁榮的移動互聯網生态。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