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熊貓就來講一講三大官府菜。
随園菜、孔府菜、譚家菜究竟适合不适合用來做餐廳的主打菜。
這三個官府菜分别代表着南京、山東、北京三個地區菜肴的精髓。
随園菜
南京官府菜的代表,因為《随園食單》的存在,才尤為突出。
其中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十四個部分。
講究物盡本味,君臣輔佐之道。
辭官後的袁枚,自己做了個供應鍊,除了豆腐之外,所有食材自己在随園養殖生産,說實話,蘇東坡應該能和袁枚搞個CP。
在食材的選擇上,袁枚是上到山珍海味,下到清粥小菜,選料的标準極其嚴格,譬如肉要吃那個部分,雞用什麼運動量的雞,竹筍用那個時辰的,火腿用哪家哪個品級的,選料嚴苛,堅決不對付。
口味的體會上,随園菜主張中庸之道,味濃不可油膩,清鮮不可淡泊,一物呈一性,一碗各一味。
所以,20世紀80年代初,南京某大廚通過随園食單複刻了幾道随園菜,譬如太守八寶豆腐,糟蒸白魚等。由于做法過于繁複,無法進入百姓市場,隻能在一些高端的場合出現。
所以,作為餐廳想複刻随園菜作為主打菜,除非具備一定體量的規模,否則輕易不要嘗試。
一個物盡本味,冷凍品就無法滿足。
孔府菜
衍聖公這一系,别的不行,兩件事做的特别到位。
一件是祭祖,一是孔府菜。
祭祖那是衍聖公後人本職工作。各位公務員你們最多幹幾代人,人家這個公務員幹了可好幾十輩子了。所以,體制内研究吃的,絕對不一般。
一道百子肉,百塊紅燒肉皮中嵌着百個蓮子。吃的慈禧眉開眼笑。
孔令贻回到山東就把菜名改成了帶子上朝。
瞧瞧人家這政治覺悟。
更别說孔府自行研究的滿漢席196道菜了。
菜是燕窩、魚翅、海參、幹貝等珍貴物,菜名更是好聽,如一孵雙鳳、禦帶蝦仁、竹影海參、當朝一品、神仙鴨子、青龍卧雪、雪掃梅花、八仙過海、鬧羅漢等,
用料考究到禦膳房的太監都咂舌不已。
所以說,孔府菜與魯菜基本是兩道體系。
魯菜講究的是鹹鮮适口,有濃有鮮,既有膠東菜的海味打底,又有魯中的鹹香重彩。
而孔府菜,各位兄台,咱們看個熱鬧就行。
雖然不太費料,但是孔府菜他TM費工啊。
譚家菜
也叫榜眼菜,這個菜的起源就近了,清末民初,跟現代人口味差不多。
相傳是清朝翰林譚宗浚所創立。
譚家菜的特色主要是燒、炖、煨、靠、蒸,主要是以幹貨發制,高湯老火調制海八珍。
口味上,講究原汁原味,基本不用花椒,也很少用胡椒粉。
熊貓想了想他家的那幾道菜,開席就上黃焖魚翅,收尾給個清湯燕窩。。。。。。
算了,他家也别寫了。寫了也沒用,這玩意能做普通餐廳?
不過老譚家也流傳下了幾個臭毛病,有人繼承。
厲家菜就是他家那種不許點菜,不愛吃滾蛋的毛病繼承者。
這點倒是挺符合他家高端的調調的。
以上,熊貓碼字不易,大家請點贊收藏保存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