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蔔甲,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今天我們常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驚人事迹。
其實,最早讓天地震驚的人類壯舉,當屬文字的發明。
《淮南子》說,黃帝的史官倉颉創造了漢字,随即“天雨粟,鬼夜哭”,因為文字洩露了天地的秘密。
若無文字,文化的傳承、知識的推廣都會失去載體。
漢字起源于上古時代,由象形的甲骨文、金文,衍化為小篆,至漢代完成“隸變”,至唐代完成“楷化”……一直變到如今通用的簡體字,縱貫數千年,曆久彌新。
這塊商代的“田獵蔔甲”是我國甲骨文研究最珍貴的資料之一。其上有258個完整的字,4個殘字,記錄了商王為狩獵活動進行占蔔的蔔辭。
圖(1)是出土的殷商時期有字龜甲。
圖(2)為有字牛肩胛骨。甲骨文就是因為常被刻在這兩種載體上而得名。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又稱"契文"、"甲骨蔔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距今約3600多年的曆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
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迹還是比較明顯。
目前,我國已發現大約13萬片甲骨,40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别的約20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下面,看看你能認識多少甲骨文?
【往期精彩】
▽
- The End -
版權聲明:
⊙本篇為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博河南(微信ID:zhongyuanguoxue2014)。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河南立場。
【文博河南】文博 文學 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長按,識别二維碼,加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