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諸葛亮三顧茅廬簡單介紹

諸葛亮三顧茅廬簡單介紹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7-18 13:30:34

“認識”諸葛亮“比“認識”孔夫子要早一些。小時候聽收音機裡說書,每每最喜歡聽《三國演義》。每當聽到書中說到諸葛亮奇計破敵,心中不禁贊歎:先生真乃神人也!及年紀稍長,“認識”了孔夫子,面對夫子的高山仰止般的智慧,又是敬佩的一塌糊塗。

諸葛亮三顧茅廬簡單介紹(假如三顧茅廬主角由諸葛亮換成孔子)1

諸葛亮

我們知道,蜀漢的結局是個悲劇。多少年來,我一直在想,或許諸葛亮也不是真的那麼神,換成孔夫子結局應該不同吧?

以下試着從幾方面比較一下他們的異同,探究一下換成孔子蜀漢會否有不一樣的故事。

一、為政

諸葛亮主政主要做了如下幾項工作:

1、重視農業,興修水利。鼓勵農民開墾荒地;設立專職堰官來管理和維護都江堰;沿成都西北的柏條河修築一條九裡長堤,世稱“諸葛堤”。

2、重新實行東漢末年廢棄的鹽鐵專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精簡在職官員,節約财政開支。

4、設置錦官城,大力發展蜀錦産業。目的也是增加财政收入。

如果是夫子主政,會做什麼工作呢?

孔子曾經做過魯國中都這個地方的長官。據說做了一年,這個地方就興旺發達了,以至于魯國其他的地方都來效仿。孔子也因此升官了,一直做到大司寇。可見夫子也是很善于治理政事的。

總結夫子的為政之道,主要就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勿奪農時,輕徭薄賦;加強守衛,防止侵略;子貢曾經問政于夫子,夫子回應了三條原則: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隊、百姓對政府充分的信任。

諸葛亮三顧茅廬簡單介紹(假如三顧茅廬主角由諸葛亮換成孔子)2

孔子傳道

二、禮樂

孔子非常重視禮樂。禮其實主要就是秩序,講究上下尊卑,各安其位,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樂就是教化,要讓被繁雜禮制約束的各種負面情緒用音樂疏解一下,讓人心情舒暢。孔子對于僭越禮制的事情極是反對,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維持一個和諧有序的政治結構。

諸葛亮在禮樂方面顯然不如孔子。他平生最喜文比管仲、武比樂毅。恰恰孔子批評管仲的錯誤一是不節儉,二就是不知禮。孔子說他雖然懂得治國,卻不懂得推行禮樂之道,做了一些不符合身份的僭越禮制的事情。以至于輔佐齊桓公成就的是霸業而非王道之業,所以一世而衰敗。

諸葛亮在禮上面也犯了管仲的過錯。最明顯的就是架空了後主劉禅的權力。國家大小事情,從大政方針到官員任免,從軍事到農事,事無巨細,全都由他一言而決。這就難免引起君臣的不滿,為後來的衰敗埋下了隐患。順便說一句,大量史實證明,後主劉禅其實并非蠢笨不堪。

諸葛亮曾評價劉禅:仁愛機警,德行好,尊重學者。在諸葛亮死後,劉禅又支撐了三十年,後期更是親自主政。他對諸葛亮北伐的主張是持反對意見的。出于對諸葛亮的敬重,以及諸葛亮動辄拿先帝劉備托孤說事,再加上諸葛亮也确實兩袖清風、一心為公,劉禅也隻好轉而支持北伐。

諸葛亮三顧茅廬簡單介紹(假如三顧茅廬主角由諸葛亮換成孔子)3

劉禅與相父

三、用人

孔子主張舉賢用能。他說:“儒有内舉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諸葛亮也主張選用賢人。他在《出師表》中說:“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諸葛亮具體的用人策略是“舉孝廉”,主張用人“德”字為先,才幹為輔。這本來也符合用人規律,孔子也是這麼認為的。但别忘了,夫子還有一句話“過猶不及”。

正是諸葛亮過于強調“德”而忽視“才”,導緻蜀漢人才凋零。文臣多數是平庸虛僞之人,将領多是志大才疏之人。有數的幾個将才還都是魏國降将,比如王平、姜維、夏侯霸。軍事上出現了“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廖化當時已年過七旬);文臣方面,選定的接班人蔣琬守成有餘,進取不足;繼任的費祎心胸狹隘,最後因酒醉遇刺身亡。

四、軍事

這方面諸葛亮相比孔子可以說是一騎絕塵。他在隆中隐居的時候就常常自比春秋名将,曾率軍連克齊國七十餘城的燕國名将樂毅。事實上他也的确具備很高的軍事素養。

反觀孔子,關于軍事方面的才能,《論語》中有一段話可以交代清楚:衛靈公詢問排兵布陣的方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

再看諸葛亮,抛開千古以來脍炙人口的赤壁大戰(實為周瑜指揮之功),在他主政期間,共五伐中原,以占劣勢的軍隊勞師以遠,雖然均無功而返,但前四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是遷回了人口,有的是得到了地盤,還有就是斬殺魏國大将。隻是最後一次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後病死軍中,“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正是諸葛亮的連年北伐,使得蜀國本就羸弱的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想想也是,人口本就稀少,又經年累月的抽調青壯男丁上前線,去的多,回來的少,經濟如何能夠不受影響。 有人可能會說了,打仗是雙方的事情,要損失都有損失。問題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人家魏國家大業大耗得起,你蜀國耗不起啊!越耗你的差距越大啊!事實上諸葛亮還真是把耗損敵人當成了北伐的理由。在後出師表中他說:如果不開戰,坐等敵人強大了,那麼我們蜀國就亡國了,因此不得不北伐。結果我們也看到了,互耗的結果,最先支持不住的不出意外是蜀國。

諸葛亮三顧茅廬簡單介紹(假如三顧茅廬主角由諸葛亮換成孔子)4

諸葛亮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在《出師表》中他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後出師表》中說“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連年征戰造成的後果就是三國後期,蜀國國力空虛,後繼乏力,軍民已無戰心。

最後,魏國鄧艾以三千疲憊之兵兵臨城下之際,成都城中尚有甲士十萬。這時諸葛亮用人的弊端顯現出來了:文臣慌亂無比,進退失據。這時有人向劉禅提出投降,朝堂上居然一片附和之聲,全無盡忠死節之意。這哪裡有什麼德行,不過是一群僞君子罷了。隻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主張迎戰。由于成都有城無防,疏于戰備,諸葛瞻隻好領兵出城與敵決戰。隻因諸葛瞻軍事才能有限,最終數萬人慘敗于數千敵人,自己也落得個戰死沙場。為避免更大的死傷,劉禅被迫投降。

諸葛亮三顧茅廬簡單介紹(假如三顧茅廬主角由諸葛亮換成孔子)5

總之,如果換成孔子主政,他一定會首先休養生息,讓群衆衣食無憂,進而富裕起來。然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即讓大家有道德,講禮義,社會其樂融融。這樣,遠方的人就會發現蜀國是沃土,紛紛前來歸附。軍事上,孔子也一定會任用賢才,利用蜀國易守難攻的地理特征,牢牢守住關隘,拒敵于國門之外。

如果天下有變,比如魏、吳交戰難解難分,又或者他們内部起了紛争,亂作一團。則蜀國可以坐收漁翁之力,大力招攬魏國和吳國的人才,增強自己的力量,趁機擴大地盤。果如此,則天下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劉禅未必沒有機會以皇帝而不是安樂公的身份飲馬黃河,還都洛陽。

天下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清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