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個後期拖出去砍了
國産電視劇,從來不缺非議。
劇情淩亂沒邏輯,罵編劇;演員木讷沒演技,罵演員;鏡頭語言沒張力,罵導演;花了大錢沒效果,罵制片人……
經曆了多年後,批評的聲音終于到了後期人員的身上。
“十級磨皮”“陰間濾鏡”“低級感調色”最近多部影片因此被罵上熱搜,無論是《當家主母》《一見傾心》還是《斛珠夫人》的視覺效果,都令觀衆感到不适,評分也一降再降。
與影視工業生産線上其他飽受争議的工種不同,面對這樣的指責,後期師們并沒有選擇三緘其口,而是紛紛表示:
“這鍋,我們不背。”
技術好了,演員怎麼連臉都看不清
許多觀衆表示,自己購買了高清電視以及影視平台會員的高清福利,但是看電視劇的時候居然連演員的臉都看不清。
近日,由蔣勤勤、楊蓉主演的電視劇《當家主母》播出時,該劇的莫蘭迪色調就成為了衆矢之的,不少網友吐槽稱,這種千篇一律的低飽和度、冷色調顯得整個氛圍十分陰森,人物臉色慘白,沒有血色。
由陳星旭、蓋玥希主演的電視劇《真相》同樣因為濾鏡飽受诟病,全場色調偏暗,不知是否為了加強懸疑效果,整片處于灰蒙蒙的色彩中,觀衆一度分不清劇中是白天還是黑夜,大白天的外景戲,主演的臉都看不清楚。
《一見傾心》視頻截圖
年代戲《一見傾心》的美顔磨皮,令男女演員面部失真,五官模糊,在濾鏡下綠色軍裝變成了黃色。
《雪中悍刀行》預告片截圖
張若昀擔任主演的大作《雪中悍刀行》發布了泛着“綠光”的預告片,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張若昀的每一根頭發絲都是綠的,這讓網友不禁調侃,“片中的俠之大者均面有菜色,看來夥食需要改善一下。”
磨皮和濾鏡的技術并不是第一次被诟病,此前,蔣雯麗和倪大紅出演的《正陽門下的小女人》,二人年輕時的對戲就被使用了強力美顔,倪大紅标志性的眼袋都給磨沒了。
在古裝劇《東宮》中,斯琴高娃扮演的老太後也被吐槽磨皮嚴重,整個臉部光滑無比,連一點皺紋都沒有,除了滿頭白發,很難相信這是一個老人,讓觀衆非常出戲。
濾鏡興起之後,在不少偶像劇中,高強度濾鏡成為作品的“遮羞布”。濾鏡技術憑借一己之力,試圖“拯救”偶像劇整個産業鍊。
觀衆認為,影視後期處理應該為影視劇效果錦上添花,而現在的這種使用方式,讓場景模糊,氣氛詭異,更糟糕的是,人物臉部器官模糊,失去了表情、神态,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塑料假人、瓷娃娃一般。
不僅觀衆不滿意,部分演員同樣不滿意,早些時候,鞠婧祎和于朦胧主演的《新白娘子傳奇》,美顔濾鏡開得太強,就連法海都是細皮嫩肉的,在觀衆大量吐槽下,片方緻歉最後調整。主演于朦胧随後也發文表示“許仙的十級美顔濾鏡正式下線,‘于清晰’同步上線”。
但就是這個演員觀衆都不滿意的視覺效果,究竟是如何發展起來并且愈演愈烈的呢?
害人的“高級感”
在浙江經營一家影視後期工作室的老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從業這麼多年最讨厭的三個字就是“高級感”。
“這個詞殺傷力特别強,片方有的時候就這三個字的要求,做完了不滿意還得重新做,關鍵是究竟怎麼是高級,誰也不知道。”
最初國内影視劇起步的時候,視覺效果多是謀求香港影視劇和韓劇的樣子,殊不知,早期的香港電視劇由于是膠片拍攝,和追求好萊塢的色彩,所以自帶着一些泛黃的質感,這種質感被很多港劇迷認為是一種“高級感”,有一段時間,為了追求港劇的“高級感”,不少電視劇要鋪黃色的濾鏡。
再後來,港劇來了,柔光、銳化、色彩調整就更細了。老孫認為,後期的效果不能彌補拍攝過程中的簡陋,我們都說韓劇好看,但是要看韓劇在拍攝的時候做得多麼細,每一處景,每一處光,以及演員走位,化妝的水平,都決定着最後的觀感。
“電視劇畢竟不是動畫片,啥事都指望後期調,這事不現實。”
演員認為,濾鏡可以提高自己顔值;後期調色和濾鏡可以虛化背景,讓摳圖和實景不好辨别;厚濾鏡能拯救服化道、化妝術以及不專業的打光;前期加班加點粗制濫造,後期加濾鏡一切問題似乎都能解決……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很多導演習慣拿一個好萊塢的作品或者韓國日本的作品,直接告訴後期師,我要這樣的顔色效果,後期師常常會反問:你的拍攝條件是否和人家的相同?
為了更好地能達到片方“高級感”的要求,老孫跟過組,幾乎每天都在跟攝影團隊争執,“拍得太不講究,燈光布置都有問題,演員因為檔期,大量日戲夜拍的場景,妝發團隊也比較簡陋,我在劇組看着他們拍,我就知道後期我要熬夜熬到頭秃。”
很多攝影師卻喜歡說“沒事,後期能搞定,後期都能調”。
《延禧攻略》視頻截圖
直到《延禧攻略》的上映,讓國内觀衆對于“高級感”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延禧攻略》采用了莫蘭迪色的濾鏡,這是個來自意大利藝術家喬治·莫蘭迪的一系列靜物作品命名的色調。每一塊看似灰暗的顔色實則優雅,脫盡火氣,經巧妙擺弄,顯得甯靜濕潤,營造出足以讓人心神安甯的隐秘氛圍。加之大量的中國傳統水墨調性,給人一種歲月曆史的沉澱感,很有質感。
老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人們口中的濾鏡,其實在專業中叫做調色或者LUT,一般是采用一個叫做達芬奇的軟件,“簡單來說,你可以把 LUT 視為某種函數,每個像素的色彩信息經過 LUT 的重新定位之後,就能得到一個新的色彩值。”
當影視作品進入後期調色階段,就是大衆所認為的加濾鏡環節,也并不存在“一鍵濾鏡”。通常來說,調色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色彩匹配,還原素材的真實色彩;二是色彩風格,根據作品的類型進行風格化處理。
“高級,低調,嚴肅”是當時觀衆對于《延禧攻略》濾鏡的好評,雖然女主角的演技受到了一些争議,但是在“高級感”的濾鏡下,一美遮了百醜,大家還是看得津津樂道。
得到了甜頭的于正,一發不可收拾,各種低飽和度、冷色調帶着古樸質感的作品接踵而至,從《皓镧傳》到《玉樓春》,再到後來的《骊歌行》,直到最近的《當家主母》依然是這樣的色調。劇情和氛圍的不契合,加之審美疲勞,終于讓觀衆喊出了“把那個後期拖出去砍了”的話。
面對觀衆的吐槽,老孫并不買賬,關于影視作品的後期濾鏡和調色,作為技術人員,其實并沒有太多話語權,很多演員在和片方簽訂合同的時候,就會規定,有自己戲份的鏡頭都需要做美顔,甚至還會要求全片調色。
在調色師的正常工作流程中,拿到手的原始素材是灰色的。他們首先要把畫面恢複成原色,這個過程被稱為一級調色,接着再根據需要,進行層層疊加的二級調色和局部精修。有的調色師會做十幾個不同的圖層,來追求理想中的畫面色調,因為在這個本該充滿審美門檻、色彩藝術的環節中,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案,是不可能的。
演員周久就曾遇到過令自己啼笑皆非的情況。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曾經和一位知名女演員合作一部年代戲,作品中凡是自己和女演員同框的鏡頭,都被後期處理了,自己臉上的皺紋和瑕疵都被修去,皮膚都白了不少,但是在與其他演員對戲的鏡頭中,自己的臉卻完全沒有處理。
“那部戲裡就感覺有兩個我,一個我特難看,一個我看不清。”
“作為上了歲數的男演員,我從來沒有去找後期尋求關照,但是見過不少年輕女演員,由于面部不夠精緻,做後期的時候給後期人員送飯送奶茶,以求修得更好看一點。”
“女演員也是奇怪,你說你臉上有個痘痘不好看,每天拍完了還熬夜去吃火鍋,第二天泛着油光就來演了,我要是後期,我也生氣。”
在周久看來,演員因為年齡的變化在身體和面部發生生理改變是必然的,這種變化不是一個醜陋的過程,而是一個人成熟的體現,根據面部特征的變化可以去塑造更多不同的角色。“你把一個老太太臉整成溜光水滑的,誰看了誰都難受。”
不僅如此,過分的精修和濾鏡,會讓演員的面部表情失真,“本來就沒啥演技,臉上還打了東西,再一模糊,啥也看不出來了,這種不是美,反而是醜陋。”周久說。
濾鏡和精修,多數發生在古裝題材和偶像題材電視劇中,因為這些作品更需要“美”來提升劇情和演技的不足,《士兵突擊》《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軍旅題材的作品就完全沒有濾鏡的加持,同樣成為經典。
“所謂的‘高級感’,其實是一部作品綜合的體驗,光顔色濾鏡高級,作品本身不過硬,觀衆看完也感受不到多高級,調色不應該成為電視劇成敗的主要因素。”老孫憤憤不平。
自信點不好麼
很多演員長得挺不錯的,放大馬路上也是漂亮的小青年,但是天天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還要更好看,這是因為“好看”确實能換飯吃。
周久從專業影視學院畢業十幾年了,由于長得一張足夠硬朗卻缺乏英俊的臉,每年接不到太多作品,一年下來片酬大概60萬人民币,在他看來,他已經遊走在娛樂圈的邊緣了。
“像我這樣的演員有很多,都是因為長得不好看,接不到戲,長得不好看不代表我們對藝術沒追求,但是沒辦法,好看确實就可以接到戲。”
周久也理解使用濾鏡和精修的劇組和演員,誰都希望自己呈現在畫面中的樣子是完美的,這樣才能匹配粉絲和影迷心中那個完美的形象,然後才能持續有熱度,持續有曝光度,持續能有邀約出演更多的作品。
其實濾鏡和精修不是不能用,在老孫看來,好的濾鏡和後期調整,是建立在出色的前期和拍攝中的,老孫拿了《長安十二時辰》舉例子。
《長安十二時辰》由于特殊的原因,大量采用了日戲夜拍的手法,燈光組和移動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種燈籠、道具燈,其實也都是燈光組與道具組配合為了模仿燭光效果而設計的燈具。服化道全是自己織染、定做的,甚至做了唐代标準色卡,後期精修調整也非常出色,最終呈現了一個極佳的視覺效果。
“你說這一切是全靠後期麼?絕對不可能,這是片方在一開始就想明白自己要什麼視覺效果,完全不是簡單的上一個顔色鋪底和修面這樣低級。”
老孫聽說,最近有的後期師開價8000塊錢一秒,還被觀衆罵黑心,“有的時候給我的活,别說8000塊,80000塊我都不想幹。在嚴格壓縮工期的情況下,有些事情不是單純給錢就能完成的,技術雖然進步了,但是很多意識并沒有進步。”
其實,在沒有十級美顔濾鏡的影視劇裡,不一定能看到演員最美的模樣。可這樣立體鮮活的熒幕形象,更能傳遞情緒,更有十足的感染力。演員抛開形象包袱飙演技,被群嘲臉上的歲月痕迹、顔值滑坡等等的不完美才是常态。
沒人會否認,完美無瑕、飽滿緊緻、吹彈可透的面龐是美的。而濾鏡也不是糟糕影視劇的原罪。問題其實出在,它不該成為統治熒幕唯一的“标準美”。
此外,越來越浮在表面的制作,越來越愛博噱頭的宣傳,把時間浪費在“作假的精修圖”和“柔光特效”,而沒有靜下心來研究一部劇的制作,隻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
随着觀衆要求越來越高,真實二字也越來越重要,真實感不僅來自劇本的人設,導演的駕馭,更來自演員的樣貌和全片的質感,如果連顔色和相貌都達不到真實,那麼還有什麼是真實的呢?
(應受訪者要求,周久為化名)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