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一直是很多教師最關注的,畢竟關乎着漲工資,職稱越高不僅地位高,而且待遇也越來越好。職稱設置從正高級職稱到員級5個等級,依次為正高級教師、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與職稱的正高、副高、中級、助理、員級相對應。在所有中小學教師的職稱類别中,一級職稱,到底相當于什麼級别?
一級教師相對應的是中級,在教師的崗位設置等級中處于8檔、9檔和10檔這三個檔次。某個一級教師在崗位設置中處于哪個檔次,一方面和對方的教齡有關,另一方面和這位老師的考核分息息相關。
在中小學的教育系統内,一級教師是這種情況。但是在大學,職稱就不是什麼一級二級三級之類的東西,而是換一種稱謂,比如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這四個等級。相對而言,大學裡的老師評上的職稱比中小學教師評上的職稱在逼格上有着不小的差距。比如同樣是教師,小學新教師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轉正之後的初始職稱是三級教師,而人家大學裡職稱最低級的“助教”卻相當于小學二級教師,比三級職稱的小學教師高一級。而小學教師要評上小學二級教師,至少需要花5年以上,才有可能順利晉升二級。
而一級職稱的中小學教師,則相當于大學中的講師。中小學一級職稱的評聘,和大學的講師評聘也有一定的差距。要評上一級職稱,單單靠那些硬件條件夠了還不行,還必須參加其他各項考試,才有希望晉升職稱。
職稱關乎教師切身利益,一直是教師關注的頭等大事。無論是職稱制度的變革,還是一年一度的職稱評聘,無不牽動着每一位教師的心。如何發揮職稱評聘的作用,使其真正成為促進教師積極工作的助力,這一直是當今教育部頭疼的問題。
有人曾說,教師心中不平事,職稱評審屬首位。
說到底之所以要評職稱,根本原因在于職稱與工資待遇挂鈎。這才是職稱在老師心裡重要的地位。“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是我國主要的分配原則,在同一所學校,大家工作量相當,教學成績相差無幾,工資待遇差距應該不會很大。但事實上,職稱是确定工資的唯一标準,經過曆次工資調整,初級與高級工資已相差近一倍。有人說,不是還有績效工資嗎?可績效工資标準也是依據職稱,且隻有30%放到期末考核,根本體現不了“按績取酬,多勞多得”。導緻很多教師心裡不平衡現象越來越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