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晉文公設置了三軍六卿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從國君麾下的十一家世族中選出六人輪流擔任掌管軍政大權的“六卿”,這些家族共同輔佐國君,彼此之間又互相制衡。正因這一特點,三軍六卿制度設立之初晉國國力大增,晉文公也成為了繼齊桓公之後第二位稱霸的國君。
到了春秋末年,原本的十一個世族隻剩下了智、趙、韓、魏四家,其中智家勢力最為強大。于是,韓、趙、魏三家共同消滅智家,并瓜分了晉國的國土分别建國,這便是“三家分晉”。三家當中,趙國曾一度成為東方最為強大的國家,而廉頗、蔺相如則是趙國強大的重要保障。作為“将相和”故事的兩大主人公,他們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廉頗與同為趙國将領的李牧,以及秦國将領白起、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将”,而《史記》中關于他戰績的最早記載,是在燕伐齊之戰中。周赧王元年(前314),齊國趁燕國内亂大舉進犯,國君燕王哙、太子平遇害。随後,趙武靈王将燕王哙庶子送回燕國即王位,這便是燕昭王。
為了一雪前恥,燕昭王四處招賢納士,成功将名将樂毅招攬到了麾下。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樂毅以燕國上将軍、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燕、韓、趙、魏、楚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并且連下七十餘城,締造了我國古代戰争史上的經典案例。在這場戰役中,廉頗作為趙國将領率軍大破齊軍攻取陽晉,其勇猛令諸侯們敬佩不已。
回國以後,廉頗官拜上卿,一時間風頭無兩,但當時還僅僅是宦者令缪賢門下一個小小門客的蔺相如很快就要奪走他的風頭。燕伐齊之戰後不久,秦昭襄王緻信趙惠文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珍藏的美玉和氏璧。和氏璧的價值當然遠超十五座城,何況秦王并不一定真的能夠兌現承諾,但秦強趙弱,趙王隻得應允了下來。
為了防止秦王出爾反爾,此前名不見經傳的蔺相如自告奮勇前往秦國出使。來到秦國,秦昭襄王得到玉璧後絲毫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便以指出玉上瑕疵為由讨回玉璧,并作勢要将其撞碎。随後,他又看出秦昭襄王隻是假意承諾,于是派随從暗中将和氏璧送回了趙國,自己随後全身而退。
第二年起,秦将白起數次出兵攻打趙國,奪取了不少土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打算專心對付楚國的秦昭襄王邀請趙王在渑池見面并舉行會盟。在廉頗、蔺相如的勸說下,趙惠文王同意前往,席間蔺相如又憑借過人的機敏化解了秦王折辱趙王的企圖。連續兩次立下功勞後,蔺相如被拜為上卿,且地位在廉頗之上。
京劇《将相和》劇照
心高氣傲的廉頗認為自己的官爵是浴血奮戰得來的,而蔺相如不過會耍耍嘴皮子,于是對于後者位列自己之上頗為不滿。蔺相如知道廉頗心中憤懑,于是主動放低姿态,以求趙國朝堂内部保持和諧的氣氛。得知蔺相如心胸如此寬廣、思慮如此深沉,自慚形穢的廉頗負荊請罪,這便是千古流芳的“将相和”的故事。
此後的十幾年裡,廉頗先後在與齊國、魏國、秦國的作戰中獲勝,展現出了作為名将的強大實力,但有關蔺相如的記載就不多了。後來趙惠文王去世,其子趙孝成王繼位。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趙兩國交戰于長平,盡管白起等将領率領的秦軍戰鬥力強大,但在攻堅戰中還是難以真正從廉頗率領的趙軍身上占到便宜。
于是,秦相範雎使出離間計,散播廉頗作戰不力,而能讓秦軍害怕的隻有趙括的流言。趙括是趙國名将趙奢之子,盡管熟讀兵法,但并沒有實戰經驗,可趙孝成王聽信流言,竟然讓他取代廉頗擔任主帥。據《史記》記載,當時病重的蔺相如在得知這一安排後立刻勸谏道:“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然而,趙孝成王沒有理會蔺相如的勸告,執意重用趙括,結果就是秦國赢得長平之戰,相傳秦将白起更是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五萬,奠定了自己的威名。大約在這一時期,蔺相如因病去世,而廉頗則在被罷免的數年後才得到再度起用,并率軍攻取了魏國的繁陽。同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這位新王剛一即位就罷免了廉頗,導緻後者直接轉而去了魏國。
數年後,趙國國内人才凋敝,趙王想要邀請廉頗出山,又擔心後者太過年老,便派出使者前去打探。然而,這個使者卻被奸臣郭開收買,在明知廉頗仍有餘力的情況下回禀說廉頗難以任用。後來楚國迎廉頗為将,但他仍在為不能報效趙國而郁悶,始終未能建立功勳,最終于壽春去世。當初支撐起趙國的廉頗、蔺相如一個報國無門,一個因病去世,倒也着實令人唏噓,如果有他們二人在,就算是橫掃六合的秦始皇,或許也得晚上幾年才能實現統一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