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類四種心理

人類四種心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0:52:10

我們為什麼會産生虛假記憶?

我們為什麼越在意越容易搞砸?

我們為什麼容易被套路?

我們為什麼總感覺自己不行?我們為什麼喜歡随大流?

種種這些,其實背後都有真正的原因,而答案就在這本書——《曼德拉效應》

人類四種心理(人類迷惑行為的背後)1

一、曼德拉效應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提出于2010年,提出者是一個名叫菲安娜·布梅的美國部落客。所謂的部落客,是指伴随網絡興起的,與網絡相伴相生的一個群體。

2010年,她在博客上聲稱,曼德拉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在監獄中去世。可是實際上,被尊稱為“南非國父”的曼德拉,當時還健在,直到三年後(2013年)才在約翰内斯堡的居所去世。然後,她的這一明顯與事實不符的消息,卻獲得了很多人的附和。

後來,人們就将這種集體性的“對事情持有錯誤的記憶”的現象,稱為“曼德拉效應

你會發現,我們會産生虛假記憶。之前的我認為,記憶是真實的,我們腦子裡的記憶都是之前所經曆的事情,随着時間的流逝,留在我們腦子裡的印象。當我看到曼德拉效應時,我沉思了。我也在回想,我是不是哪個記憶片段,也是假的。正如我之前經常會有這樣的印象,明明覺得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但實際上并沒有發生。好像很多事情明明已經做過,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做過,隻是在我們腦子裡産生了虛假記憶。

人類四種心理(人類迷惑行為的背後)2

為什麼産生虛假記憶?

一種觀點認為,人類之所以出現虛假記憶,是與人類記憶的缺陷有關;由大腦中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網絡構成的記憶,在人類的大腦中,經曆“信息輸入——信息鞏固——信息回放”的過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人類虛假記憶的出現,是與其過往經曆相關。個體在經曆過的事件中獲得的認知因素,會影響着虛假記憶的形成。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記憶并不一定真實。而記憶本身就是一種創造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件事情記憶得越多,這段記憶可能就會變得越不精準。

所以,當我們回憶往事時,最安全的處理方式就是能理性而客觀地分析問題,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隻有我們以客觀的态度對待事情,才能避免被虛假記憶蒙騙,進而避免給自己帶來遺憾,給他人造成傷害。

二、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家族以走鋼絲而聞名,其中卡爾·瓦倫達是最厲害的那個,被譽為“走鋼絲之王”。

1978年3月22日,瓦倫達收到了一個挑戰:走過設在兩棟十層高樓之間的鋼絲。瓦倫達非常重視這次挑戰,甚至了讓表演更刺激,他主動撤掉了保險繩索,要在無保護的情況下走鋼絲。

一切都是那麼順利,但在臨上場前,瓦倫達開始患得患失,不停地告訴自己:這次表演太重要,不能失敗,絕對不能失敗。

他輕松地走到了鋼絲中間,然後變故發生在一瞬間,瓦倫達突然從37米的高空跌落,當場死亡。

心理學家分析瓦倫達失手的原因,就在于他過于患得患失,過于看重結果,而不能讓自己保持平常心,無法專注于表演的過程。

從此,這種因患得患失而導緻失敗的現象,被稱為“瓦倫達效應

人類四種心理(人類迷惑行為的背後)3

你會發現,如果你越在意目的、在意結果,你距離失敗越近。工作中,當你接收到重要任務時,心中暗示自己一定要完成得很完美,可是事實發現,我們總會在一些環節上出問題,有時候甚至在關鍵時刻掉鍊子。我認為,需要我們保持一個度,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

而發生瓦倫達效應的原因其實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

瓦倫達就是動機太強烈,如果他保持平常心,不要給自己那麼強烈的心理暗示,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

其實,世界上的好多事情都是如此,你越求之心切,越患得患失,反而越得不到它。

三、巴納姆效應

生活中有一類人,他們總是喜歡“對号入座”,即對于人們無意中的對話,極易認為是用看似普通又帶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語言暗示,在含沙射影地談論自己,盡管事實上與其無關。這種心理狀态,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巴納姆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頗受人歡迎的算命現象,其實就是利用了“巴納姆效應”投其所好,對來詢問者給予的心理暗示。我們往往就會把自己帶入到算命先生所說的,好像他說的就是自己,也讓我們産生一種錯覺:算命先生很準。

星座也有類似的情況,每個星座都有相應的特點,當人們在描述一個星座的特征時,比如處女座,人們經常會說細心大方,外表柔好内心充滿激情;喜歡關注細節,容易挑剔,有強迫症等等,當在種種這些特征時,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這些往自己身上去套,然後會有一種錯覺:星座講的真準。

但是實際上,也會有很多算的不準、算的不對的時候,而所謂很準很對的情況,都是自己“對号入座”了。

人類四種心理(人類迷惑行為的背後)4

人們在描述自己的特點時,經常會用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方式,此種描述在揭示個人特點時相當準确。不過,一旦人們在描述某個人時,采用那些普通、含糊不清、泛泛的形容詞,這個人就會輕易接受這種描述方式,并認為對方描述的是自己。

所以,你會發現,個體是容易受外界信息影響的,在心理暗示下,不能正确認識自己。

正如2000多年前,古希臘人将“認識你自己”刻在阿波羅神廟上,就是用來提醒人們正确看待自己,不要被外界所迷惑,更不要讓内心困擾,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

四、庫裡肖夫效應

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原本素不相識的兩個人,一見面就覺得格外熟悉、格外親切,仿佛前世今生在某處已經認識了很久很久。實際上,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庫裡肖夫效應”。很多時候,人們看到的世界,隻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影,而事實并非如此。

正因為如此,我們往往容易對人或事物産生先入為主的印象,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給人或事物貼上标簽。

所以,在我們接人待物時,需要注意這一點,不要讓自己的主觀意識産生對人事物的看法,防止自己進入誤區,造成不必要的結果。

人類四種心理(人類迷惑行為的背後)5

面對庫裡肖夫的消極影響,倘若你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克服盲目認知,堅持自己的目标,必将獲得預期的效果。

當你在堅持的路上前行時,面對“庫裡肖夫效應”的影響,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不要被投射所影響,在研究、分析、思考之後,再做出判斷,這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還需要自信。

五、毛毛蟲效應

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人習慣于固守原有的思維、習慣,因循守舊地用固有思維做人、做事,不願發生改變。然而,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他們暫時無所适從。這就是典型的“毛毛蟲效應”

所謂的“毛毛蟲效應”,就是指盲目跟從習慣和思維慣性而做出反應,并導緻失敗結果的現象。這一心理效應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的實驗中得出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種從衆行為,導緻這種從衆行為的原因就在于慣性思維。

人類四種心理(人類迷惑行為的背後)6

日常生活中,我們容易與大多人保持一定的态度、觀點、行為。就好像一個人擡頭看天時,旁邊的人都會匆匆經過;如果一群人都在擡頭看天時,旁邊就會陸陸續續有其他人也會擡頭看天,看看到底在看什麼。然而,天上什麼都沒有。我們習慣性地“随大流”,所謂的慣性思維束縛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如何擺脫“毛毛蟲效應”的影響呢?

一方面,要努力反省自我,擺脫慣性思維,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慣性思維形成的固有思維模式,會讓我們在熟悉的環境快速面對。可是一旦改變環境,就會發生無法解決問題或者找不到更好的辦法解決問題。要想避免自己陷于這樣的情況,就要在平時遇到問題時多加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全盤接受。

另一方 面,就是要學會跨界思維。就是需要多角度、多視角地看待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及時進行思維模式的轉變,學會融會貫通地解決問題,建立多元化思考的習慣。

人類四種心理(人類迷惑行為的背後)7

很多時候,我們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也不要盲目地“我以為”,而是需要通過現象看本質,了解背後的原因,這樣我們才能看清生活中那些迷惑的行為,從容面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