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求下聯?上海,為什麼叫上海上海 是如何産生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求下聯?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
上海 是如何産生的
作者:趙震忠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流傳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複旦教授說,上海聚落,産生在上海浦邊,所以叫上海。一是明朝《弘治上海志》說,上海地處“海之上洋,所以叫上海”。二是,近年來,上海浦東新區史志工作者周敏法學者說:“上海” 是當時的人們要到海上去,像“上街”一樣。 上和海兩個字加起來,成為上海一詞。上海,上海,說得多了,逐漸由動作動詞上海,變成了名稱名詞上海。像今天有人說:“多虧跑了兩步,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上海跟上車一樣。
看來,1000多年前的人們,在江北到海上去的小河叫下海浦;從江南到海上去的小河叫上海浦。上海、下海一個意思。最後,海成陸了,“上海”,也由海域名詞,變成陸域名詞。
上述第一種說法,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試問上海浦的 “上海” 兩字又是怎麼來的呢?後兩種說法都是說上海與海有關。這是實質。隻是一個說的“上” 是個方位詞,一個說的“上” 是個動詞。都是說上海是因海而生,隻是生法不同。不過,“海上”如何變成“上海”較難理解。還有,對這個海的名稱及其産生沒有說明确。應該說,五百年前這部“弘治志”,确有不尋常之處。公元1504年,上海縣已建立200多年,修的明明是《上海縣志》,卻偏偏标為《上海志》。似乎他就是要強調這裡是上海。而且,還在“沿革”章裡說,這裡舊名叫“華亭海”。似乎“上海”是“新名”。另有明朝松江府志說,“在華亭海設市舶分司”,不說“在上海縣治”設這分司。明朝舊志,一步步認定上海縣這地塊,原本就是一個海—華亭海;後來變成陸地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還是稱華亭海。500年前的修志人,有上述對華亭海的認知,很不簡單了。今天,對上海曾是海,名華亭海,認知的人也沒有多少。
對“上海,原是海”。地質部門這麼說:2007年,出了一本書《滄海桑田 話上海》。甘德福等學者在書裡對今上海地塊,作了幾十萬字的闡述。這裡,筆者用我的話就上海的來曆,拙作簡要轉述:1、地質部門查證,今上海地塊,在1.5億年前爆發火山,産生了大小金山 佘山等三千米高山。這些山變成了今天的幾個土堆堆;2、解放後,地質勘探部門在幾十年時間裡,在上海各處,打了650多個鑽孔。對取到的岩芯化驗的結果是,我們腳下這塊地 是經過300萬年由泥沙逐漸淤成的。最厚的地方400米,有的地方隻有70幾米(遇到了小山)。再下是岩石。這個像千層餅似的地塊,是長江、錢塘江兩江之水,夾帶泥沙的傑作。這個過程中,長江曾是流到琉球才入海的長河。到距今7000多年的時候,地球大變暖,大量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到距今7500年時,海平面升高到,使長江入海口,“水漫金山”到今鎮江 揚州。這時,今上海大都被淹沒成海,隻留下了佘山、金山、奉賢等高地。這就是“上海是海”的曆史事實。華亭海曾是這麼大個海。
此後,海水逐漸消退,“華亭海”西面塊的松江、青浦、金山逐漸先行成陸。先來了“上海第一人”—崧澤村人。後來的人,率先使用了華亭村、華亭鎮、華亭縣、華亭谷等陸域名詞。與此同時,華亭海的東半部分,長江泥沙夾雜着海螺貝殼,在幾千年裡,海浪湧成寬十幾裡,長1百裡的“岡身地帶”。南宋《雲間志》認為這就是上古海岸,岡以東是海。到距今4000年時,太湖水泛濫成災。大禹治水南下,在太湖東邊開了一個口子,流出了松江、婁江、東江三條大江。松江、婁江沖破岡身,進入華亭海。此後,松、婁二江,協助長江運泥沙填海,開始向東造陸。過商、周到秦、漢,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華亭海海岸線填到嘉定、南翔、闵行一線。到八世紀,隋唐初期,華亭建縣,今上海市區地塊,始露海面。成陸後,在吳淞江江岸河邊,有了人居聚落,到海上活動。便進入上面說的“上海”,下海,舊名換新名時期。公元1008年,秀洲府在上海浦邊的聚落,設立了收酒稅的政府機關“上海務”。這是“上海”最早見諸史冊。随後又出現了“上海市1舶務”等政府機關。過半個世紀,于1074年“置上海鎮于華亭”。這個确切建鎮時間,過去也見于史載,但是因為沒有證據,史志專家們不敢相信。近年敏法學者讀浦東《平陽曹氏族譜》,發現“熙甯七年置上海鎮于華亭”。如此,1074年建上海鎮有了宋人書譜真憑實據。從而否定了宋末1267年建鎮的推算說法,把建鎮時間提前了200年。過128年,上海鎮發展成為“華亭東北一巨鎮”。上海鎮升格為上海縣。1927年設上海市。
以上就是上海的來曆。各位看官,請指教。
趙震忠2022/10/2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