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一首《石灰吟》讓我們認識了大明王朝的一代名臣于謙。于謙本為一介文臣,他借石灰詠歎明志,表達了其忠毅不屈、甘為民衆的利益而奮勇犧牲的高尚情懷。
在大明萬千臣子之中,身為文官的于謙從未率軍征伐過,但他一生之中指揮的唯一一場戰役卻于危亡之際拯救了大明江山,憑借這場戰役,于謙獲得了“救時宰相”之譽,跻身于千古名臣之列。
而據史籍所載,于謙降生後的次月,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薨逝。
明太祖這位偉大的皇帝自然不會知道一個剛出生1個月的小小男嬰會在51年後成為大明的中流砥柱之輩,為大明續命近200年。
你方唱罷我登場,扶佑大明數百年
公元1398年6月24日,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薨逝于應天宮。
這位中國帝王界裡罕有的稱職皇帝一生勤懇不怠、憂危積心,卻在70歲那年身染重病,在頑強地熬過了一冬一春之後,最終溘然病殁在了寝榻之上,撇下了他一直放心不下的大明江山。
在史學家眼裡,明太祖朱元璋是曆史上最為傑出的帝王之一。
早年間,草根階級出身的朱元璋胸懷韬略,是一位勇毅有謀的農民起義領袖,他傾力推翻元朝暴虐統治、除暴安良、寓兵于農、建功立業,畢生勤于政事、創設了很多法典章制,為大明王朝奠定了雄厚且寬穩的江山基業,更被世人譽為“洪武大帝”、“千古一帝”。
而在公元1398年5月13日那一天,已經病入膏肓的洪武大帝大概根本就無從想到,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裡的一戶詩禮之家降生了一個男嬰,然而恰恰就是這個男嬰成年後隐丘壑于胸、懷壯志于心,進士及第、效力社稷,不但成為了大明王朝拯救時局的宰相,還在51年後成功為大明續命200年。
這個男嬰的名字叫于謙,乃是大明如中流砥柱般的肱骨之臣、志氣高潔的民族英雄。他的降生是大明王朝的福祉,如果沒有他的傾力扶挽,恐怕大明不會擁有276年的國祚。
換句話說,朱元璋和于謙,一為雄主、一為名臣,二人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扶佑了大明王朝數百年的王權統治與社稷輝煌。
一生清白勝石灰,百代罄擊意社稷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清河坊祠堂巷的42号宅院乃是明代名臣于謙的故居,故居的主體建築名為“忠肅堂”,其門廊的兩旁懸挂着一副楹聯:吟石灰、贊石灰,一生清白勝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擊意社稷。
這副精簡的對聯僅用了寥寥幾字便高度概括了于謙的生平——鞠躬盡瘁、忠于社稷,品質高潔、兩袖清風。
于謙乃一介文臣,頗具文人風骨的他亦給後世留下了較多的詩歌作品。
于謙的詩作中,比較脍炙人口的有《石灰吟》、《詠煤炭》、《北風吹》等數篇律詩佳作,在明朝晦暗的官場之中,以石灰來詠志的于謙始終清廉自持、不沾濁穢,他上不賄官、下不納賂,一直保持着清白處世的高尚氣節。
明宣宗時期,善察聖意的宦官王振擅作威福、勾結内外官僚、弄權幹政,将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很多公卿大臣見王振深得聖心、嚣張恃勢,便争相攀之附之,還稱王振為“翁父”,彼時,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員但凡赴京回京,少不了要帶一些“重禮”去拜見王振,以求仕途順遂。
宣德五年初秋,監察禦史于謙接到了一紙調令,33歲的他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奉旨巡撫河南和山西兩省,負責安撫地方、穩定民情、赈濟災民。
于謙走馬上任後,輕騎曆遍兩省各地,幾乎晝夜無休地延訪百姓、體察民情。
在徹底摸清了民衆的疾苦和困厄後,于謙采取安頓流民、拯救災民、輕稅養民等一系列安撫休養政策,着力減輕百姓的困苦,令很多無家可歸、衣食無着的饑民和流民都能夠安身立命、存活下來。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于謙的一番作為之下,河南、山西兩地的經濟生态日漸穩固和複蘇,使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商賈之業複萌,黎民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一年後,巡撫工作告一段落的于謙準備返京禀聖述職,他的下屬适時提醒道:若大人回京述職,最好去拜訪一下王振,以免落了禮節,哪怕就是帶上一些地方土産也聊勝于無。
于謙聽完,徑直走到桌案旁邊,提筆寫就了一首名為《入京》的小詩: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
落筆之後,于謙笑着對那位下屬說:那我就帶着兩袖清風回京吧!
唯重名節的于謙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畢生甘願為黎民和社稷鞠躬盡瘁,卻自始至終簡素自奉、一生清正廉潔。
《明史》中記載,于謙過世後“家無餘資”,唯獨卧室裡有一個鎖得極其牢固的木箱。
有人将木箱打開後,發現箱子裡并無任何金銀寶器,隻有皇帝賜給于謙的蟒衣和劍器而已。
力挽狂瀾保社稷,含冤而死萬古悲明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被中秋佳節氣氛所攏圍的大明王朝,發生了一場驚天驟變——1個月前帶領20萬軍隊禦駕出征瓦剌的明英宗吃了敗仗,他被瓦剌人活捉後成了戰俘,蒙古鐵騎随時都将逼近京師,大明即将遭受到一場曠世劫難,這便是舉國震驚的“土木堡之變”。
在滿朝文武一片嘩然、國家前途命運遭到挑戰之際,彼時身負監國重任的郕王朱祁钰(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顯示出了一個君王該有的英睿,他全力支持以于謙為首的“堅守派”,打心底反對主張南遷的“撤退派”。
随後,朱祁钰緊急任命于謙做兵部尚書,負責指揮北京保衛戰。
人心惶惶的危急時刻,于謙沉着冷靜地配備辎重、調兵布防,号令京師軍民一緻揮戈向外,很快就擊退了來犯的蒙古鐵騎,使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完勝。
瓦剌大軍撤退之前,還将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完好無損地“奉還”給了大明。
“京師保衛戰”發生伊始,衆臣便遙尊被俘的明英宗為太上皇,擁立了郕王朱祁钰為新帝,即曆史上的明代宗。
而明英宗朱祁鎮重返紫禁城後,不甘心從此棄尊抛權、閑居宮掖,就伺機發動了一場複辟兵變,重新奪權上位成為九五至尊。
公元1457年正月,大明功臣于謙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被處斬,明英宗回到宮中後,孫太後怒斥道:于謙護衛京師有功,忠義之心天下皆知,而你卻将他殺害,這難道不是昏君所為嗎!?
說完,孫太後淚水滂沱而下,一連數日水米不進、久久哀歎惋惜。
史書裡記載,明英宗重新奪位後,于謙因為此前擁立了明代宗而遭緻了英宗朱祁鎮的憤恨,最終被明英宗冠以謀反的罪名而處死。
這位曾為國家嘔心瀝血、為社稷力挽狂瀾的忠義之臣就這樣無辜地卷入了2個皇帝掌權上位的鬥争漩渦中,蒙冤而死,下場慘烈。
盡管于謙當初被英宗冠以的罪名是“謀圖不軌,迎立外藩”,但明憲宗即位稱帝後,很快就為于謙翻案昭雪,不但賜祭并追封谥号為“肅愍”,而且還在于謙的墳墓旁修建了一個旌功祠,以表彰功臣于謙生前為大明所做的一切貢獻。
有人曾說,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創建者,朱元璋臨終之際,天降救世之臣于謙,這仿佛是冥冥中的一種注定,更是大明王朝的福祉。
于謙身為人臣,甘願傾力扶立傾頹大廈于危亡之際,他是大明國祚的延續者,而且這一延續便是200年,堪稱一段拏雲攫石、禦風喝月般的曆史傳奇,亦令後人明白了縱使長夜難明,也定然會有仁臣以己為炬,舍身燃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