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偏嗜和食類偏嗜什麼關系?48. “五色”、“五音”、“五味”以及“口爽”有什麼不好?,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五味偏嗜和食類偏嗜什麼關系?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48. “五色”、“五音”、“五味”以及“口爽”有什麼不好?
春意盎然,百花齊放,誰不向往絢麗多彩的美景?高山流水,餘音繞梁,誰不迷戀美樂的世界?山珍海味,珍馐佳肴,誰不垂涎誘人的宴席?然而,老子卻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是什麼道理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五色令人目盲’,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也。‘五音令人耳聾’,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不能聽無聲之聲。‘五味令人口爽’,爽,亡也。人嗜于五味,則口亡,言失于道也。”“五色”說成是“好色”,“五音”說成是“好聽”不恰當;“口爽”是敗胃口,對的。
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聾、盲、爽、狂也。”“口爽”是敗胃口,但他對“五色”、“五音”、“五味”解釋不明确。看現代名人的解釋:
餘秋雨解釋:“固然,五顔六色的極度缤紛不會立即讓人目盲,但是,這種狀态的持續一定會讓人們的視覺敏感漸漸麻木、疲頓。時間一長,不再對色彩有什麼敏感,成了在美學意義上的‘睜眼瞎’。這種‘睜眼瞎’,就是老子所說的‘目盲’。同樣的道理,大轟大嗡的群體噪音和鑼鼓喧鬧,也會讓人們喪失精妙的音樂欣賞能力,成了‘另類聾子’……‘五味令人口爽’,會使現代讀者迷惑,因為在一般口語中的‘爽’是指暢快。但在這裡,爽的含義是喪失和敗壞。‘口爽’的含義是味覺敗壞”(餘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39-40頁。)。說得很清楚了。其他學者也是這樣解釋的,基本上理解一緻。
為什麼“五色令人目盲”呢?我們知道有個常用成語“五顔六色”。五顔也是五色,即為青、赤、黃、白、黑,也就是黑白加三原色。六色就在五色上再加一色,為黑裡透紅的玄。老子就喜歡這個“玄”字,所以“玄”在《道德經》中出現了12次。五顔六色,兩者合起來就是泛指各種顔色,色彩複雜或花樣繁多,結果是色彩缤紛,光彩奪目而眼花缭亂。“奪目”不就“令人目盲”了嗎?花花世界不但擾動你的心,還會迷住你的眼。
我們講一個人不會唱歌或者唱歌不好聽,就說他“五音不全”。“五音不全”不好,五音全了為什麼又會“令人耳聾”呢?古代五音是:宮、商、角、徵(zhǐ)、羽,比簡譜1、2、3、4、5、6、7代表音階少了兩個。“五音令人耳聾”的“五音”不是指美妙動聽的音樂而是指震耳欲聾的音響。音響太大就成了噪音,去過歌舞廳的就深有體會了。“五音”除了音量大而擾民外,雜亂無章的聲音也是很煩人的。
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音樂,而且音樂的地位一直沒變。我們知道有“四書五經”,其實在古代是“四書六經”,還有一《經》是《樂經》,現在失傳了,可見音樂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正常的“五音”,能和諧地組合成美妙的音樂,令人陶醉其中,不會“令人耳聾”。所以,老子在這裡講的“五音”是不和諧的雜亂的大音量的噪音。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震耳欲聾嗎?
古代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為中醫五行學說的組成部分。現代五味一般是指:甜、酸、苦、辣、鹹五種,泛指各種味道。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千萬不要誤會,“口爽”不是吃了“五味”嘴巴爽快而是相反,也就是說“口爽”不是“爽口”。爽,主要是清爽,痛快,幹脆,舒服等褒義,也有差失,違背,敗壞等貶義,在這裡是敗壞的意思。五味雜陳就是甜、酸、苦、辣、鹹一起湧上心頭,體會不出是哪種味道,形容人的心情不好受。五味也指美味佳肴豐富的食品。不過,山珍海味偶爾嘗嘗可以,若天天吃反而會敗壞你的胃口。日常生活最好葷素搭配,少食多味。
朱元璋在當皇帝前,落難的故事很多,甚至到了讨飯的地步。傳說有一天,幾天沒吃飯的朱元璋餓暈在路上。路過的大娘見他可憐,把他帶回了家,用家裡最後一塊豆腐,一些爛菠菜,以及少量剩飯一起煮給他吃。朱元璋幾口就吃完了,問大娘這是什麼菜,竟然如此美味。大娘笑着說:“這是珍珠翡翠白玉湯。”朱元璋很感激,承諾将來發達了一定會報答她。大娘見他這般落魄,并沒有當真。
後來,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身為天下最尊貴的人,他每天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味口卻越來越差,吃什麼都沒有味道。他想起當年大娘做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湯”,那可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至今念念不忘。故命禦廚做,并交代了主要食材,可禦廚們始終做不出當年那個味道。朱元璋便下令在全國範圍内尋找曾救過自己一命的大娘。很快,大娘就被請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懇請大娘再做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大娘應允。可是,朱元璋再也體味不到當年的味道了。為什麼?因為,當皇帝後吃多了山珍海味反而敗壞了胃口,吃什麼都沒有味道了。少吃多有味,肚饑吃飯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