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硬盤已經憑借高性能、零噪音和抗震動等優點而快速普及,不過至今仍有一種“SSD不适合長期存數據”的謠言被很多人所相信:一年時間不通電,固态硬盤裡的數據就會消失?
這則“一年時間數據揮發論”在廣大玩家群體中有一定的基礎,因為它确實源自權威數據,但是卻遺漏了很多關鍵點。首先,1年的斷電數據保持期确實存在,不過那是指閃存擦寫壽命用完(按官标TBW寫入耐久度計算)之後。實際上閃存斷電保持數據的能力是和擦寫次數成反比的,基本全新狀态的固态硬盤能斷電保存數據10年以上而不會出錯。
另外,“1年”這個時間還有很多限制因素,首先,它是針對客戶級(家用)固态硬盤而言,指定的工作溫度是40℃、斷電保存溫度30℃環境,如果溫度有變,斷電保持時間也會發生變化。企業級固态硬盤因為常年7x24x365運行,所以斷電保存時間規定是不少于3個月(同樣是在閃存标定擦寫壽命已經用盡的前提下)。
上圖中的表格裡詳細列出了工作溫度和保存溫度對斷電後數據保存時間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數據寫入時的溫度越高(但不超過閃存正常工作範圍)、斷電保存期間的環境溫度越低,固态硬盤中的數據就能保持越長的時間。
這麼一盤算的話大家現在使用的NVMe固态硬盤其實是有一個先天優勢的,因為NVMe SSD的發熱普遍要比SATA SSD高,較高的數據寫入溫度理論上可以成就更長的斷電保存時間。
另外,斷電保存的環境溫度也會對數據保持時間産生明顯影響,溫度降低5度,理論保存時間能夠延長2倍左右。所以說“SSD一年不用,裡邊數據就會消失”純粹是販賣焦慮罷了,這裡邊的影響因素衆多,特别是它有着閃存壽命已經耗盡這樣一個前提,而大家手裡的固态硬盤并不是這種情況。
如果說這些還不能令大家放心的話,存儲極客再舉一個例子。上個月在甘肅酒泉,敦煌研究院和華為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其中一項内容就是要用華為的全閃存數據存儲為數字敦煌平台提供基礎支撐。
千年數字文化遺産交給500TB存儲容量的華為全閃存儲,其中的可靠性要求遠遠超過了普通家庭用戶的需求。
下圖拍攝于華為成都研究所U9數據基礎設施體驗中心,據現場的華為專家介紹,華為的固态硬盤年故障率遠低于機械硬盤。再加上華為OceanStor Dorado具備的控制器8壞7、硬盤櫃同時壞3塊盤依然可用的數據冗餘保護能力,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敦煌研究院會選擇同華為合作了。
給對華為SSD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些額外信息:上圖從左到右分别是2.5寸SAS接口的“傳統”企業級SSD、華為PALM标準的企業級固态硬盤(最高61.44TB容量)、華為Half Palm标準的企業級固态硬盤(圖中來看這顆SSD使用了PCIe 4.0接口)。之所以不用常見的M.2規格是因為企業級SSD需要配備大電容以支持完整斷電保護能力,新型SSD采用Palm/HalfPalm是為了在相同存儲空間内提供更高的存儲密度。中間那塊61.44TB容量的SSD價值6位數,可以想象一下滿配情況下要把盤櫃插滿要花的錢一定是天價了。
雖然家用固态硬盤産品肯定沒有華為企業級存儲那麼強悍,但整體上還是優于機械硬盤的。機械硬盤除了有震動會出壞道這個天生缺陷,對讀寫量也是有限制的。以希捷最常見的3.5寸桌面硬盤為例,保修時間隻有2年,而且産品資料中列出了“工作負載評級限制”,要求每年讀寫數據總量不超過55TB。這個遠比SSD要苛刻的限制一直都在,隻是很多人沒有關注過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