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又稱為四子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包含内容極其廣泛、深刻,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好玩的國學進行挑選,從浩繁的典籍中,精選100句,讓您一文在手,盡覽聖賢智慧!
《大學》
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先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有錢的人房間裝飾得很華麗,有仁德的人心裡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
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用忠誠信義來争取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矣。
創造财富有個大原則:生産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樣國家财富就可以經常保持充足。
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确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6.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7.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8.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9.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10.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髒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内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中庸》
1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
12.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喜歡向别人請教,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消除消極的東西,而宣揚人們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采用恰當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1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16.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說,君子一定要慎獨。
17.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
18.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孔子說:“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19.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論語》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習知識而又能經常去複習、練習,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麼?有朋友遠道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麼?
2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為别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免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是否用心認真地複習?
22.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假裝和善的臉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23.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緻力于根本、根本的東西确立了,仁道也就産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24.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25.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曉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2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明而喜愛學習,向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并不感到恥辱。
2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聰明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2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向他們學習,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3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無所收獲;隻是思考而不讀書,有時就會空想,疑惑不解。
3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歲開始自立,四十歲面對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歲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歲時對别人所說的話能分清是非,七十歲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為,但一切行為都不會超越規矩準則的。
3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親密團結而不想到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親密團結。
3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的統帥可以被奪去,卻不可以強使一個男子漢的志向改變。
3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3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3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别呢?”
38..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颠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39.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40.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4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僞、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4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4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4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4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4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4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4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4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說:“君子隻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5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5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5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别人争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5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5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别人。”
55.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5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5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58.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并且聯系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5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衆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衆也不會服從。
60.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隻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1.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穩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6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飽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談謹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63.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6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别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65.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真正的君子用道義去交朋友,通過交友輔助仁德。”
6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雲亦雲,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隻求與别人完全一緻,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
67.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難讨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讨好,他不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按照才幹去任命。小人很難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讨好,他也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孟子》
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别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别人的兒女。
69.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人民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 70.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他們産生在這個人群中,但遠遠超出了他們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們那一群。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
71.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天降的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是無法逃脫的。
72.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
對于行善,沒有别人和自己的區分,抛棄自己的不對,接受人家對的,非常快樂地吸取别人的優點來做好事。
7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7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在上位的有什麼愛好,在下面的人一定愛好得更加利害。
76.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腦力勞動者統治别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别人,統治者靠别人養活,這是天下的共同原則。
7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之間要親愛,君臣之間要有禮義,夫婦之間要摯愛但還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要有誠信之德。
7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富貴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志向,威武不能使我節操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7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我愛人家,人家卻不親近我,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仁愛還不夠嗎?我管理人家,人家卻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識還不夠嗎?我有禮貌地對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敬意還不夠嗎?
80.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别人才毀壞它;國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攻打它。
8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舍棄魚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舍棄生命去取得大義。
8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務落到這個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饑餓,使他的身子窮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借此來使他的内心震動,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幹。
83.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于天,下不慚愧于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
84.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談什麼;自己抛棄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有什麼作為
85.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能愛别人的人,别人也能常常愛他;能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
86.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8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88.其進銳者,其退速。
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8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9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産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财,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91.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正路不去走,喪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雞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卻不知去找,治學問的道理沒有别的,就是把喪失了的良心找回來就行了。
92.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93.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94.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95.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9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97.仁義禮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與人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選擇最佳行為方式、遵守社會行為規範,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滲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來就有的,隻是未曾思考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獲得,放棄就是失去。
9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了。
99.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飲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饑餓的人吃什麼都美,幹渴的人喝什麼都甜,這是由于沒有嘗到飲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為饑餓與幹渴損害了他的味覺。難道隻有嘴舌和肚子有饑餓幹渴的損害嗎?人心也都有類似的損害。如果人能夠不使饑餓幹渴造成的那種損害,成為人心的損害,那就不會把比不上别人作為憂慮了。
100.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僅僅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人們要想叫它生長起來,都知道怎樣去培養它。至于對自己,卻不知道怎樣去培養,難道愛自己還不如愛桐樹梓樹嗎?真是太不動腦子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