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錢成熙
魔都秋意已深,看着逐漸變得金黃的銀杏,烏桕鮮明的紅葉,許多人已經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雙腳。那麼,上海哪裡賞秋最佳?在浦江郊野公園的南邊,藏着一片柳鹭田園區,它可能是你的秋日秘境。
這樣說,是因為在上海的衆多公園中,浦江郊野公園是首座專題打造秋色景觀的公園。但它的秘密不止于此。
浦江郊野公園南區秋色漸染 本文圖均為 錢成熙 攝
和你可能熟悉的,氣派的奇迹花園所在的浦江郊野公園1号門不同,柳鹭田園區的入口更為低調,幾棟建築掩映在高大的杉樹樹蔭之下,向前走,便能見到芳草萋萋的河岸了。
水是柳鹭田園區的靈魂,實際上,整個區域都是圍繞着生态濕地的修複而建,用浦江郊野公園運營公司總經理金曉雲的話來說,就是要在這裡打造自然的生态植物群落,在生态修複的基礎之上置入水生态展示,生物多樣性恢複及科普教育功能。
自然的河岸與植被,涼亭也富有野趣。
木質棧道延伸到公園的各個角落,河道也在這裡蜿蜒曲折,縱橫交錯。如果選擇走在岸邊小道上,就不像在公園,像在完完全全的荒野,見不到河岸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沒有硬化,也沒有裝飾用的石頭,隻有以和緩的坡度,慢慢伸入水面的斜坡,岸上滿是草花,将泥土完全掩蓋。有幾處看過去有隐隐的紫色,是這個時節還未凋謝的千屈菜,點綴水邊。還有再力花的葉子,一叢叢的頗為秀麗。而最多的自然是蘆葦,金曉雲說,甚至都不用刻意去種,隻要不去管,蘆葦就能就慢慢長起來。長得氣勢盛大,葉子高了,都能接着岸邊柳樹垂下的枝條。再過些日子,葦花白如雪,又是另一番景觀。
河道兩側可能藏有許多野生動物
這樣“野”的河岸,自然為同樣野的野生動物所喜愛。最常見到的就是鳥類。我第一次來到此處,沿河漫步時,竟然見到河對岸的蘆葦叢中錯落停了三隻鸬鹚,望着河面,正在守株待兔。
除了鸬鹚,鹭類也許多,隻要來,總能見到幾隻白鹭、灰鹭、夜鹭在河道邊徘徊飛行,尋找食物。運氣好的話,還會見到成群白鹭從水面掠過,這也是為何這裡會被命名為“柳鹭田園”。
對于浦江郊野公園來說,修複這片生态濕地的目的之一便是打造野生動物的栖息地,特别是兩栖動物類和鳥類的栖息地。
修複濕地時,郊野公園構築了自然的内部水系,保留了原來的河道,并将原來不通的區域用河道打通,将水體連在一起。公園害打造了水道裡的高低差,通過控制河流的面積和水深位置,讓整個水系實現内部循環。“一般狀況下,我們的河道都是很清的。有時水位降低,我們就需要從外部引用一些黃浦江的水,水會變渾濁,但是内循環幾天之後,水就又變清了。”金曉雲說。
在水體淨化中,植物也起到重要作用。郊野公園選擇的水生植物,包括駁岸植物,都盡量選擇本地的原生品種種植。而且,它們的設計理念便是以生态水淨化為核心的。沿河而走,你會注意到不同的植物在眼前依次出現,種類豐富,層次優美。而實際上,它們對水體淨化也都承擔着不同的責任。
親水平台方便遊客近距離觀看河道
有時,你會見到燈芯草、香蒲、石菖蒲挺立舒展的葉子,這些挺水植物一般種在沉澱塘中,通過挺水植物的根莖過濾沉澱,達到初步的淨化作用。而水面上漸漸開始有荇菜圓潤可愛的葉片,或是透過水面可以見到遊動的金魚藻時,說明你來到了深度淨化池邊,在這裡,沉水植物會搭配浮水植物種植。它們的盡頭是生态水展示池,種着睡蓮、鸢尾這些觀賞植物。據說,浦江郊野公園在這裡種有200多種蓮花,還等着你慢慢發現。
河道,隻是整個濕地生态群落的一部分。走在公園之中,你不僅是走在河岸邊,也是走在林中。其實,修建郊野公園之前,這裡曾是一片林地,修建時,由于要打造秋季景觀,園中便開始大量種植可以體現秋葉、秋花、秋果的品種,比如銀杏、榉樹、無患子、紅楓、烏桕……
同時,這些上木植物,也應當是滿足濕地需要的,因此,公園裡最多的喬木,當屬成片的水杉、落羽杉,如此高低錯落,給人走在秋季林間之感。
河邊茂盛的杉樹林
不過金曉雲還不滿意,他說,現在你看這些林地,可以一眼望穿。但真正的生态林地不是這樣的,如果你去山裡,就可以看到豐富的層次:高大的、中間的、低矮的樹木,還有底下的微生物,組成豐富的層次,現在我們的這片林地還比較簡單,後續我們還會考慮種植第二層、第三層的地被和低矮灌木。
在柳鹭田園區的東南面,金曉雲還留出了幾個生态島的位置。這幾個島沒有路與公園聯通,隻有維護人員可以坐船登島,這是金曉雲特意給動植物留下的一片自由天地。“植物群落也好,栖息地也好,都非常自然,真的很漂亮。”
隔水看生态島
在生态島對面,有一處觀鳥屋,可以方便遊客在不打擾生态島上野生動物的情況下,盡情地觀賞。這樣的觀鳥屋,園中有3處。科普,是公園的另一項功能。
除了觀鳥屋,園中還修築了便于觀測河道生态的親水木棧道、便于欣賞植物群落的眺望台,科普展示闆也總是适時出現,介紹圍繞濕地生态的各種知識。
觀鳥屋非常适合開展科普活動
園内的科普展闆
目前,公園的科普功能還在繼續完善之中。由于公園建造前,這裡也曾有零散的幾處農田,如今公園裡也保留了種植農作物的區域“田園守望者”,可供遊客參觀、學習,甚至未來前來采摘。這幾天,田裡已經種上了一排排蘿蔔和蠶豆。“園藝體驗島”在公園的最南面,今年剛種上了許多楊梅樹,未來也能結合島上的“楊梅苑”餐廳和民宿,提供采摘活動。
園内有一處沒有接污水管道的生态廁所
除了樹林和水鳥,在公園裡走着走着,你還會撞上一列小火車。乍一看,你會以為這是公園設置的打卡拍照點,但實際上,這節火車和一直延伸到林中的鐵軌,卻是上海一段久遠曆史留下的不多見證者之一。這裡,曾有黃浦江上唯一的火車輪渡。
1959年,上海市政府決定興建溝通浦西與浦東的标準軌距鐵路支線。在黃浦江用輪渡過江,西岸在吳泾,東岸為杜行,向北經三林塘至上鋼三廠所在地周家渡,簡稱吳周支線。
見證了上海工業發展史和黃浦江交通發展史的鐵路
1960年2月,上海鐵路局開始施工,還組織六千多名家庭婦女及社會青年參加路基土方工程建設。到了1960年底,火車渡輪建成并試航成功,能容載重車十二輛,取名浦江号。東西岸各有一座輪渡棧橋。1961年3月吳周支線建成,9月28日正式驗收,交上海鐵路局接管。
不過,吳周支線正式運營後,運量一直不大。1962年,因上鋼三廠生産任務調整,全線封閉停用。後來由于鐵路受到雨水侵蝕,設備損壞嚴重,1965年起浦東段鐵路拆除,浦西段線路後改建為上糧七庫專用線。1969年下半年,浦江号渡輪也調駛杭州,結束了吳周支線的短暫曆史。
如今,在浦江鎮濱江,浦江郊野公園的最東端,當年的輪渡棧橋還遺存至今,而這節複原的鐵路,也見證了上海工業發展史和黃浦江交通發展史的一頁。
沿着河岸的木棧道
在公園深處,專業的露營營地也已經建好,很快就要投入使用。此前澎湃新聞報道過的“富春小籠 野咖啡”,開業三月有餘,已經俨然成了浦江郊野公園不能錯過的一景。盡管是非周末日子,午飯時間,室外親水平台上,還是一座難求。許多中老年人,會熱熱鬧鬧地遠道來打卡,而小籠館後的一大方草坪上,也散落着好幾個帳篷。野咖啡的設計師高先生曾告訴記者,接下這個項目,也是因為這裡是整個郊野公園裡他最喜歡,覺得最美的地方。現在,這處“最美”的角落,要被更多人發現了。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張亮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