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文末【了解更多】可直接免費下載本文檔到手機。
教學目标:
1.理解課文内容,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着重理解書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句。
3.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态和動态的描寫。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态、動态描寫。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标: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内容。
(二)學習生字、新詞,着重理解課後讀讀寫寫的詞語。
(三)弄清課文記叙順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生字、新詞,着重理解課後讀讀寫寫的詞語。
(二)弄清課文記叙順序,讨論如何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啟發談話。
在我國内蒙古、新疆等地有遼闊的草原。作家老舍訪問内蒙時,身臨其境,處在草原這一特定環境之中,油然産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風俗習慣,又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深厚情意。作者把這些内容都活靈活現地寫下來了。
我們學習的這組課文讀寫訓練的重點是:事物的靜态和動态。我們前面學的《鳥的天堂》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草原》都是本組課文的示範文。學習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這篇訪問記,不僅要理解課文内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對事物進行靜态和動态的描寫的,使我們讀後覺得又具體又生動。
(二)學生聽錄音,了解主要内容。
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
2.草原人民是怎樣待客的?
(三)學生自學生字、新詞。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下面生字、新詞:“渲染、勾勒、迂回、鄂溫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講詞義。
(渲染: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濕潤物象,使它分出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引申為文學創作中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行為、心理描寫來突出形象的一種手法。勾勒:是繪畫時用線條勾出的輪廓。迂回:彎彎曲曲,來來回回地環繞。迂,曲曲折折繞彎;回,旋轉、環繞。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涯,水邊。)
2.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詞。(有些詞讓學生互學互幫,教師給予适當的指點;有些詞語留到講讀時解決;有些詞語課後個别解決。)
(五)弄清課文記叙順序,讨論分段。
1.這篇訪問記按什麼順序記叙了訪問的過程?(這篇訪問記按地點轉換的順序寫了訪問的過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裡→告别草原。)
2.按訪問的過程。課文可以分為幾段?為什麼?
(可以有三種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為5段;(2)按初見草原景色→訪問陳巴爾虎旗公社,可分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見聞→蒙古包外、内,可分為3段。學生按其中哪一種方法來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并說說每一段段意。同時檢查字詞掌握的情況。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綠毯、勾勒、駿馬、奇麗、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裡、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時看到的景色。疾馳、迂回、灑脫、襟飄帶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歡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澀、鄂溫克。第5段:斜陽下的話别。天涯、斜陽。)
(七)作業。
1.在作業本上練習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熟讀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标:
(一)學習課文第1、2段,體會草原靜态的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歡騰場面,加深對事物的靜态和動态的理解。
(二)體會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關聯詞語的運用。
(四)背誦課文第1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草原靜态的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歡騰場面,加深對事物的靜态和動态的理解。
(二)背誦課文第1段。新 課 标 第 一 網
三、教學過程:
(一)講讀第1段。
1.默讀,分層次。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什麼?分幾層?先寫什麼?後寫什麼?
(課文第1段寫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課文分兩層寫。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後寫産生的感想。)
2.再讀,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樣?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來寫的?為什麼抓住這些景物寫?
(讀後讨論。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麗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群這些景物來寫的。因為這些景物顯示了草原的特色。)
3.細讀、思考: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這些景物的?
(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寫。)
(2)作者是怎樣從天空到地面,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
(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
(3)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讓學生自己出聲讀第1段第1層,要求學生細心體會,認真想象。重點說說下面三個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裡,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4.默讀、思考、朗讀:在這種境界裡,作者産生了什麼樣的感情?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說一說“境界”一詞的意思。讀時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關系;可用“美麗”或“壯麗”與“奇麗”作比較,理解“奇麗”一詞用得恰到好處。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表達作者感受的兩個句子。)
5.指導學生背誦第1段課文。
(讓學生按課文描寫順序和景物特點,邊讀邊想象,把這段課文熟讀成誦。)
小結:祖國的草原這麼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初見草原的景物時主要運用了靜态描寫,為我們展示一幅草原靜态美的圖畫,但靜中又有動,例如寫羊群。
(二)講讀第2段。
1.指名讀第2段。
(教師提示:學習課文第2段,我們要學習作者如何按照地點的轉換,抓住事物與環境的聯系、變化的特點,運用動态的描寫方法,把文章寫得又形象又生動。)
2.閱讀、思考:寫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牧業公社途中,這段課文可分為幾層?
(可分為兩層: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幾十裡外迎接客人。)
3.講讀第1層課文。
(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麼感覺?(草原十分遼闊。)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裡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裡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裡,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
“灑脫”是什麼意思?(不受拘束。課文指行動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聽不到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這些描寫說明草原環境有什麼特點?(十分靜寂。)
(3)初入草原,環境的特點是遼闊、靜寂。後來呢?草原環境有什麼變化?從什麼地方開始變化的?
(草原的環境有了變化,從見到一條河開始變化。)
(4)看到了河,環境有什麼變化?隐隐有鞭子的輕響說明了什麼?
(說明有人了。)
(5)為什麼有了河,草原的環境就有了變化?(有了河流、水草長得茂盛,蒙族人民就會把牛、羊、馬群趕到這兒來放牧。)
4.講讀第2層。
(1)指名學生讀第2層。
(2)“疾馳”、“襟飄帶舞”是什麼意思?
(3)作者為什麼用一條彩虹比喻來歡迎遠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為他們突然出現在遠處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顔色鮮豔的衣裳,這樣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現了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情。)
(4)當主人見到客人時,草原的環境有什麼變化?從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小結: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見什麼東西,聽不見一點聲音,處在這種環境使人産生一種遼闊、靜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時,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熱情迎客,聽到了各種聲響,自然引起一種興旺、熱鬧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靜到動,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在變化的結果,這說明,環境變了,事物也在變化。
(三)作業。
1.背誦課文第1段。
2.練習課後作業第1、3題。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标:
(一)學習課文第3、4、5段。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草原不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課文第3、4、5段。認識到祖國的草原不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訪問的經過和草原環境的變化,讓我們讀了覺得祖國草原的景物是多麼美。現在學習課文後三個自然段,我們會進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講讀3、4、5自然段。
1.讓三名學生各朗讀一段課文,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1)這三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内容?
(2)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表現蒙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
2.讀後讨論交流。
(1)主客是怎樣見面的?作者運用哪幾個動詞來表現激情洋溢的氣氛?手是怎麼握的?怎麼笑的?怎麼說的?這些表現什麼?你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怎麼樣?用歡樂、熱情的感情朗讀這一節課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從這節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兩族人民情誼很深?為什麼“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時的情景怎樣?“蒙漢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中的“何忍别”是什麼意思?第1句怎麼講?(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麼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怎麼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别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詩句結尾的作用是什麼?(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體現了蒙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裡外歡迎遠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③飯後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
(三)總結全文。
1.從全文看,前面兩段主要是寫什麼?
後面三段主要是寫什麼?
(課文前兩段主要講草原景物的美,後三段主要講草原人民的美,說明蒙漢兩族人民感情深厚。)
2.這篇課文的主要内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但為什麼要以草原為題呢?
小結: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中心是表現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作者以寫草原之美襯托蒙族人民的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同時,也寫出了草原的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作者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态美和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業。
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讀一讀,想一想把什麼比作什麼,然後抄寫在摘抄本上。
2.練習課後練習題第4題。
闆書設計:
天:清鮮、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馬 、牛
1草原
人美 :熱情好客、會心感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