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28 20:10:45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課題月光曲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1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

課題

月光曲

課型

講讀課文

授課

時間

2課時

教學

目标

1.從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的教育。

2.學習掌握“譜、萊”等8個生字,理解“譜寫、傳說、幽靜、恬靜、純熟、陶醉”等詞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适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引導學生體會由實在事物展開的适當的聯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

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體會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第一課時

教學

目标

1.自學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層次。

2.範讀課文,指導正确朗讀課文。

3.講讀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層。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同學們,說起月光,你一定會想起許多優美的詩句,回憶起許多與月光有關的故事或傳說。這一課我們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誕生的。【出示課件1:課題】(闆書課題:月光曲)這篇課文很美,看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

1.《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導入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自學課文,讀後提問

(結合句子訓練,幫助學生概括課文内容)

1.《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提示:《月光曲》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嗎?(不是,是一個傳說)

  解釋“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什麼的傳說?(懂得《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

3.《月光曲》是個什麼曲子?看誰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當的附加成分。

  (通過練習,懂得《月光曲》是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

4.結合學生回答,介紹貝多芬,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課件2】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隻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将是多麼的幸福!”

5.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詩篇。

三、理解結構,引導分段

1.這一自然段最後說傳說是這樣譜成的。這一句在這裡起了什麼作用?

2.課文哪些段落寫了這個傳說?

3.那麼課文可以分成幾大段?

 段意:①總的介紹。②關于《月光曲》的傳說。

4.這是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你們聽老師讀課文。範讀課文第二大段。

四、讀後提問,分清層次。

1.現在你們誰懂得了貝多芬為窮兄妹前後彈了幾首曲子?第幾首是彈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貝多芬彈第一首和第二首為根據,分成兩層。

出示【課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層:第2—6自然段

第二層:第7—10自然段

五、進入情境,體會内心

讀講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指名讀本段第一節。

2.通過教師描述,帶入情境:

  這個傳說,一開始就給我們描寫了一個非常美的畫面:出示【課件4:相關圖片】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着,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同學們想一想,在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裡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3.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美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麼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4.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請同學們聯想。

5.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後來還走進了茅屋。

  貝多芬為什麼要走進茅屋呢?(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的對話後,走進了茅屋。)

  (通過設問,啟發學生思考)

  現在讓我們跟着貝多芬來到茅屋的窗口,便聽到了兩個人的對話。

 (1)男女生分角色讀。

 (2)讀後指導:

  那有多好啊!這句話要把姑娘渴望能聽到貝多芬彈琴的心情讀出來。(闆書:聆聽談話)

  誰能根據說話的内容,加上适當的提示語,想象他們說話的神情、語氣。出示【課件5】

  男的(  )地說

  一個姑娘(  )地說

  同桌對讀。

  指名兩人。現在讓我們大家跟随貝多芬來到小茅屋的窗外聽屋裡的談話。

6.聽到這裡,貝多芬可能會怎麼想?

  (在這樣僻靜的地方,在這樣的茅屋裡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說明窮苦的人也愛我的曲子;但是他們又這麼窮,票價又那麼貴,我應該親自彈給他們聽,用我的琴聲讓他們得到藝術的享受。)

7.從哪一個詞裡說明他一點兒也沒有猶豫,(就)說明他對窮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闆書:同情)

8.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是什麼情景,使他同情、感動,哪些詞語說明茅屋裡的姑娘和男的确實太窮?自己說說看,把這些詞語畫下來,再練習讀讀。

  (一支、微弱、正在、舊、瞎)

  指點:學到這裡,我們知道了吧,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因為彈琴的是個盲姑娘。

9.下面是貝多芬和他們的對話。指名分角色讀本段4、5兩節的對話。

10.讀後指導。

  指點(結合示範):注意姑娘已經聽得入了神,他是那樣激動地說。

  應該怎麼讀呢?要讀好,首先要理解。

  解釋:純熟就是技術高超而又熟練。

出示【課件6】重點指導: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技術這麼熟練,感情表現得這麼深,盲姑娘會想,這彈琴的人是誰?因此課文上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作出了判斷,彈得這麼好的,隻有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範;練習朗讀。

  通過填充練習,小結課文。出示【課件7】

 ( )貝多芬走近( )茅屋,給一位( )( )姑娘彈琴,貝多芬的琴聲使盲姑娘( )。

出示課件,讓學生了解貝多芬想用藝術為貧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懷,為理解課文内容做鋪墊。

理解文章結構,引導學生分段。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使學生清楚作者的寫作順序和結構安排,對學生理解課文和今後的習作都有好處。

教師描述情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使課文的故事性增強了。

老師的提問,在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個畫面,學生會慢慢進入情境,會不由自主地想象,這就使畫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課文。

引導學生分析貝多芬散步時聽到從茅屋裡傳出的琴聲是怎樣想的,這有助于我們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總結出他希望用藝術為大衆服務的高尚品質。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在正确的讀音下面畫“√”。

樂(lè yuè)曲   入場券(quànjuàn) 微弱(rò ruò)

純熟(shú shóu) 恬(tiánqià)靜 飛奔(bēnbèn)

二、詞語巧搭配。

______的燭光   ______的月光 ______的浪花

______的琴聲 ______的意志 ______的小路

三、選詞填空。

幽靜  恬靜  安靜

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臉上。

2.一天夜晚,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裡( )極了,隻能聽見孩子們呼吸的聲音。

美麗  美好  美妙

4. 兄妹倆被( )的琴聲陶醉了。

5. 媽媽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 )的女人。

6.( )的未來靠我們自己去創造。

【答案】

一、yuè quàn ruò shú tián bēn

二、微弱 清幽 雪亮 美妙 堅強 幽靜

三、1.恬靜 2.幽靜 3.安靜 4.美妙 5.美麗 6.美好

第二課時

教學

目标

1. 講讀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2. 總結課文、練習。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前後銜接,進入新課

1.從前課導入:第一課我們學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講貝多芬走進了低矮的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曲子,那麼激動,那麼興奮。上一課我們提到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隻應當為窮苦人造福。還說,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啊。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3.于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不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即興彈出來的?從哪一句裡可以看出?(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4.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着,聽着,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着這個問題自學第二層。(學生自學)

從上節課學的内容導入新課,做好銜接,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學生急于了解後來發生的事情,所以能夠精力集中的學習後半部分的課文。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感受情境,享受藝術

1.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鋼琴曲呢?這個情景課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出示【課件8】(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讀後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白,那麼亮,那麼美。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甯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這兩個詞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靜,都有寂靜的含義。但清幽有秀麗的意思。月光是那麼亮、那麼美,也給人甯靜的感覺。

2.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裡是什麼情景?屋子裡人物的形象怎麼樣?(學生各自準備,同桌兩人對話。)

出示【課件9】例話: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借着月光彈起琴來。

3.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麼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4.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産生的聯想?

  (學生自學。)

5.學生讀寫實的部分:出示【課件10】皮鞋匠靜靜地聽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讀。引導學生體會這兩處寫事實的課文,從内容上講是連貫的。

6.從事實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

(闆書:好像……仿佛……)

7.下面,我們先看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麼?有幾個畫面。

  學生自學課文分層次。

  月亮升起來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風,卷起巨浪三個畫面。

  他們兄妹倆聽着好像看到了這些美妙的畫面。

8.用簡易畫創設情境,理解課文詞句,體會感情。  (1)語言描述帶入情境:現在我們也仿佛來到皮鞋匠的小屋裡,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課文上的一幅幅畫面。老師輕聲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們也好像看到了大海,還看到了什麼?你們說,老師畫。

(2)第一幅畫面:月亮應該畫在哪兒?為什麼要畫在海平線上?(理解水天相接)

  邊作畫邊指點:粼粼指水清。

指導想象畫面: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仿佛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上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闆書:月亮升起)

(3)第二幅畫面。

  叙述:貝多芬繼續彈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她仿佛看到了什麼?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闆書:月亮升高)

微雲是小雲嗎?從整個句子看,是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一想,這兒的“微”是什麼意思?(薄)一縷一縷的微雲又是什麼樣的,你們說老師畫。(邊讨論邊畫圖,見右圖)(闆書:微波粼粼)

  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再回到插圖,進一步把學生帶入情境)

  (4)第三幅畫面:

  描述:皮鞋匠聽着聽着,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闆書:卷起巨浪 波濤洶湧)

  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結合學生回答作畫: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湧向岸邊(見右圖)

  指點:可見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

  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9.描述性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廣闊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聯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

【出示課件11】姑娘眼睛睜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指點: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個光明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裡?(恬靜的臉上。)

解釋恬靜:盲姑娘臉上是恬靜的,表示心裡很舒适的,很安逸的。這波濤洶湧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沒有看到過?

(闆書:月光照耀)

  這琴聲使窮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幾乎忘掉了周圍的一切:快樂得入迷了,時間比較長,程度比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課件12】指導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這裡運用重複,強調看到得是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麼感人,這麼富有美感,同在記叙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系。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麼樣?(不那麼深刻感人。)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男生讀寫實部分。

  女生讀聯想部分。

12.照應前文指點;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裡覺得怎麼樣呢?她心裡可能要說什麼?我們幫她說出來。

13.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隻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麼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動?(飛奔)。

貝多芬在這樣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低矮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彈了一首又一首,這表現了貝多芬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這個動人的傳說本身,同樣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這也表達了人民對貝多芬的愛。所以課文用《月光曲》做題目,是很有道理的。

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過程,使學生深入地感悟藝術帶來的美好感受,激發想象能力,使學生能夠把語言文字和藝術之美結合起來,提高了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感受藝術之美,教師用簡易畫創設情境。根據文字描述,想象出精美畫面,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歎貝多芬的演奏記憶高超,理解音樂和美術都是另一種語言。

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讓學生學習運用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 )分鐘

三、滿懷深情,激情描述

1.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與貝多芬先生之間發生了這麼一段故事,現在,貝多芬回旅館了,你的心情怎樣?

2.創造性描述:

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時,當時他可能怎麼寫?怎麼想?請你寫一段話描述。

(闆書:創作《月光曲》 感動)

出示【課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貝多芬在追記時,眼前可能出現了什麼景象,學習在寫事中加入聯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聯想的内容。

  學生描述。

  總結:

學習了這個美妙的傳說,我們知道了貝多芬對勞苦大衆的感情是很深的。課文本身寫的是關于《月光曲》創作的傳說,其實這個傳說本身也是一首動人的《月光曲》。

學生練筆,主要是訓練學生運用想象的手法來寫作。因為剛剛我們分析了聯想與想象的表現作用,學生寫起來可能會容易一些。

闆書

内容

月光曲

聆聽談話(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創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感動) 月光照耀 波濤洶湧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根據句子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指功夫深,技能熟練。( )

2.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

3.水和天連接在一起。 ( )

4.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形容水清澈的樣子。( )

二、給句子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确的解釋。

熟:①成熟,植物的果實或種子長成;②食物燒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③因常接觸而知道得清楚;④熟練,對某種工作精通而又經驗;⑤程度深。

1.我和小明一起長大,彼此之間很熟。( )

2.這是我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 )

3.“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複練習。( )

4.稻子熟了,田野裡一片金黃。( )

5.飯熟了,媽媽叫我起來吃早飯。( )

三、解析加點的詞語。

1.姑娘說:“哥哥,你别難過,我不過随便說說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純熟 2.陶醉 3.水天相接 4.微波粼粼

二、1.③ 2.⑤ 3.④ 4.① 5.②

三、1.别難過是對哥哥的安慰,随便說說表現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

2.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指曲子裡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第一個您表示猜想,第二個您表示肯定。

教學反思

《月光曲》講的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課文主要内容後,提出一個問題:“貝多芬為什麼給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了一曲?”統領全文。讓學生讀書、思考、交流。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

第九段是重點段,讓學生認真讀書,了解哪些是聯想,哪些是實在事物。之後聽過聆聽《月光曲》,指導感情朗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湧”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隻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  

隻是了解課文内容,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應該學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在最後,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盲姑娘和哥哥醒來後,會說些什麼?”可以學習文中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生的作品令人驚喜。比如“啊,簡直太美妙了!不愧是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的演奏,讓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個連着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我太感謝貝多芬先生了,能為我們兄妹演奏,這實現了我夢寐以求的願望。”習作不僅表達了對貝多芬的感謝,還會運用文中的優美語言,真正達到了學以緻用。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産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貝多芬在1801年創作成功,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将它獻給自己第一位戀人,并欲娶之為妻的桂齊雅蒂女伯爵。然而當時他們已分手,貝多芬也正經受着失戀和耳疾帶來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的。

奏鳴曲中包含着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聰的音樂家用心和靈魂譜寫而成。琴音輕推慢陳,如傾瀉一地的月光,緩緩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許久不曾碰觸的角落,勾起回憶聯翩。月光奏鳴曲一共分為三章。

課後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一、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清幽(   ) 恬靜(   ) 照耀(   ) 陶醉(   ) 蘇醒(   )

閱讀能力大提升

二、閱讀下面的段落,完成練習。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 )的地方升起來。( )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 )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過輕紗似的微雲。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畫出實際事物,用“~~”畫出聯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聯想描繪了三幅畫面,它們是:

(1)

(2)

(3)

5.為什麼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從沒看見過的景象?

  

思維創新大拓展

三、你還了解到貝多芬的什麼故事?和大家說一說吧。

  

參考答案

一、幽靜 安靜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縷一縷 恬靜 波濤洶湧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過輕紗似的微雲 (3)海面波濤洶湧

5.因為盲姑娘是看不見的,但是她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内容,再一次聽入神了,也襯托貝多芬創作的成功。

三、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