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課題月光曲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課題 |
月光曲 |
課型 |
講讀課文 |
授課 時間 |
2課時 | |
教學 目标 |
1.從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的教育。 2.學習掌握“譜、萊”等8個生字,理解“譜寫、傳說、幽靜、恬靜、純熟、陶醉”等詞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适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 |||||
教學 重點 |
1.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引導學生體會由實在事物展開的适當的聯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 |||||
教學 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體會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 ||||||
第一課時 | ||||||
教學 目标 |
1.自學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層次。 2.範讀課文,指導正确朗讀課文。 3.講讀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層。 | |||||
教具 準備 |
課件 | |||||
教學設計 |
設計意圖 | |||||
導入 ( )分鐘 |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同學們,說起月光,你一定會想起許多優美的詩句,回憶起許多與月光有關的故事或傳說。這一課我們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誕生的。【出示課件1:課題】(闆書課題:月光曲)這篇課文很美,看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 1.《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
導入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 ||||
新課 教學 ( )分鐘 |
二、自學課文,讀後提問 (結合句子訓練,幫助學生概括課文内容) 1.《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提示:《月光曲》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嗎?(不是,是一個傳說) 解釋“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什麼的傳說?(懂得《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 3.《月光曲》是個什麼曲子?看誰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當的附加成分。 (通過練習,懂得《月光曲》是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 4.結合學生回答,介紹貝多芬,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課件2】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隻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将是多麼的幸福!” 5.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詩篇。 三、理解結構,引導分段 1.這一自然段最後說傳說是這樣譜成的。這一句在這裡起了什麼作用? 2.課文哪些段落寫了這個傳說? 3.那麼課文可以分成幾大段? 段意:①總的介紹。②關于《月光曲》的傳說。 4.這是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你們聽老師讀課文。範讀課文第二大段。 四、讀後提問,分清層次。 1.現在你們誰懂得了貝多芬為窮兄妹前後彈了幾首曲子?第幾首是彈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貝多芬彈第一首和第二首為根據,分成兩層。 出示【課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層:第2—6自然段 第二層:第7—10自然段 五、進入情境,體會内心 讀講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指名讀本段第一節。 2.通過教師描述,帶入情境: 這個傳說,一開始就給我們描寫了一個非常美的畫面:出示【課件4:相關圖片】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着,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同學們想一想,在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裡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3.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美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麼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4.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請同學們聯想。 5.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後來還走進了茅屋。 貝多芬為什麼要走進茅屋呢?(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的對話後,走進了茅屋。) (通過設問,啟發學生思考) 現在讓我們跟着貝多芬來到茅屋的窗口,便聽到了兩個人的對話。 (1)男女生分角色讀。 (2)讀後指導: 那有多好啊!這句話要把姑娘渴望能聽到貝多芬彈琴的心情讀出來。(闆書:聆聽談話) 誰能根據說話的内容,加上适當的提示語,想象他們說話的神情、語氣。出示【課件5】 男的( )地說 一個姑娘( )地說 同桌對讀。 指名兩人。現在讓我們大家跟随貝多芬來到小茅屋的窗外聽屋裡的談話。 6.聽到這裡,貝多芬可能會怎麼想? (在這樣僻靜的地方,在這樣的茅屋裡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說明窮苦的人也愛我的曲子;但是他們又這麼窮,票價又那麼貴,我應該親自彈給他們聽,用我的琴聲讓他們得到藝術的享受。) 7.從哪一個詞裡說明他一點兒也沒有猶豫,(就)說明他對窮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闆書:同情) 8.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是什麼情景,使他同情、感動,哪些詞語說明茅屋裡的姑娘和男的确實太窮?自己說說看,把這些詞語畫下來,再練習讀讀。 (一支、微弱、正在、舊、瞎) 指點:學到這裡,我們知道了吧,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因為彈琴的是個盲姑娘。 9.下面是貝多芬和他們的對話。指名分角色讀本段4、5兩節的對話。 10.讀後指導。 指點(結合示範):注意姑娘已經聽得入了神,他是那樣激動地說。 應該怎麼讀呢?要讀好,首先要理解。 解釋:純熟就是技術高超而又熟練。 出示【課件6】重點指導: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技術這麼熟練,感情表現得這麼深,盲姑娘會想,這彈琴的人是誰?因此課文上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作出了判斷,彈得這麼好的,隻有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範;練習朗讀。 通過填充練習,小結課文。出示【課件7】 ( )貝多芬走近( )茅屋,給一位( )( )姑娘彈琴,貝多芬的琴聲使盲姑娘( )。 |
出示課件,讓學生了解貝多芬想用藝術為貧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懷,為理解課文内容做鋪墊。 理解文章結構,引導學生分段。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使學生清楚作者的寫作順序和結構安排,對學生理解課文和今後的習作都有好處。 教師描述情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使課文的故事性增強了。 老師的提問,在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個畫面,學生會慢慢進入情境,會不由自主地想象,這就使畫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課文。 引導學生分析貝多芬散步時聽到從茅屋裡傳出的琴聲是怎樣想的,這有助于我們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總結出他希望用藝術為大衆服務的高尚品質。 | ||||
課堂作業新設計 | ||||||
一、在正确的讀音下面畫“√”。 樂(lè yuè)曲 入場券(quànjuàn) 微弱(rò ruò) 純熟(shú shóu) 恬(tiánqià)靜 飛奔(bēnbèn) 二、詞語巧搭配。 ______的燭光 ______的月光 ______的浪花 ______的琴聲 ______的意志 ______的小路 三、選詞填空。 幽靜 恬靜 安靜 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臉上。 2.一天夜晚,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裡( )極了,隻能聽見孩子們呼吸的聲音。 美麗 美好 美妙 4. 兄妹倆被( )的琴聲陶醉了。 5. 媽媽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 )的女人。 6.( )的未來靠我們自己去創造。
| ||||||
【答案】 一、yuè quàn ruò shú tián bēn 二、微弱 清幽 雪亮 美妙 堅強 幽靜 三、1.恬靜 2.幽靜 3.安靜 4.美妙 5.美麗 6.美好 | ||||||
第二課時 | ||
教學 目标 |
1. 講讀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2. 總結課文、練習。 | |
教具 準備 |
課件 | |
教學設計 |
設計意圖 | |
導入 ( )分鐘 |
一、前後銜接,進入新課 1.從前課導入:第一課我們學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講貝多芬走進了低矮的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曲子,那麼激動,那麼興奮。上一課我們提到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隻應當為窮苦人造福。還說,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啊。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3.于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不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即興彈出來的?從哪一句裡可以看出?(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4.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着,聽着,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着這個問題自學第二層。(學生自學) |
從上節課學的内容導入新課,做好銜接,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學生急于了解後來發生的事情,所以能夠精力集中的學習後半部分的課文。 |
新課 教學 ( )分鐘 |
二、感受情境,享受藝術 1.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鋼琴曲呢?這個情景課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出示【課件8】(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讀後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白,那麼亮,那麼美。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甯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這兩個詞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靜,都有寂靜的含義。但清幽有秀麗的意思。月光是那麼亮、那麼美,也給人甯靜的感覺。 2.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裡是什麼情景?屋子裡人物的形象怎麼樣?(學生各自準備,同桌兩人對話。) 出示【課件9】例話: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借着月光彈起琴來。 3.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麼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4.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産生的聯想? (學生自學。) 5.學生讀寫實的部分:出示【課件10】皮鞋匠靜靜地聽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讀。引導學生體會這兩處寫事實的課文,從内容上講是連貫的。 6.從事實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 (闆書:好像……仿佛……) 7.下面,我們先看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麼?有幾個畫面。 學生自學課文分層次。 月亮升起來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風,卷起巨浪三個畫面。 他們兄妹倆聽着好像看到了這些美妙的畫面。 8.用簡易畫創設情境,理解課文詞句,體會感情。 (1)語言描述帶入情境:現在我們也仿佛來到皮鞋匠的小屋裡,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課文上的一幅幅畫面。老師輕聲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們也好像看到了大海,還看到了什麼?你們說,老師畫。 (2)第一幅畫面:月亮應該畫在哪兒?為什麼要畫在海平線上?(理解水天相接) 邊作畫邊指點:粼粼指水清。 指導想象畫面: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仿佛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上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闆書:月亮升起) (3)第二幅畫面。 叙述:貝多芬繼續彈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她仿佛看到了什麼?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闆書:月亮升高) 微雲是小雲嗎?從整個句子看,是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一想,這兒的“微”是什麼意思?(薄)一縷一縷的微雲又是什麼樣的,你們說老師畫。(邊讨論邊畫圖,見右圖)(闆書:微波粼粼) 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再回到插圖,進一步把學生帶入情境) (4)第三幅畫面: 描述:皮鞋匠聽着聽着,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闆書:卷起巨浪 波濤洶湧) 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結合學生回答作畫: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湧向岸邊(見右圖) 指點:可見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 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9.描述性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廣闊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聯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 【出示課件11】姑娘眼睛睜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指點: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個光明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裡?(恬靜的臉上。) 解釋恬靜:盲姑娘臉上是恬靜的,表示心裡很舒适的,很安逸的。這波濤洶湧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沒有看到過? (闆書:月光照耀) 這琴聲使窮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幾乎忘掉了周圍的一切:快樂得入迷了,時間比較長,程度比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課件12】指導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這裡運用重複,強調看到得是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麼感人,這麼富有美感,同在記叙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系。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麼樣?(不那麼深刻感人。)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男生讀寫實部分。 女生讀聯想部分。 12.照應前文指點;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裡覺得怎麼樣呢?她心裡可能要說什麼?我們幫她說出來。 13.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隻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麼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動?(飛奔)。 貝多芬在這樣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低矮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彈了一首又一首,這表現了貝多芬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這個動人的傳說本身,同樣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這也表達了人民對貝多芬的愛。所以課文用《月光曲》做題目,是很有道理的。 |
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過程,使學生深入地感悟藝術帶來的美好感受,激發想象能力,使學生能夠把語言文字和藝術之美結合起來,提高了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感受藝術之美,教師用簡易畫創設情境。根據文字描述,想象出精美畫面,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歎貝多芬的演奏記憶高超,理解音樂和美術都是另一種語言。 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讓學生學習運用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 |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 )分鐘 |
三、滿懷深情,激情描述 1.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與貝多芬先生之間發生了這麼一段故事,現在,貝多芬回旅館了,你的心情怎樣? 2.創造性描述: 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時,當時他可能怎麼寫?怎麼想?請你寫一段話描述。 (闆書:創作《月光曲》 感動) 出示【課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貝多芬在追記時,眼前可能出現了什麼景象,學習在寫事中加入聯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聯想的内容。 學生描述。 總結: 學習了這個美妙的傳說,我們知道了貝多芬對勞苦大衆的感情是很深的。課文本身寫的是關于《月光曲》創作的傳說,其實這個傳說本身也是一首動人的《月光曲》。 |
學生練筆,主要是訓練學生運用想象的手法來寫作。因為剛剛我們分析了聯想與想象的表現作用,學生寫起來可能會容易一些。 |
闆書 内容 |
月光曲 聆聽談話(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創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感動) 月光照耀 波濤洶湧 | |
課堂作業新設計 | ||
一、根據句子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指功夫深,技能熟練。( ) 2.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 3.水和天連接在一起。 ( ) 4.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形容水清澈的樣子。( ) 二、給句子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确的解釋。 熟:①成熟,植物的果實或種子長成;②食物燒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③因常接觸而知道得清楚;④熟練,對某種工作精通而又經驗;⑤程度深。 1.我和小明一起長大,彼此之間很熟。( ) 2.這是我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 ) 3.“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複練習。( ) 4.稻子熟了,田野裡一片金黃。( ) 5.飯熟了,媽媽叫我起來吃早飯。( ) 三、解析加點的詞語。 1.姑娘說:“哥哥,你别難過,我不過随便說說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一、1.純熟 2.陶醉 3.水天相接 4.微波粼粼 二、1.③ 2.⑤ 3.④ 4.① 5.② 三、1.别難過是對哥哥的安慰,随便說說表現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 2.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指曲子裡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第一個您表示猜想,第二個您表示肯定。 | ||
教學反思 | ||
《月光曲》講的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課文主要内容後,提出一個問題:“貝多芬為什麼給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了一曲?”統領全文。讓學生讀書、思考、交流。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 第九段是重點段,讓學生認真讀書,了解哪些是聯想,哪些是實在事物。之後聽過聆聽《月光曲》,指導感情朗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湧”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隻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 隻是了解課文内容,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應該學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在最後,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盲姑娘和哥哥醒來後,會說些什麼?”可以學習文中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生的作品令人驚喜。比如“啊,簡直太美妙了!不愧是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的演奏,讓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個連着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我太感謝貝多芬先生了,能為我們兄妹演奏,這實現了我夢寐以求的願望。”習作不僅表達了對貝多芬的感謝,還會運用文中的優美語言,真正達到了學以緻用。 |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産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貝多芬在1801年創作成功,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将它獻給自己第一位戀人,并欲娶之為妻的桂齊雅蒂女伯爵。然而當時他們已分手,貝多芬也正經受着失戀和耳疾帶來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的。
奏鳴曲中包含着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聰的音樂家用心和靈魂譜寫而成。琴音輕推慢陳,如傾瀉一地的月光,緩緩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許久不曾碰觸的角落,勾起回憶聯翩。月光奏鳴曲一共分為三章。
課後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一、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清幽( ) 恬靜( ) 照耀( ) 陶醉( ) 蘇醒( )
閱讀能力大提升
二、閱讀下面的段落,完成練習。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 )的地方升起來。( )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 )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過輕紗似的微雲。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畫出實際事物,用“~~”畫出聯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聯想描繪了三幅畫面,它們是:
(1)
(2)
(3)
5.為什麼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從沒看見過的景象?
思維創新大拓展
三、你還了解到貝多芬的什麼故事?和大家說一說吧。
參考答案
一、幽靜 安靜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縷一縷 恬靜 波濤洶湧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過輕紗似的微雲 (3)海面波濤洶湧
5.因為盲姑娘是看不見的,但是她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内容,再一次聽入神了,也襯托貝多芬創作的成功。
三、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