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為全球戰疫貢獻我們的力量

為全球戰疫貢獻我們的力量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19 12:15:42

來源:光明日報

【解碼“新動力人群”】

疫情防控機器人、人工智能測溫系統、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大數據評估模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瞄準疫情防控的痛點、難點、關鍵點,迅速展開科研攻堅——

“喂,您好!我是疫情防控機器人。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占用您1分鐘時間,做個電話回訪。請問您是××本人嗎?”

為全球戰疫貢獻我們的力量(為戰疫注入)1

思必馳團隊在研讨下一步科研計劃。資料圖片

最近一段時間,在江蘇、上海、湖北、山東、四川……不少社區居民都接到了這樣的電話。打電話的,不是他們所在社區的工作人員,而是一位可以不眠不休的“志願者”——思必馳疫情防控機器人。

“利用口語對話系統技術可以替代社區人力,向海量的轄區居民主動撥打電話、調研摸排,大大減輕基層負擔。”思必馳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智能語音實驗室教授俞凱說,“在自然的問詢對話中,機器人還能适時‘善意提醒’,向社區居民主動宣教疫情防控知識,遇不适居民還會提醒就醫。”

疫情防控機器人、人工智能測溫系統、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大數據評估模型……疫情發生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瞄準疫情防控的痛點、難點、關鍵點,迅速展開科研攻堅,為戰“疫”注入“硬核”科技力量,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的實踐中。

出擊:瞄準疫情防控痛點難點關鍵點

為全球戰疫貢獻我們的力量(為戰疫注入)2

程京院士團隊在工作中。資料圖片

面對疫情,曾經帶領團隊成功研制中國第一張專門用于SARS病毒檢測基因芯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又度過了一個忙碌的春節。從1月下旬開始,他和他的團隊就一直緻力于如何精準、快速地“揪出”新冠病毒。

技術研發、投入生産、臨床試驗、應急審批……20多天的争分奪秒,程京團隊已成功研發快速檢測呼吸道多病毒的全新微流控生物芯片,通過采集患者痰咽拭子、痰液等分泌物樣本,1.5小時内便可一次性檢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19種呼吸道病毒。

“獲批後就可以投入戰‘疫’使用,對大量就診人群實現快速檢測和分門别類的鑒别,從而大幅降低疑似病例數量,助力疫情防控。”程京說。

為全球戰疫貢獻我們的力量(為戰疫注入)3

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長沙超能機器人研究團隊在工作中。資料圖片

這幾天,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的多家醫院發熱門診、商場、超市門前,出現了一批身着黃衣的“小人”。體溫檢測、手部消毒,原本需要身着全套防護服的人員一坐一整天、重複無數次的事,它們都可以代勞。黃衣“小人”的研發者,是北京理工大學長沙超能機器人研究團隊。“傳統方式防疫,要派人拿體溫槍一個個測,一是比較慢,二是有交叉感染的風險。”團隊負責人肖湘江想讓不怕髒、不怕累、不怕感染的機器人發揮所長,“我們研發的這款機器人能實現非接觸式紅外體溫檢測、體征問詢、異常報警等功能。”

為全球戰疫貢獻我們的力量(為戰疫注入)4

劉躍文團隊在工作中。資料圖片

掃描身份證,然後迅速進行網頁查詢、批量計算,計算一個人不到一秒鐘,就能夠基于旅行大數據,綜合計算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指數和級别——這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躍文團隊為疫情防控研發的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大數據評估模型。“疫情防控,要快速識别出潛在的感染者。但在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的工作中,存在三個盲區:一是很難知道某個人是否在公共交通工具及場所中與已确診人員或疫源地人員接觸過;二是個别人員近期到過疫源地或接觸過确診人員,但毫不在意,不彙報也不主動自我隔離;三是個别人員甚至刻意隐瞞自己曾到過疫源地或接觸過确診人員的曆史。這給疫情防治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而在高速路口等檢查點,檢查人員隻能識别湖北籍人員,無法識别上述三類人員。”農曆新年第一天,劉躍文團隊就與合作單位一起着手進行大數據分析和模型研發:“模型上線後,已經部署應用到雲南省多個檢查點,識别出多名高風險人員。”

“每天關注疫情,真是心急如焚!我們剛好有個在研的重點研發課題《重要病原體快速高效複合殺滅研究》,就想着能結合自身專業為疫情防控出把力。”這個春節,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副教授羅海雲和他的團隊在實驗室度過:“我們目前針對樓宇空調空氣和口罩做快速高效電磁消毒樣機的研制。與傳統的物化手段相比,我們采用高壓放電産生的等離子體和脈沖強電場的生物效應組合在一起的電磁技術殺滅病原體,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廣譜、綠色殺菌。利用這種技術,我們可以把電磁消毒模塊嵌入中央空調的回風系統中實現樓宇等辦公空間殺毒,也可以針對醫院社區口罩回收進行快速消毒,減少二次污染。”

賽跑:比拼速度、專業,更比拼信念

和蔓延的疫情“賽跑”,比的是速度,比的是專業,比的也是信念。

程京已經很久沒有好好休息了。記者跟他團隊溝通電話采訪的當天,他與團隊成員在實驗室持續科研攻關到深夜。“稍微眯了兩三個小時”,第二天一早又趕去開會。

面對疫情,他們争分奪秒展開攻堅,須臾不肯放松。

1月27日項目啟動後,從開始研發到上線,俞凱團隊的思必馳疫情防控機器人僅僅用了36個小時,就打出了第一通電話。同時,機器人還具備疫情篩查、信息通知、重點追蹤等多重能力。“項目啟動以來,思必馳研發團隊自覺自願啟動了‘807’工作制:早上8點上班,晚上0點下班,每周工作7天,不計回報地辛勤付出。團隊成員有的在高鐵上工作,有的一邊帶娃一邊敲代碼,還有的由于超長時間工作電腦已黑屏‘罷工’,主人卻說‘機趴人不趴,換台電腦,我再接着幹!’每個人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戰鬥狀态。”俞凱告訴記者。

肖湘江的團隊大多是80後、90後,核心成員均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團隊有幾位同事住在湘西的農村,平時坐車到長沙要3個多小時。但由于防疫的需要,一些鄉鎮把鄉間道路阻斷了,車輛無法出村,他們就步行到被阻斷的路口,再約順風車,約了很久、加了三倍以上的價錢才一路回到了長沙。”肖湘江說。

“我們主要有三支力量。我和我的博士生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主要基于大數據研究社會行為提供理論方法和模型;第二支力量來自雲南省公安廳科信處,他們雲平台和大數據分析非常專業;第三支力量是來自軟件公司的工程師,提供了開發力量。”劉躍文的團隊則是為了戰“疫”臨時組建的,團隊裡每一個人都放棄了休假。從除夕開始到今天,沒有任何一個人休息過一天,而且每天都是不分晝夜地加班趕工。劉躍文說:“我們每個人都很着急,疫情不等人。早隔離一個風險源,疫情就能多被控制一點。”

為全球戰疫貢獻我們的力量(為戰疫注入)5

2月7日,京東物流的智能配送機器人進入呼和浩特市的一個封閉管理小區,為居民配送快遞。新華社發

堅守:讓科研創新真正發揮實戰效果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這是科學家們共同的心聲。

“科技工作者的能力不就是科技能力嗎?有沒有能力解決真實世界中的複雜問題才是科技工作者工作價值的試金石,我們隻是做了自己應該做、能夠做的事。”俞凱告訴記者。

這也是肖湘江反複向記者強調的科研工作者應該堅守的初心,肖湘江說:“作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們的初心是把技術變為成果,并用這些成果服務國家和社會。當下疫情很緊急,我們能讓成果切實發揮實戰作用,對于我們科研工作者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比得到再多的獎勵都要值。”

作為一名曾在17年前阻擊過SARS的“戰士”,程京對這次戰“疫”的勝利充滿了信心。“當年我們的檢測,分析一個指标要5個小時,現在一次性檢測19種指标隻要1.5小時。”在他看來,從抗擊SARS至今17年來,不管是基礎研發還是應用研發,國家都做了大量工作:“随着國力的增強,我們國家的技術底子也比以前厚多了,所以在面對這種突發疾病的時候,隻要我們不慌不亂,沉着冷靜地去應對,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而面對疫情防控的下一步工作,這些科研工作者也有着自己的期待、思考和行動。

俞凱團隊已經着手在準備下一階段的科研攻堅,“我們與上海交大公共衛生學院和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已經啟動合作研發,希望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語音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疫情後期的信息調查、重點人員心理幹預和社會心理穩定研發對話系統。”

就在記者采訪的前一天深夜,羅海雲團隊剛剛為北京協和醫院調試出一台供醫務人員醫療用品消毒使用的快速高效柔性電磁消毒樣機,“一直幹到深夜三點多,但真不覺得累。我們還跟清華大學化學系團隊一起在做振動光譜檢測病毒的研究,探索一種病毒檢測的新思路。我們希望能快點、再快點,真正為疫情防控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記者 鄧晖 周世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