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府谷牆頭暴雨

府谷牆頭暴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18:16:02

來源:【陽光報•陽光網】

府谷牆頭暴雨(府谷牆頭奔頭)1

陽光訊(賴雅芬 黃敏 王東宇 記者 張磊)陝西沿黃公路0公裡處,榆林市府谷縣牆頭便民服務中心牆頭村。

萬裡黃河一入陝,便轉了一個九十度的大彎,猶如母親的臂膀一般,将牆頭村擁抱在懷。

王清玉在這兒生活了61年。生性粗犷的他,雖對這片熱土充滿感情,但卻一直羞于表達。在他看來,“家鄉”二字太過文绉绉,“祖祖輩輩待着的地方”才最貼切。

位于黃土高原上的牆頭村不再是黃沙漫天黃土滿地,綠油油的水澆地一眼望不到頭。

8月2日,王清玉開着三輪車去村北的海紅果種植基地轉了轉。占地350畝的基地裡,青綠色的果子挂滿枝頭。王清玉說,再過一個月,果子就全紅了。

站在樹下,王清玉拽下一顆海紅果,在衣服上抹了抹便吃了起來。雖然動作和以前一樣,但口感、心境卻完全不同。就像他說的,原來的海紅果是“酸”的,而現在卻是“甜”的。

王清玉家有輛驢車,多少年了他也舍不得扔,寶貝似的放在偏房一角。新房子蓋好後,妻子嫌占地方,幾次想處理掉,都被他攔下了。為這事,夫妻倆沒少紅過臉。

王清玉是個念舊的人,對他來說,這輛車既是父輩們留下來的“念想”,也是陪着他讨生活的“功臣”,說啥都不能扔。

20多年前,王清玉的父親把這輛驢車鄭重地交到他手上。“娃呀,這個家以後就靠你擔着了。”當時,三十大幾的王清玉已經成家,深知這輛驢車對一個家庭來說意味着什麼。

地處晉陝蒙交界處的牆頭村,原來到府谷縣城隻有兩條路。一條一人多寬的土路,路上到處是大坑,趕着驢車到縣城得3個小時;一條是橫穿黃河的水路,要坐擺渡船先到對岸山西省河曲縣,再到保德縣,最後才能進府谷縣城。

肩負着養家糊口的重任,王清玉上府谷賣過西瓜,下内蒙古賣過蔬菜,到山西賣過海紅果……他常常是天不亮就趕着驢車在渡口排隊,十來點才能坐上船。有時實在排不上隊,他就咬咬牙,走土路去府谷縣城。要是路上有點耽擱,回來天就黑透了。

有一年夏天,雨多,黃河發大水,船過不去。唯一的土路也被沖斷了。

也是在那一年,王清玉家的2畝西瓜長得特别好,個頭大得一個人抱都有點吃勁。原本想着瓜賣了能給幾個娃娃湊點學費,可是直到開學前,水也沒退,路也沒修好。眼看着熟了的西瓜開始爛掉,王清玉一個人默默地扛着鍁,把那些瓜全埋了。

“可要把日子往好了過,再不敢叫娃娃們跟着吃苦咧。”這些年來,一遇到事,王清玉就想起爺爺過世前對父親說的話。為着這句話,父親沒黑沒明地幹了一輩子。

再後來,父親也不在了,臨終前對他說的還是同樣的話。

其實,不是父輩們沒本事,而是這風沙刮、河水淌的小村子,交通實在太閉塞了。即使遇上個好年景,也不頂個啥。王清玉說,收成再好,沒有路,誰來買?往哪兒賣?

讓王清玉欣慰的是,随着“村村通”的普及,那條土路變成了3米寬的水泥路。雖然比之前方便了不少,可他心裡還有個執念:村子能通一條寬闊的公路就再好不過了。

這條路,啥時候能通?王清玉在盼,牆頭村的老百姓也在盼。

從春忙到冬,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着。王清玉心裡憋屈,見了誰都沒有多餘的話。

王清玉不光要操心自家的小日子,還得想着怎樣讓全村800多口人都能過上好日子。那時候,還是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清玉肩上的擔子可不輕。

王清玉想法多,思路活,卻總見不着成效。帶着村民種谷子,谷子賣不上價;接着改種黃米,黃米産量又不行;好不容易嫁接了百十畝海紅果樹,果子銷路卻成了問題。就這樣折騰來折騰去,王清玉差點兒把自己在村裡的那點兒威望折騰光了。

富日子好過,窮家難當。據說,那幾年,村上開大會,底下連個人影都沒有。幹部坐在前頭,你看我,我看你,個個一臉苦相。

“事幹不前去,叫大家咋個信任你?”當了幾十年村幹部的王清玉,盡管有點無奈,但他心裡提着的那口氣,始終沒放下。

“你說甚?要修路?”2009年的一天,聽到這個消息時,王清玉急得鞋都沒穿好,一口氣跑到了1公裡外的鄉政府大院。

“看,這是規劃,有咱牆頭呢。”鄉幹部說。王清玉接過那幾頁薄薄的紙,隻掃了一眼,就一屁股蹲到地上,結結實實地哭了一回。

連着幾天,晚上睡覺時,王清玉都把複印的那幾頁紙壓在枕頭底下。“不怕你笑話,做夢都能笑醒。”王清玉說,打小在黃河邊長大,家裡老幾輩都吃過交通不便的虧,他太清楚這條路的“分量”了。

當年7月29日,一條沿着黃河西岸一路向南的路,開工了!

這條路,就是陝西沿黃公路!

由于部分路段施工難度大,挖掘機隻能“趴”在陡峭的山崖上,用液壓破碎錘一點一點地“摳”路基。據了解,僅榆林段一期工程路基全線貫通,就用了四五年時間。

施工的那幾年,王清玉經常在現場從早守到晚。他說,哪怕遠遠地看上幾眼,聽一聽開山放炮炸石頭的聲音,心裡也覺得踏實。

陝西沿黃公路正式通車的那天是2017年8月28日。王清玉記得特别清楚。

那一天,牆頭村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全村800多口人聚在一起,比過年都熱鬧。

那一天,王清玉一直咧着嘴笑,最高興時,還扯開嗓子,吼了幾句自己編的小曲。

“沿黃公路修到牆頭來,老百姓樂在眉梢喜心懷……”就像歌詞裡唱的那 樣,牆 頭村的春 天來了!

“村子要發展,路是關鍵。”這句話,王清玉這兩年見人就說。

據說,自打沿黃公路通車後,牆頭村的村民種啥啥賣錢。就在前兩天,王清玉家剩下的一點兒西瓜也賣完了。一算賬,5畝瓜一共賣了6萬多元!這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不光他一家,牆頭村的老百姓日子都好過了。

每年7月底,西瓜地騰了後種上大白菜,白菜行間套種些紅薯和花生。剩下的地裡,再種點兒玉米,一點兒“绺绺地”也不浪費。王清玉粗粗地算了下:去年,大白菜畝産達2萬斤,地頭價一斤6毛多錢;密植玉米畝産3000多斤,上門收購一斤1塊多錢;加上雜七雜八的收入,光種莊稼,一戶村民年收入輕輕松松就能突破六位數。

讓人欣喜的遠不止這些。随着黃河流域生态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牆頭村的山坡上、公路邊都栽滿了樹,昔日漫天風沙的黃土高原呈現出勃勃生機。尤其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以來,政策、項目、資金不斷在牆頭村落地,原來幹啥還有點畏畏縮縮的王清玉終于有底氣帶着大家夥大幹一場了。

改善村容村貌、調整産業結構、成立海紅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牆頭村的每一步,都踩在了點上,“走”得穩穩當當。

路通了,機遇也來了。作為主導産業的西瓜,在牆頭村有了自己專屬的“節日”。“連續辦了多年的西瓜節,1000多畝瓜不出村就被搶光了。”王清玉龇牙一笑,說話聲都高了,“一到那幾天,村裡車多得停不下,光維持秩序的就有100多人。”

名不見經傳的牆頭村火了!

販瓜販菜的來了,旅遊觀光的來了,學習取經的也來了。王清玉把這歸結為“新生”帶來的蝶變效應。他說:“咱這兒現在是省級重點農業園區,海紅果、瓜菜都是增收‘名片’,家家戶戶都有了好出路。”

生活好了,心情也好了。王清玉家的堂屋裡有一張去年春節照的全家福。一家十來口人穿着簇新的唐裝,個個笑容燦爛。有時候,他會對着照片出神,看着看着,那些年吃過的苦、遭過的罪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在腦海裡回蕩。

如今,那些肩挑、背扛、驢車拉的苦日子早已成了曆史。這個“雞鳴聞三省”的小村子,每天都在演繹着“牆裡有花牆外香”的新故事。

王清玉說,現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

本文來自【陽光報•陽光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